合資、釋單及買股 三大動態,觀察英特爾與台積電誰能勝出?

文章目錄

美中科技大戰持續延燒,美國半導體產業龍頭英特爾,近來也有三項動態值得關注,包括首度邀請外部金主合資興建晶圓廠,以及公布將釋出5奈米、3奈米及2奈米製程訂單給台積電,還有執行長季辛格三度買進自家股票。

這三個重要訊息,可以做為觀察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的進展,以及與台積電、三星等對手競爭的重要指標,值得進一步分析。

首先是英特爾在上周二宣布,將與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布魯克菲爾德(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共同出資,為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建造的尖端晶片廠提供高達300億美元資金。

其中,布魯克菲爾德旗下基礎設施公司最高將投資150億美元,並取得擴建項目49%股份,英特爾則保留該亞利桑那州兩座晶片廠的多數股權51%及營運控制權。

布魯克菲爾德是一家總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資產管理公司,目前管理資產超過二千億美元,主要以擁有及管理房地產、鐵路、電力、電動車電池等基礎設施為主,此次接受英特爾邀請一起參與投資晶圓廠,似乎也是認同美國想重回半導體製造大國的號召,並把半導體晶圓廠視為美國重建科技業的基礎設施。

(取自intel臉書粉專)

其實,英特爾過去的發展歷程,幾乎不曾邀請外部股東一起投資晶圓廠,雖然英特爾財務長辛斯納(David Zinsner)正面指出,這可能是半導體業界首例的融資合作,但真正的情況應該是,英特爾的營運已不再是過去的順風順水,第二季財報出現虧損,股價又破六年新低,經營壓力已明顯出現,因此才需要把股份讓給外部股東。

根據最新財報,英特爾目前手上現金、短投加應收帳款合計有330億美元,表示英特爾並非沒有現金,但找外部股東來投資,一來可能是因為投資金額很大,二是可能擔心營運上也有風險,因此找外部股東一起分攤。

大家都知道,若公司對一個投資案很有把握,而且也是很好賺的生意時,當然是自己賺就好,何必找外部股東一起分享?台積電及三星投資美國晶圓廠,目前也都是自己出資。英特爾找外部股東的動作,可以看出是面臨經營困難及眾多壓力下的一項決策。

其次,英特爾上周也舉行 Hot Chips 34,執行長季辛格闡述了英特爾對未來的願景,而這一願景的基礎在於結合多個小晶片設計的先進封裝。

他也說,小晶片設計及先進封裝,將延續未來 10 年摩爾定律的蓬勃發展,到 2030年之際,電晶體密度將增加 10 倍,這將使得英特爾在晶片上發展到擁有 1 兆個電晶體。

雖然季辛格說的這些話,應該都已經不是新聞,小晶片與先進封裝的技術演進,早在台積電內部就已發展十多年,更是晶圓代工及製程技術得以不斷發展進步的主因。

不過,在這個大會中,季辛格也公布了英特爾接下來三代處理器的技術與發展藍圖,預計2023年、2024年、2025年分別推出第14代、15代及16代CPU。這些處理器要用到那些製程及生產外包計畫,就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其中,這些晶片的運算核心(computing tile)部分,英特爾規畫由自己生產,採用的製程技術是4奈米、2奈米及1.8奈米,至於繪圖晶片(GPU)部分則將外包,並交由台積電生產,製程技術則分別是5奈米、3奈米及2奈米。

其實,英特爾對於外包給台積電的訂單部分,本來就在規畫之中,但因為近來晶片推出延遲,加上消費市場買氣不振且庫存太多,導致英特爾晶片外包進度也受到影響,因此一度傳出台積電3奈米製程明後年進度可能因此延後。如今季辛格再次重申英特爾的產品進度與目標時程,對台積電來說應該是很好的消息。

不過,英特爾下的訂單,很可能也是眾多台積電客戶中,具最多不確定性及可能性的風險承諾。

原因就是英特爾自己投資晶圓代工廠,未來若英特爾4奈米未能如期量產,英特爾可能將其運算核心加碼委外到台積電,將強勢帶動台積電的成長,相反地,若英特爾製程發展順利,選擇自行製造相關產品並取消台積電訂單的可能性,也一樣是存在的。

(取自Pat Gelsinger twitter)

最後,則是季辛格在上週三(24日),以每股平均33.86美元的價格,買入了14800股英特爾,總花費達50萬1153美元(約1530萬元新台幣)。

這是2022年以來,季辛格第3次在公開市場買入英特爾股票。目前季辛格直接持有英特爾股數升至77,216股、透過信託持有股數為266,530股。

在季辛格買股後,英特爾股價表現並沒有起色,8月26日又下跌4.39%、收33.36美元,創下2016年7月7日以來收盤新低,今年迄今已下跌35.22%、過去5年跌幅達3.78%。

在費城半導體指數中,英特爾的股價表現,很明顯是表現最差的後段班,如今季辛格賣力演出,自己也花錢用力買股票,但股價並不是太賞臉。

對照今年二月季辛格說的話,「英特爾轉型列車即將離開車站,我希望你們都已經上車。」

對英特爾及季辛格來說,如今真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刻,在面對台積電晶圓代工霸權的崛起,而且影響力已大到侵蝕英特爾的根基時,英特爾要如何面對這個產業的大變局,顯然是一項很不簡單的任務。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