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電動車更大的一盤棋?台灣想變機器人強國先過「這一關」

文章目錄

圖:機器人(shutterstock)

最近看到《商業周刊》寫的封面故事「台灣邁向機器人強國」,內容提到特斯拉(Tesla)董事長馬斯克(Elon Musk)說,機器人是比電動車更大的一盤棋,目前台灣包括上銀、鴻海、台達電等公司已相繼投入,上兆元新聚落即將成形,對台灣機器人產業的前景看法相當正面。

不過,有產業界人士與我聯絡,談到這個報導太強調光明面,卻沒提到台灣機器人產業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 特別是在符合產業國際標準的部分,台灣目前還落後甚多,這是產業要走向國際市場最大的障礙,而關鍵原因就在產業界對於接受國際標準的企圖心不足。

台灣欲跟進國際標準,為何引來業界反彈?

先談全世界在機器人標準制定上的推進。目前主導標準的是國際標準組織機器人技術工作委員會(ISO/TC 299),該組織於2011年公布一個關於機器人、機器人系統、整合應用的安全規範ISO 10218-1及ISO 10218-2,2016年又公布了協作機器人的標準。國際上先進大國如歐盟、美國及日本,都以此標準為主要架構,來制定各自的國內標準。

掌握最新AI、5G、區塊鏈應用!免費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資訊

2018年,當時政府有感於符合國際標準的重要性,勞動部職安署提出計畫,要求進出口等產品都要符合ISO 10218的標準,作法則分兩大方向, 一是做源頭管制 ,也就是在產品進口或出口時,政府就以是否符合標準給予進出口的許可; 二是輔導現場管理 ,強調業主在製造現場的風險稽核,以降低工業用機械人造成勞工的工作災害。

為了與業界溝通這些政策,勞動部邀請產業界及公協會舉辦多次公聽會,但每次開會業界都是炮聲隆隆,認為政府這麼做茲事體大,對產業衝擊太大,政策太擾民等,因此不願配合,其中由機械廠商組成的機械公會反對最力。最後政府只能宣布暫緩實施,先做3至5年的輔導,再找時機導入。

台灣機械產業公會成員大多來自機械產業,但也並非所有業者都反對此項政策,例如有些外銷歐洲等國際市場的業者就傾向支持,因為不符合這些國際標準,根本不可能出口歐洲。可惜的是,有不少業者以出口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為主,而這些地區就算沒有符合國際標準,一樣可以做生意,若要求達到國際標準,可能不只機器設備要更新,生產製程也要大幅調整,成本上一定不划算。

ISO 10218的標準,所有先進國家都會遵守,例如歐美、日本等,有些會緩衝1、2年實施,但執行相當嚴格。至於其他後進國表面上雖要求符合規範,但通常沒有嚴格執行查緝,因此給了企業很大的迴旋空間。

台灣企業當然可以只在規範比較鬆的國家發展,反正能用就好,也賣得進去,但是,只想摘最低的水果,面對的一定是殺戮的紅海市場,長期競爭力必然難以提升。

而且,這種情況也不會永遠如此,產業在變,市場也在變。中國雖尚未實施國際標準,但據了解,在美國科技戰的壓力下,中國機器人重點企業新松、遨博等已積極轉至全球標準,中國一向由政府主導產業發展,非常強勢,市場何時會變不知道。印度市場也不能小看,印度屬英國體系,一樣會以英國及歐盟標準來要求進口商,台灣若不趕快轉型,可能一夕間競爭力就消失於無形。

台灣一直是民主國家,與中國政府強力監管的作風不同,但當台灣政府想做點事,例如像這次要求機器人產業做到世界標準,結果卻遇到業者反彈,其實是產業界自己錯失一個轉型升級的機會。

我經常寫文章探討台灣的產業政策及企業競爭力,很多問題卡關在政府的法規落後、觀念不清楚或執行不力等,但這次關於機器人產業遵循國際標準,卻是政府想規範,但產業卻帶頭反對,最後迫使政府暫緩實施。

結果這一暫緩至今就是4年,今年歐盟又公布2022年全新標準版本,比起舊版的2011年標準更進一步。歐盟制定標準向來被全世界接受及遵守,我很好奇,不知道這次台灣產業界又會用什麼態度來因應?

我認為,台灣產業能否進步,關鍵在每個產業的領導人有無企圖心,若產業以外銷國際市場為主,其實不用罵政府,主要看業界想不想爭氣,若只想給自己小小的壓力慢慢進步,這個產業要做到世界一流不太可能。

台灣半導體業會如此強大,正是因為業者很爭氣。在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組織中,目前台積電提出的規格,都會變成SEMI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標準。而且,台積電是在技術尚未超越國際大廠的2000年時代,就已積極參與SEMI,先在各委員會中學習了解,與國際標準亦步亦驅,並設定超越的目標,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

因此, 台灣想要邁向機器人強國,最大挑戰就是產業界有無求勝的心態與意志。 若不願忍受短期轉型的陣痛,台灣會繼續停留在二線廠及二線國家的地位,難以與先進大國競爭,甚至還會被窮追不捨的中國追上,這種悲慘結局在台灣很多產業都曾見過,希望機器人產業不要也步上這個後塵。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