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也要來搶銀行了!你皮夾裡的所有東西,正是蘋果在想的事情

文章目錄

科技巨頭蘋果公司(Apple)日前宣布跨足銀行業,與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合作推出Apple Card用戶專屬儲蓄帳戶,提供高達4.15%的年利率存款,每人儲蓄上限金額可達25萬美元(約新台幣761萬元)。這項合作案在四天內就達成24萬個帳戶、總計十億美元存款金額,是科技巨擘搶攻金融科技(Fintech)的代表作,相當值得關注。

早在十多年前,金融科技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多年來的發展,確實創造出不少成功的新創企業,但同樣也產生不少泡沫與騙局,例如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加密貨幣,或是一度惡名昭彰的P2P。即使到今天,台灣都還會出現im.B這種打著金融科技借貸媒合平台的25億元詐騙案。

不過,在眾多科技巨頭的努力與嘗試中,蘋果如今推出Apple Card這個用戶專屬儲蓄帳戶,顯然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創舉,也很可能會是未來引領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一步。

先回顧一下蘋果公司過去在金融科技上的布局。蘋果在2014年推出Apple Pay,這個時間點並不算早,比亞馬遜2007年推出Amazon Pay要晚很多年。2019年蘋果又推出Apple Card,也就是虛擬信用卡,當時選擇的合作對象就是高盛。

2020年,蘋果買下新創公司Mobeewave ,將其納入iOS作業系統,無需POS機,只要透過NFC 技術就可以讓iPhone行動支付更簡單。2022年3月,蘋果再買下英國新創Credit Kudos,這是一家做信用查核及證明的公司,蘋果藉此建立類似用銀行資料做放款決策,成為蘋果支付匯款的基礎架構。

今年3月,蘋果又正式推出先買後付的服務Apple Pay Later,開放美國用戶搶先體驗,在所有支援Apple Pay的商家消費時,即可申請免利息分期付款。最後,則是4月17日與高盛合作推出Apple Card用戶專屬儲蓄帳戶。

從蘋果這些布局可以窺知,跨入金融服務早就是蘋果既定方向,而且用全力搶攻這塊新市場。蘋果負責金融服務的Apple Pay chief是Jennifer Baily,她很早就說過一句話,「蘋果進入金融,就是要讓實體皮夾過時(make the physical wallet obsolete)」。她甚至還說,「你皮夾裡的所有東西,正是我們在想的事(Everything in your wallet, were thinking about)。」

其實,蘋果如今已不靠智慧手機的銷售在賺錢,真正重要的部分難服務收入,而且這個服務收入不斷在創高,目前已包括App Store、Apple TV+、Apple One、Apple 搜尋引擎等。

但是,不論蘋果跨入何種服務,都很少會像跨入金融業產生巨大震撼,因為金融一向被高度監管,也是法令嚴密、不容出錯的行業,科技業要進入這個行業,並且合法合規取得營運權並非容易的事,目前各國對這種政策都很謹慎。蘋果開啟金融服務大門,對長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對於蘋果推出Apple Card用戶專屬儲蓄帳戶,我想簡單歸納三個觀察方向,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首先,蘋果比其他公司擁有更佳條件發展金融科技。因為,蘋果是大家每天不離手的智慧手機之王,掌握iPhone這個關鍵個人平台,還有十億以上忠誠果粉,客戶資料都在蘋果手上,而且,iPhone手機是封閉系統,軟硬體都由蘋果提供,金融科技需要嚴格身份認證與資料安全,這一點蘋果可以做得最徹底,擁有更強的身份認證、確認資訊安全等保護機置。相對來看,Android陣營要做到這件事,就會比較困難。

因為Google雖擁有Android作業系統,但自有品牌手機市占率低,難以發揮軟硬整合優勢,至於其他Android平台手機有三星、Oppo、小米等品牌,但對Android掌握程度不高,要做到嚴密認證與資安確保都有難度。

因此,這也難怪Google在金融科技一直苦苦追趕蘋果,2015年推出Google Pay,比蘋果晚了一年,2019年曾傳出要與花旗銀行合作推出支票帳戶(Cache),但後來也不了了之。

另外,臉書(Meta)對金融科技的投入,過去偏重在加密貨幣,2010年就曾推出Facebook Credits,2019年推出加密貨幣Libra,積極朝元宇宙發展。不過,加密貨幣對很多政府來說,都是不樂於見到的東西,臉書推出Libra後,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更直言是「國安問題」,恐淪為洗錢、交易毒品等犯罪行為的法外之地。這樣的聲明,也讓臉書的Libra金融科技夢受阻。

在眾家科技巨頭投入金融科技服務中,亞馬遜應該算是比較有成就的。亞馬遜目前在金融服務的投入,包括Amazon Pay(支付)、Amazon Cash(現金)及Amazon Lending(借貸)三大服務。

其次,蘋果選擇和高盛合作,這是高招。蘋果在這個合作中,只拿一張Payment執照,其他相關的法規與執照都由高盛負責,也就是說,蘋果充分利用合作方高盛在金融領域的優勢,自己則發揮吸星大法 ,把金融科技當做是服務延伸的一環,快速打通任督二脈,搶下客戶及商機。

可以預期的是,這個合作當然對雙方都有利。蘋果藉此跨入金融服務,敲開金融業的大門,高盛則透過與網路巨頭的合作,取得營運金融科技的各種經驗,尤其高盛的主力業務是投資銀行,而非消費金融,此合作讓高盛可以從傳統銀行跨入金融科技新領域,絕對是很重要的學習經驗。

不過,可以想像,蘋果顯然還是最大贏家。因為未來若雙方合作結束,所有客戶資料及存款都屬於蘋果公司,至於高盛最終留下來的只有學習經驗值,雖然這也很珍貴,但未來高盛必需另起爐灶,不論是自己做或再找合作方,才能重建客戶基礎。

對傳統金融業來說,要如何進入數位時代中的金融科技領域,這是所有公司都要努力學習的,高盛透過與蘋果合作案積極練兵、學習成長,仍然是很值得尊敬的。

第三點,環顧世界各國對於金融科技創新的發展,顯然歐美各國的進展還是比較快速,而且金融業是高度規範行業,需要法令體系健全完整,透過民主程序制定的法令雖然速度慢,但確認後大家都要遵守,不會朝令夕改,也不會一夕之間改弦易轍。蘋果在這種健康成熟的環境制度中,將會受惠最多。

而相較美國對創新與法令的尊重,一個最好的對照組,就是兩年多前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被停止上市。當時,中國政策一下子改變,緊接著互聯網產業掀起腥風血雨,創辦人被下台,企業被共同富裕,金融創新一夜之間在恐懼中按下暫停鍵。

在美中科技戰中,落後、野蠻及不民主的制度,最後一定會發揮最大阻礙力量,讓中國永遠只能追在美國後面跑,沒有超越的可能。

瑞保網科-LnB信用市集執行長暨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楊瑞芬說,根據她多年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業,還有成立促進會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與各國代表都有很多接觸,發現不論是歐美先進國家,再到澳洲、新加坡、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都對金融科技的創新抱著正面與積極的態度,但台灣卻一直是很謹慎保守的心態。金融科技是數位經濟的前哨戰,台灣不應該輸在這個戰場。

綜合前面三個觀察角度,如今可以再回顧一下,早在2015年4月,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 Chase)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曾說過一句話,「矽谷就要來吃掉華爾街的午餐!」如今,蘋果已經讓這件事不只發生,更可能成為事實了。雖然目前Apple Card用戶專屬儲蓄帳戶服務,只先在美國地區實施,但全球iPhone 用戶早已超過十億人的蘋果公司,未來還是很有機會成為一家跨國際的大銀行,或許,這可能就是一向很喜歡金融股的股神巴菲特,為何會讓蘋果成為波克夏最大持股的原因吧!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