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募資完就買進庫藏股,除了護盤,藥華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文章目錄

上周三(24日)藥華藥公告,旗下新藥獲日本核准納入健保給付,每劑約56.5萬日圓,董事會也同時決議,將斥資22.5億元買回5000張庫藏股,價格區間在每股330元至450元間,預計買回股數佔全部發行股數1.47%。

藥華藥是目前國內生技新藥產業中,股價屬高價位的公司之一,也是少數能夠取得多國藥證,並在各國上市銷售及創造高營收成長的企業,在此次宣布買回庫藏股的前三年,公司也有兩度買回庫藏股記錄。台灣生技新藥公司如何運用現金,兼顧股東權益及創造未來成長,並進一步擠身全球大藥廠(Big Pharma)之列,相當值得深入探討。

藥華藥此次宣布買回庫藏股,資本市場之所以矚目,是因為4月中才完成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共募集4.62億美元,創下我國生技公司海外籌資最大規模。當時每單位發行價格13.61美元,折算每股價格約新台幣415元,是以前一日台股收盤價440.5元折價5.8%發行。

不過,從4月中迄今,藥華藥股價持續盤跌,最低跌到315元,距離當時發行價格415元已出現100元價差。可以理解,增資後一個月股價修正如此劇烈,經營團隊必須承受很大壓力,尤其是來自這群剛繳完4.62億美元(約新台幣141億元)現金增資的認購股東。

也因為股價偏離現增價已有一大段距離,此次藥華藥宣布實施庫藏股時,買進價格區間上限就訂在450元。若能夠讓股價回到GDR訂價時的415元以上,公司對股東才比較好交待。

另外,藥華藥4月中的GDR現增,當時公告現增用途是充實營運資金及供轉投資美國及日本子公司業務發展。此次買回庫藏股金額22.5億元,占141億元不到兩成,把買回庫藏股解釋為營運資金用途之一,應該也還是可以說得過去。

只是,公司剛募完現增,一個月後又公告拿現增的錢進行護盤,怎麼說都有點怪怪的。要如何運用這筆從市場募來的資金,既要安撫股東,又要讓公司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未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難題。

預估今、明年成長和獲利 各券商差異頗大

其實,藥華藥以買回庫藏股的方式關心股價,已有多次經驗。在此次申報買回庫藏股的前三年,公司就已實施過兩次庫藏股買回,分別在2020年10月至12月,共買回2935張,還有2021年1月至3月,也買回904張。

此外,對於藥華藥今、明年的成長,目前各家券商預估差異頗大,例如較樂觀的凱基證券預估,由於藥華藥在美、日等國藥證上市銷售,預估今、明年營收成長可期,並預估明年將有明顯獲利。

根據凱基證券的報告,統計及預估藥華藥去年、今年、明年的營收分別為28.8億元、54億元及117億元,幾乎都是倍數成長。至於三年的每股稅後純益(EPS)則為負的4.84元、負的5.69元及9.3元。

另外中國信託證券則較為悲觀,預估今、明年的營收是45.3億元、65.8億元,至於EPS則是負的4.34元,以及1.71元。給予的評級為中立,目標價為360元。

但不論是樂觀或悲觀的預估,藥華藥今年若能達到50億元以上的營收,仍然是國內新藥公司少見的成績,雖然說國內學名藥廠美時及保瑞,已經在去年就達到年營收百億元的目標,但在眾多營收還是零的新藥公司中,藥華藥靠著新藥研發、製造到銷售一條龍的整合,仍然可以算是目前新藥公司中成就最高的公司之一。

或許也是這個成就,讓經營團隊相當有自信,也很重視股價表現。這本來不是壞事,不過,在滿手現金的情況下,除了買回庫藏股直接拉抬股價,可能還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不論是國內生技同業,或是對岸的生技新藥公司,國際併購都已是無法迴避的方向。

運用資本和併購力量 讓公司加速成長

 

以目前最受關注的保瑞及美時為例,兩家公司都是學名藥廠,但成功的因素都是透過併購,美時很早就透過冰島艾威群集團整併旗下韓國等藥廠,保瑞則是九年內併購六個藥廠。併購是這兩家公司快速茁壯的竅門,也是營收邁向百億元的關鍵。

另外像大陸的新藥公司,除了擁有大陸市場的人口紅利外,一樣也透過國際併購開啟十倍速成長。例如像2010年才成立的百濟神州,發展時間並沒有比台灣新藥公司早,但他們運用美國、香港及中國大陸的資本市場,併購許多優秀的醫藥公司及團隊,如今後來居上,已是14億美元營收的企業。

對現階段的藥華藥來說,併購的重要性顯得更加突顯。因為,除了手上現金充裕,透過併購買進更多產品線,也可以補足藥華藥產品線不足的問題,此外也可以讓燒錢的銷售團隊有更多產品可以賣,擴大經濟規模,才能讓公司的獲利明顯增加。

過去大家常說,新藥產業需要「十年磨一劍」,這說法的確沒有錯,因為新藥要花長時間開發才會有成果。可是,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早已過了十年磨一劍的時刻了,大家磨劍的時間至少也已經二、三十年了,許多公司也都磨出第一把寶劍了,但如何在這些成功的基礎上,再運用資本及併購的力量,快速取得第二把、第三把劍,顯然是此刻最重要的課題。

事實上,前述很多成功企業,都是在公司有一些基礎後,就快速進行併購,領導這些公司的CEO,都很清楚接下來的第二把、第三把劍,不一定要靠自己磨,要讓公司更加速成長,只有併購才能加快速度,但是很可惜的,台灣新藥公司大部分都還停留在單一產品線的階段,當然也離國際級的Big Pharma(大型製藥公司)很遠。

觀察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新藥產業一度是大家最追捧的產業,不過,如今學名藥廠、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藥局通路、醫療器材、美妝保健、隱形眼鏡等有後來居上之勢,新藥公司的表現似乎已有被超前的現象,藥華藥已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新藥開發公司,未來如何表現,都會牽動新藥產業的發展,值得再密切關注。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