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與聯發科到底合作什麼?移到英特爾的訂單,其實不是台積電,而是從格芯轉單!

文章目錄

英特爾與聯發科25日宣布具指標性的合作案,今天早上我寫了一篇評論稿,已經把雙方可能的策略合作原因做了說明,英特爾也將推升晶圓代工從製程技術的競賽升級到IP大戰。由於這個合作案還牽涉到很多產業趨勢及策略布局等議題,我想有必要再進一步分析。

首先,還是先把此次雙方合作內容,再做更明確的描述。

此次聯發科採用Intel16製程技術(相當於台積電的22奈米製程技術)的產品,主要是電視晶片及較成熟的WiFi晶片,其中,WiFi晶片還分成數位晶片(die)及類比晶片兩類,類比晶片用的是比較成熟的製程如40或55奈米,此部分並未移至英特爾,至於數位晶片用到的是22奈米,是此次改到英特爾生產的主要訂單。

而且,根據業界人士指出,聯發科這批22奈米製程生產的訂單,事實上原本就不是在台積電生產,而是原本下單到格芯(GlobalFoundry)生產的訂單。因此,外界感覺好像是聯發科把訂單從台積電移至英特爾,其實也不正確,應該是從美國廠商格芯移轉到另一家美國廠商英特爾。

在原本格芯協助聯發科代工的這個22奈米製程技術,在格芯內部的名稱是FD-SOI,但由於格芯賣得比較貴,而且未來產能擴充也有限,因此聯發科在多方比較考量後,決定改下訂單到英特爾。

據了解,聯發科在考量要不要從格芯改下英特爾前,也曾詢問台積電可不可以接單生產,雙方為了這個議題已討論一段時間。

圖為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照片:聯發科提供)

不過,由於台積電很明確表示,未來主要的營收及獲利成長都會來自高階製程技術,因此新投資案也都以高階製程技術為主。至於成熟製程部分,像日本、中國大陸及台灣高雄都會有些擴充,但不會是資本支出的主要目標,台積電也對聯發科坦誠,未來可能無法在22奈米製程提供很多的承諾。

對台積電來說,未來一定是要靠7、5、3奈米賺大錢,22奈米不會讓台積電增加太多獲利,這也讓雙方建立彼此都能接受這個默契,台積電仍是聯發科先進製程主要下單對象,至於成熟製程,分給其他供應商也沒關係。

因此,最後聯發科與台積電雙方溝通的結果,就是聯發科會去英特爾下成熟製程訂單,但高階製程只會下到台積電。

事實上,對台積電來說,客戶的成熟製程訂單,本來就很難完全滿足。像去年汽車晶片缺貨時,德國經濟部致電台灣政府,希望經濟部長王美花能夠幫忙向台灣晶圓廠要貨,台積電當時也想盡辦法擠出一點產能,把原來一些客戶訂單先移出,擠進來的就是汽車IC要用到的40及55奈米,這個部分不是台積電的產能重點,服務原來客戶就已不夠,要滿足新增客戶並不容易。

也就是說,台積電在成熟製程部分,本來就無法充分供應客戶,因此包括聯發科在內的所有大型IC設計公司,都會採取成熟製程多元下單的策略,沒有一家客戶可以只和單一家晶圓代工廠往來,而聯發科在成熟製程方面的供應廠商,從聯電、格芯、力積電、中芯、華虹及華力等都有下單,如今再增加一個英特爾,當然不會令人太意外。

當然,若要再細究晶圓代工這個產業,儘管近年來有很多新增投資案,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發展偏向與投資重點,例如,聯電先前決定不往7奈米之後的高階製程技術發展,是因為高階技術難度太高,投資金額也很大,另外聯電也沒有朝向FinFet這種新技術去投資,但過去兩年產能極度不足下,聯電即使在成熟製程的擴充上也很保守,甚至在擴充22、28奈米製程上,還要客戶先付錢才要採購設備。

再回到英特爾與聯發科的合作案上,英特爾要在晶圓代工成熟製程上發展,其實主要瞄準的客戶,不是輝達、高通及超微這些美系的客戶,反而台灣的聯發科才是不二人選。

這個原因並不是太難,因為相較於高通、輝達、超微等對手來說,這些公司大部分採用的都是高階製程技術,只有聯發科是少數擁有不少成熟製程技術的公司,除了用高階製程的手機晶片外,聯發科還有電視、光碟機、物聯網等產品,這些產品都只需要用到成熟製程。

因此,對英特爾來說,目前高階製程技術水準還差很遠,該公司高階製程訂單還要交給台積電生產,但英特爾的成熟製程想要吸引客戶,當然鎖定的目標就是聯發科,如果能抓到聯發科這隻最大尾的客戶,對英特爾來說,當然就是一個很能夠說服其他客戶加入的理由。

如果對比過去台積電客戶琵琶別抱,跑去三星下單的歷史,聯發科與英特爾的合作也明顯不同。因為聯發科不是移台積電的訂單到英特爾,而是移格芯的訂單到英特爾,而且做的也是成熟製程,未來高階製程會繼續在台積電下單,和高通把主力高階製程技術移到三星,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高通有幾次把高階製程技術訂單,從台積電移到三星生產,但三星有幾次都做得不好,高通只能再移回台積電生產。這件事當然讓台積電產能調配可能出現狀況,至於對高通這個客戶,台積電當然也很不高興。

高通仗著自己是大客戶,周旋於大供應商獲取最大利益,三星對這個客戶當然也很不開心,而高通如此做其實也害到自己,過去兩年,高通少了台積電的全力支持,也是落後聯發科的部分原因。

過去我對這個議題,已經多次表達過,台灣不需要把外商捧得太高,部分外商在台灣不過就是到處砍價,是斤斤計較、見縫插針且沒有忠誠度的客戶而已,也不見得會尊重台灣本地的產業政策,嘴巴說要投資台灣,但真正做的就是藉訂單來殺價而已。

因此,有時候看到台灣政府每次都把外商捧在手心,覺得遠來的和尚才會念經,甚至還有公平政策大轉彎,讓高通的罰金變成投資額,實在是太缺乏台灣產業發展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如今,本土廠商聯發科在台灣的年採購金額高達三千億元以上,也不輸這些國際級外商,聯發科靠著自己努力,打出一大片江山,更成為英特爾努力爭取的客戶,這個過程,確實很值得台灣珍惜。

最後則是有關IC漲價的議題,之前我提到不少美商公司非常強勢,即使庫存及景氣都出現雜音,但從英特爾、高通、博通、德儀等都仍然決定要漲價,而且是發一封信給客戶,就直接說何時開始漲價,但亞洲企業如台灣、大陸的IC設計公司,就比較不會採取這種作法。

過去二十年,IC是全球通貨膨脹的化外之地,因為摩爾定律不斷透過製程技術提升而降低成本,所以IC從來不曾漲過價,頂多就是用同樣價錢買到功能更強大數倍的產品。

不過,近年來摩爾定律影響力已經趨緩,通膨的影響也日益明顯,連台積電、三星也都被上游設備及零件供應商漲價,至於IC設計客戶除了被晶圓代工廠漲價,還有其他供應商如封測業也要漲,本身也有漲價壓力,如今在高通等外商都要漲,似乎讓聯發科也有順勢漲價的理由了。

跟供應商砍價、向客戶漲價,這些外商的作法,都會嚴重影響到很多台灣供應商的獲利甚至生計,強勢外商到底是在屌什麼,還能屌多久,其實也是很值得細究。但在這些過程中,不少外商已逐漸失去競爭力,在產業競賽中淪為台商的刀下亡魂,可以說也不是太奇怪的事了。

此外,如果要再多說兩句,先前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不斷批判台灣壟斷太多半導體製程能量,也不斷強調台積電壟斷高階製程技術的危險性,也形成一股美國必需補貼支持英特爾在美國的建廠,這個是英特爾及美國政府如今想要營造的氣氛,想藉此扭轉美國半導體製造能量不足的問題。

但是,美國政府硬要用晶片法案,以補貼等強力政策支持美國本地半導體生產,未來還能大聲批判別的國家補貼他們自己的產業嗎?如果做得太過火,無異於與中國是差不多的行徑,如此要指責別人,恐怕也會失去道德的高度。

當然,如今聯發科與英特爾宣布這個合作後,形成的是一個倒轉過來的景象,英特爾爭取台灣客戶做代工,與台積電幫美國很多IC設計客戶做代工,可以說是主客易位,這對平衡台、美兩地的緊張氣氛,其實反而是有幫助的。

最後,還是再強調一次,從英特爾與聯發科的代工合作,讓我們見識到,台灣其實不只是半導體及科技強國,也成了足以左右產業大勢的重要大國,不要太小看自己,也要堅持自己想走的路,只是,台灣有沒有好好想過自己的產業主張與政策,這就以後有機會再說了。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