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震盪不已, 台商須重估全球布局策略

文章目錄

台灣上市櫃公司上半年財報已陸續公布,包括王品、特力、台玻、85度C、華碩、英業達、仁寶等重量級台商,都出現中國投資巨額虧損或獲利縮水的現象。在美中貿易戰逼使許多企業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的當下,台商在中國的投資效益到底如何?未來要如何布局中國大陸?值得進一步探討。

台商赴中國投資迄今超過40年,據金管會的統計資料,截至2018年底,全體上市櫃公司總計有四分之三、逾1,200家赴中國投資,累計投資金額為2.49兆元,投資獲利合計達3,275億元,是歷年最佳成績。

中國製造難以取代,投資「錢」景卻橫生變數

不過,根據經濟部投審會最新公布,今年前7個月台商赴中國投資額23.3億美元,年減55.5%,顯示整體趨勢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台商赴中投資意願明顯降低,加上中國經濟與內需不振,今年赴中國的投資額可能創近10年低點。

實際上,目前電子業在中國的投資規模,是所有西進產業當中最大的,中國外銷創匯前10強中,有半數以上是鴻海、廣達、仁寶、和碩等台商企業。如今雖然大家都在進行產線外移,但搬遷速度其實很慢,原因是中國的產業生態鏈已經很完整,台商想要移至別國生產,牽涉到太多上中下游合作廠商,一時間也很難搬走。

不過,把時間拉長來看,由於在地勞動成本上升、產業結構調整,製造業從中國撤退的趨勢不會變,廠商終究還是要多方押寶布局。 其實,台灣很多傳統製造業如製鞋、石化、鋼鐵及紡織等,都是在更早期就搬離中國,許多轉往東南亞國家投資,如今在美中貿易戰反而受惠。

因此,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或許不會立即被取代,與巔峰時期相比卻早已大不相同,即便中國製造業能夠順利升級,也無法回到最高峰的規模,至少在重視成本的製造領域,一定要分散至工資更低的中南美洲、東歐及東南亞等地,以保持競爭優勢。

此外,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截至今年7月為止,台商決定回台投資金額已超過五千億元,這是逆轉30年來台灣資金外逃的一個重大趨勢,對台灣經濟發展與復甦幫助很大。

而且,由於製造與研發緊密相關,製造業搬回來,相關的研發投入也會跟著增加,加上製造業返台不但促使廠房買氣大增,又能創造周邊產業鏈及服務業的蓬勃發展,這將是台灣脫胎換骨的大好機會。

製造業重新調整適當的全球布局,考量投資因素時,生產成本與產業鏈是重要條件,但是,網路新經濟的投資邏輯,重點就不同了。

路線不同,南洋網路更近台灣發展脈絡

事實上,台灣很多網路創業者很早就不去中國創業,因為中國網路基礎結構與行銷平台完全不同,在台灣,大家熟悉的是臉書、Google或LINE,但到中國就變成微信、微博、百度及阿里巴巴。

而且,網路產業早分裂成美、中兩大陣營;台灣在網路產業走美國路線,當然很難在中國立足,至於同樣使用臉書、Google的東南亞,反而是台灣網路新創較佳的發展地區。

曾經有一位在台灣經營電商平台的創業家告訴我,幾年前他到中國投資,但在很短時間就賠掉數千萬元,因為當時下了很多廣告,流量似乎出來了,但流量轉成實際業績的卻很少,結果發現很多點擊都是造假的。

這位創業家說,關鍵原因就是電商平台不同,台灣人不熟悉中國平台運作,很容易上當受騙。如今,他們早就把目標轉向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也做得相當成功,關鍵就是東南亞使用的網路平台與台灣一樣,因此過去台灣成功經驗很容易複製過去。

回到中美貿易戰的議題,未來很多產業或許不一定會像網路分裂成兩個世界,但製造業搬離中國的趨勢一旦形成,將是台商投資中國一個很重大的分水嶺,台商如何因應變局將是至關重要的決定,若企業製造重心太偏重中國,未來勢必要降低比重,才能降低大國貿易談判摩擦起伏的影響。

此外,美國或許不是投資設廠的最佳選擇,卻一定是基礎研發及重大創新的源頭,台商須與美國科研學術單位保持良好互動,才能掌握最新趨勢與脈動。

中美兩國各有優劣與特色,台商必須想辦法利用兩邊優勢,努力提升本身的經營實力,才不至於在大國較勁的局勢中,成為被流彈犧牲的亡魂。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