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評論日本鉅額補貼 台積電投資日本,將帶來什麼改變?

文章目錄

台積電。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經新聞近來刊登一篇《日本給台積電建廠發鉅額補貼,值嗎?》的文章,談到台積電與日商索尼集團等合作,計畫在日本熊本縣建設新工廠,總投資額為8000億日元,預計日本政府最多補貼一半左右。文章質疑日本政府向海外企業提供鉅額支援是很罕見的,也透露台積電這項投資案可能在日本社會引起不小的反對。

文章也提出,日本期待這個工廠可以優先向本國供貨,若沒有日本企業出資,新工廠有可能被台積電一手掌控。另外,台積電預定在日本生産的20奈米並非「尖端産品」,與最尖端技術3奈米相比,最多落後了6代,屬於10多年前的技術。

文章並引述行業相關人士預測稱,「到(新工廠投産的)2024年,半導體的供需關係將明顯放緩」,屆時日本投入數千億日元的意義,將在今後受到真正的考驗。

吸引台積落腳 日本祭補貼

憑心而論,日經新聞點出來的多項質疑,確實都是很關鍵的議題,從日本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牽涉日本半導體產業復興的重要投資案,但要政府砸數千億日圓下去,而且是支持一家外國企業,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大家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台灣有沒有可能用這種力道支持一家外國企業,就可以想像這件事有多困難。

對日本來說,台積電(2330)投資案,絕對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大事,日經新聞點出來的諸多質疑,確實也都是應該討論的重點。但我的看法是,日本應該大力擁抱台積電的投資案,至於要補貼多少金額可以再討論,但這項投資案可以挽救日本日益下滑的半導體地位,會是一個具關鍵影響力的重大決策。

從半導體發展歷史來看,產業從美、日擴散到韓、台、中等國,每一個後進國都努力吸引強國來投資設廠,因為吸引重量級廠商來投資,第一是可以取得工作機會與產業機會,這是最直接明顯的貢獻。

其次,更重要的是,可以藉著這些投資案,從在地工廠學到經驗,培養自己的人才與產業鏈,讓本地產業發展更為迅速壯大。

更直白地說,世界各國政府想盡辦法威脅利誘大廠來投資,還提供極為優惠的補貼,說穿了,就是要想辦法把別人領先的優勢學過來,最後目標則是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在地產業。

這種現象,南韓、台灣及中國都經歷過,南韓學習吸收別人優點的能力舉世聞名,透過各種合資設廠及策略聯盟,從中獲取豐富經驗並快速取代他國。至於台灣60、70年代吸引德儀、飛利浦等外資半導體封測廠來台投資,更是日後進軍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礎;至於中國邀請特斯拉去上海設廠,不也是希望透過特斯拉提升中國電動車供應鏈的水準,進而建立本身在世界電動車產業的霸業?

因此,後進國把姿態蹲低甚至付出大量補貼,都是為了日後更大的發展,日本曾雄踞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但如今影響力大不如前,日本最強企業的製程技術只停留在28奈米至45奈米,要再深入就沒有了。對日本產業發展來說,沒有好的半導體製造廠,即使設計出再好的產品,都沒有工廠協助生產,過去二十年,日本半導體行業沒落,人才逐漸退出凋零,具影響力的企業愈來愈少,其中關鍵原因就是日本半導體製造已經明顯落後。

其實,早在台積電規畫投資案前,1998年聯電就曾赴日本收購新日鐵半導體公司,二十多年來聯電陸續整併日本半導體廠,包括近年還收購日本富士通的12吋廠,此外日本松下電器旗下半導體事業,去年也賣給華邦電旗下的新唐。聯電及華邦電在台灣都算次於台積電的二線廠,但要收購日本企業卻已是綽綽有餘,因為日本企業到了28奈米之後就無法再精進,台灣整體半導體製程技術已明顯超越日本。

從現實面來看,聯電去日本投資已經二十多年,確實有做到讓日本增加工作及產業機會,但是,顯然在前面敘述的第二項部分,日本並沒有因此學習到台灣晶圓代工的長處與能耐,這是很可惜的事。

日本企業沒有學到,但是南韓及中國則拚命學習,三星至今不斷宣稱要趕超台積電,大陸晶圓製造業也是積極投資,還從台灣挖角許多重量級人士,從這個角度來看,顯然這就是日本半導體產業落敗的關鍵原因:缺乏目標與動力,沒有超越對手的企圖心,才讓台灣、韓國甚至中國都逐步超前。

再強調一下,日本此次爭取台積電去設廠,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意義是重大的,因為當晶圓代工廠就在日本企業旁邊,絕對比把訂單下到台積電新竹或台南廠不一樣,日本整體產業會一定會獲得更多好處,例如台積電可能的合作夥伴像索尼或電裝集團,正可以利用機會趕快學習,而且台積電技術團隊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到合作的專案計畫中,協助日商客戶儘快完成,如今產業競爭相當現實,時間就是金錢,而且機會稍縱即逝,對日本絕對是正面及有利的。

更進一步來看,日本與台灣半導體業的合作,絕對也是日本目前的最佳選擇,因為台灣晶圓代工為主的型態,與日本、美國這種以自有產品為主的國家合作,絕對是最佳組合,至於像韓國與中國,都是自己建立一條龍的產業生意模式,當然不會是日本的最佳合作對象,這也是為何近二十年來,台日聯盟的案例不斷出現的原因。

日本社會保守力量 不容忽視

當然,日經提到政府提供海外企業鉅額補貼的部分,顯然也是會有變數的。在日經這篇文章中也提到,即使積極拉攏台積電投資的美國,也存在很強的反對聲音。台積電從宣佈美國新廠至今已一年半,但美國眾議院的相關法案連補貼的內容都沒有納入,審議也沒有進展,給台積電的「補貼」可以說完全無法落實。

此外,美國本地龍頭企業英特爾也不斷與台積電叫陣,英特爾執行長傑辛格(Pat Gelsinger)也撰文,大聲主張美國不應補貼台積電,因為台積電仍把最珍貴的製程技術留在台灣。

可是,與日本不同的是,在傑辛格提出主張的同時,英特爾不僅砸了大錢投資晶圓廠,宣誓切入晶圓代工的IDM 2.0策略,而且英特爾還身段柔軟地下大量訂單給台積電,希望運用台積電尖端技術來彌補本身的不足,不讓市占流失太多給超微及輝達等對手。

美國要拉攏台積電去投資,重點是美中對抗,但同時間本地的產業也一樣跟著動起來,至於原已遙遙領先的美國IC設計業及相關產業鏈,當然更歡迎台積電去設廠。對比80年代曾對美國半導體造成巨大威脅的日本,如今為何會落敗到輸給台、韓及中國,顯然這就是原因。

其實,在近期日經中文網上,除了這篇《日本給台積電建廠發鉅額補貼,值嗎?》的文章外,我還看到了《從真鍋淑郎看日本人才外流的教訓》、《中國商用車在搶佔日本市場》等文章,前者討論日本為何無力讓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願意留在日本做研究的感嘆,後者則談到中國在電動車的大舉投資,讓汽車王國日本備受市場流失的威脅。

日經這麼多的討論,其實也都透露出日本對於人才、市場流失等無力作為,更曝露日本社會保守謹慎與封閉的作法。產業競爭終究很現實,當產業政策無法對外開放,沒有把優秀人才留下來,更重要的是企業沒有一決生死的企圖心,每個國家都會面臨日本類似的問題,如今日本學到的教訓,應該可以給所有人都當做參考,當然也包括台灣。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