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布局也有去中心化的DAO 當傳統專利體系被大國及大企業壟斷後,台灣有何突破之道?

文章目錄

近來參與國內幾場智財權論壇,不少專家談到台灣智財IP發展的對策與看法,尤其是全球專利智財體系被大國及大企業主宰後,企業若能建置屬於自己的營業祕密註冊系統,很可能是台灣產業界的新機會,藉此專欄與大家分享心得。

要談台灣專利智財的策略與布局前,應該先理解台灣目前在全球專利智財上的位階與不足之處。

目前全球智慧財產權的使用費,一年達到4500億美元,所有技術發展的先進國,都會想辦法向他國收取權利金。以美國為例,總共付出420億美元,但收取1130億美元,至於中國付出370億美元,收取80億美元,台灣則付出30億美元,收取10億美元。(見表一)

(表一,主要科技強國在智慧財產權的支出及收入對照表 / 資料來源: 台灣智慧資本公司)

這個統計各國在IP收入與支出的數字,其實也代表每個國家投入技術研發的能量,還有對專利智財的資產管理先進與否的指標。若將每個國家的專利智財收入減掉支出,產生出來的「IP順差」數字,更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進展,以及能否躋身先進大國行列的重要數據。

從表二的資料,可以明顯看出來,美國是科技最強國,在權利金的收入上明顯大於付出,淨收入高達726.3億美元,是智財權利金的最大入超國,另外日本、德國、英國及法國也是入超國的前幾強,至於中國、韓國、新加坡及台灣則都是出超國。(見表二)

(表二,IP順差排行是先進國家的重要指標 / 資料來源: 台灣智慧資本公司,統計2018年資料)

再進一步分析,台灣近幾年在專利申請上已有明顯進步,在專利防守及保護上也有進展,在這兩個層次上都已繳出成績單,但到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把專利當成資產使用,並且讓專利貨幣化的動作,仍然是處於比較被動消極的狀態。

也就是說,大部分企業在專利申請與布局時,出發點都是為了防止被大廠控告,習慣處於守勢,對智財資產缺乏永續循環的想法,尤其是在創造收益部分相當保守謹慎,例如很少有像IBM、高通這種以授權部門方式進行,或是像Sisvel、VIA這種聯合授權池組織的運作。

但事實上,若從智財及IP的布局來看,台灣又並非是那麼薄弱的國家,近幾年在科技位階上已有明顯進展,而且台灣半導體對全世界的影響力又是如此明顯,過去台灣在專利申請與防守上都已做得不錯,未來要進入第三階段,把專利當成資產使用,就需要邁出更大的步伐

此外,近年來企業更加重視公司治理,有些公司的董事會已開始要求,企業要針對手中的專利進行合理的管理與活化,因此企業如何運用專利資產,提升資產價值與貢獻,已成為未來很重要的治理議題。

先理解台灣在專利布局上的位階與不足後,再來看全球的專利智財制度的進展,已出現那些變化。

進一步分析,目前行之有年的專利制度,是一種極度中心化的體系,每個專利都要向各國主管專利的部門申請,例如美國的專利及商標局、中國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台灣的智慧財產局等。申請案經過審核後,才能拿到被國家許可的專利證明,簡單說,專利就是公權力授予的許可證。

但是,目前全球八成專利屬於兩百家超大型企業,專利布局被壟斷,財力與規模不夠的公司,在專利戰中必定居於劣勢。而且不只企業如此,近年來許多學研單位也面臨相同的困境,國內很多大學申請專利多年,專利產生的貢獻與收益很有限,但維護成本卻不斷增加,如何對專利組合進行適當的資產管理,成為學研單位很頭痛的任務。

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全世界專利體系的中心化趨勢,對台灣的壓力當然是很大的,雖然台灣已有企業已大到能夠進軍國際舞台,但終究只有極少數可以躋進前兩百大企業,台灣該如何突破全球專利體系的限制,是一個很具挑戰性的議題。

因此,當台灣最強企業台積電都跳出來主張,台灣廠商要從建立本身營業祕密註冊系統著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台積電在全球專利申請數量已連續多年居台灣企業第一位,去年美國專利授予排名,台積電也排第四位,僅次於IBM、三星與佳能,台積電當然是屬於掌控全球八成專利的前兩百大企業之一。

台積電推動的營業祕密註冊系統,與專利來自公權力授予的情況不同。營業祕密基本上屬於私領域,個別企業的營業祕密,沒有公權力單位可以幫忙認證,也不會有登記系統,只能靠企業自己整理與註冊。

若把專利申請與營業祕密做區隔,兩者特徵也有明顯不同。會拿來申請專利的部分,通常是屬於概念型的、材料的,或是最終的結構及特徵等,而非過程中使用到的程序、know-how與知識,例如過程中要用三層或五層清洗液,或是演算法、半導體製程,還有檢測方法等,後者反而是營業祕密的主要範圍領域。

因此,很多公司在申請專利時,一定會發現有些是很難申請為專利的東西,或是企業不想透露的細節,但那些卻非常有價值,例如可口可樂公司不會把可樂配方拿去申請專利,那等於把自己的營業祕密對外公開。營業祕密是企業競爭與營運時最重要的機密,也是創造差異化及競爭力的主要來源,不適合去申請專利且對外公開,只能靠自己內部進行整理、註冊與保存。

至於企業自己整理營業祕密註冊系統,對公司有什麼好處?至少有四點,第一是可以對內部的知識產權做有效梳理,並且減少糾紛,二是做好整理及註冊後,未來若發生專利訴訟,可以降低舉證及維權的成本,三是技術授權及對外融資時,營業祕密是專利以外的有效資產工具,四是日後可以轉化為專利的申請。

因此,隨著Web3浪潮來襲,類似像營業祕密這種新趨勢,也可以視為一個新的去中心化力量,套句大家最常說的,未來的專利布局也有去中心化的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在這種新型態的智慧財產價值鏈中,營業祕密將是每家企業盤點及活化數位資產的重要一環,台灣若要從傳統製造業的「防守」思維,再提升到「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層次時,營業祕密很可能是其中可以著墨的關鍵。

因此,總結來說,當傳統專利制度被大國及大企業主宰後,智慧財產體系不再為智慧效力、而是為資本服務。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也是全球小市場國家與中小企業及新創面對的共通問題,對於產出大量高科技發明的台灣來說,應該要更加關注才對。因為在傳統的專利智財體系,台灣並未佔到太多便宜,但若能在新趨勢中佔到一席之地,不但可能藉此翻轉過去在專利智財上的管理疲態,更可能創造全新的產業生態鏈。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