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缺水問題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文章目錄

去年台灣創下52年來下雨量最低的記錄,全台水庫也跟著告急,除了農業休耕外,主管機關也開始執行北水南運,並於2月底進一步展開擴大節水措施,對新竹、苗栗及台中等每月用水1000度以上工業用水戶,由節水7%提升至11%。國內眾多製造業如半導體業也開始以水車運水,以降低自來水用量。

用水拉警報,讓台灣陷入一陣忙亂,但台灣缺水的現象早就不是新聞了,過去類似缺水到要限水及出動水車的情況,可以說相當常見,只是,每次的缺水,最後總有一套慣性的解決模式。

要了解台灣過去如何度過缺水的考驗,要先理解國內是如何用水的。事實上,水的使用情況與電完全不同,台灣的用水量,有七成是農業用水,兩成是民生用水,只有一成是工業用,但是在電的部分,工業用電超過五成,其餘是服務業及民生用電。

水電結構不同 民生需求是第一優先

水、電的客戶結構大不相同,明顯影響兩者的使用及調度。例如,對政治人物來說,占兩成比例的民生用水,一定要優先照顧好,因為這個會有選票,民眾若無水可用,在野黨一追究責任,就有官員要下台。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2005年艾利颱風讓桃園民眾缺了十幾天的水,當年經濟部長何美玥及次長尹啟銘被立委K到滿頭包的樣子。

民生用水優先供應後,再來就是工業與農業進行角力,由於農業用水高達七成,只要少用一點,擠出來的部分,就很容易滿足只需一成的工業用水需求。

農業的產值低,工業的產值高,那個優先,那個擺在後面,大家其實都心裡都數,只要農業少用一點,要滿足工業用水並不難。當然,農業用水中有近七成是來自河川水與地面水,這種水較為混濁,只有約14%來自水庫水,此部分才能挪給工業使用。

不過,要把農業用水轉為工業使用,這個政治操作也要很小心,因為農業一樣有選票,許多中南部農業大縣,也都是兩黨爭奪資源的重點。

如何用水分配水 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

因此,如何用水及分配水,雖然表面上是個經濟問題,但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只要觀察一下目前政府在用水相關的組織架構,大約就可以理解。

經濟部是主管經濟發展的單位,在經濟部下面設有水利署,就是主管用水如何分配的機關,另外用水大戶的農業,主管單位是農委會,下面則設農田水利署。水要如何分配,還是控制在經濟部水利署手上,經濟部當然希望把水分配給工業生產使用,讓經濟成長不受影響,至於農業減少用水或進行休耕等動作,則以補貼農民的方式來彌補,並透過農委會系統去進行協調及分配。

當然,在缺水時,過去政府也一定會廣為宣傳,希望大家節約用水,減量、減壓的動作都會做出來,但只要能撐到4、5月,台灣梅雨季降臨後,水庫通常就會有不少進帳,旱象通常可以獲得緩解。至於若能繼續忍耐到7、8月,只要來一、兩個颱風吹向台灣,一般都會帶來很大雨量,全台各大水庫都可以裝滿水,缺水問題就沒有了。

因此,過去這個慣常的處理模式,幾乎是不斷上演,也讓台灣度過了無數次的缺水危機,讓大家都能夠相安無事。

但是,農業就真的應該被犧牲掉嗎?面對一個經濟議題,應該一直用政治的手段解決嗎?工業界除了在缺水時趕快訂水車載水外,就沒有別的機制了嗎?

水價長期偏低 開源節流困難重重

在這些疑問中,我想有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就是水價長期偏低的情形。在台灣,水費長期偏低,用一噸水(也就是1000公升,一度水)不到十元,平均是9.42元,這個價錢之低,讓世界各國的水價幾乎都達到台灣的二倍到十倍。

同樣的,水價偏低的政策,最後拍板的一樣是政治。只要有任何政治人物想要調整這個不合理的水價,那跟漲電價是差不多的,政務官就要有被轟下台的心理準備。

因為水價長期扭曲偏低,許多與水有關的節流與開源,就變得困難重重。由於水費是政府長期補貼,價格也很低,一般人對於節約用水不會特別重視,水的使用效率不夠好,也不會有人檢討。

另外在開源部分,水很便宜,對技術創新者的誘因也不大,即使台灣常有缺水情況,但投入到儲水、轉化水及循環用水等創新技術,也都不容易有回報,各種投資及創新活動都不活躍。

例如海水淡化技術,已有很多國家累積出豐富的經驗,但最便宜開發出來的水,成本一噸水至少也要十幾元,但台灣一噸水不到十元,怎麼做就是會賠錢,不像美加等國一噸水都要價20幾元,因此做海水淡化就有誘因,業者可以透過改善海水淡化的設施與技術,讓用水可以源源不絕。

投資創新難有回報 漏水問題也無法解決

台灣水費長期偏低,也形成自來水公司盈餘有限,對於老舊水管的汰換速度變慢,在無法汰舊換新下,台灣長期有漏水的現象,根據北水及台水的資料,有將近15.6%的水都在傳輸過程中漏掉了。

不過,不管如何,台灣缺水的問題,嚴重程度還是比用電少了很多,過去也總是用政治力量操作一下就能過關,未來看起來也很可能就繼續維持現有的運作模式。相較來看,政策上對投資電力就相當積極,從太陽能到風電,台灣總計在新能源領域投入數千億元。

我認為,有關用水的部分,有機會改變調整的,就是價格機制。如果水的價格可以靈活一點,例如在水情吃緊時,水價就貴一點,根據供需情況做一些微調,如果價格永遠不變,市場機制就不可能有發揮的時候,台灣就只能繼續這種惡性循環下去。

大家都知道經濟學的供需原理,但為何遇上政治就都不管用?可不可以朝野大家坐下來,把這個辦法訂下來,不要每次缺水,都變成是在野勢力打擊執政黨的最佳機會,誰都有機會成為執政黨及淪為在野黨,大家成熟一點,把野蠻的制度改一改,訂出一個可長可久的好辦法,我相信對每個人都有利。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