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台灣創投精神 談台灣與矽谷幾點差異

文章目錄

大家常拿矽谷創新創業環境對比台灣,但台美兩地長期存在的基本差異,仍然是大家必需正...
大家常拿矽谷創新創業環境對比台灣,但台美兩地長期存在的基本差異,仍然是大家必需正視的問題。 pexels

日前我專訪今年新任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談到如何重振台灣創投產業。邱理事長談到他想推動的幾個理念,其中之一是建議金管會能夠推動台灣從30兆元壽險基金中,抽出一個比例投入創投基金,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建言,也期待政府與創投公會能夠努力推動付諸實現。

對於台灣如何重振創投精神、引導更多資金流入創投,我自己有一些觀察,尤其是大家常拿矽谷創新創業環境對比台灣,但台美兩地長期存在的基本差異,仍然是大家必需正視的問題,只有了解問題才能提出有效解決辦法。我就野人獻曝,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可以談談台灣創投與創業家長期存在的心結。很多創業家最常說的,就是台灣的創投不投資早期公司,大部分都以投資後期、甚至準上市櫃公司為主,另外也有不少人會抱怨,很多創投自己沒有創業經驗,錢投進公司後就開始亂指揮,讓創業家與創投業者經常處於對立狀態。

此外,也有不少創業家說,台灣很多成功創業的第一代,似乎不太願意拿錢支持新創,但矽谷很多創投,都是創業家成功創業後,再跳進來做投資,對早期新創公司就非常有興趣,例如知名的Y Combinator合夥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就是這種典型的代表。

這裡有一個現象值得提出來討論。矽谷很多創業家都是年紀輕輕就創業,因此從創業到公司賣掉或IPO時,退下來還有心力再創事業第二春,許多就化身為投資早期公司的天使(angel),鼓勵那些與自己走同樣創業路的年輕人。

但是,台灣創業家以硬體型態居多,這種事業要成功,沒有奮鬥個二十年實在不容易達成,因此退休時早已年過半百,精神體力大不如前,而且過去賺的是辛苦錢,得來不易,退休後不想再有太大負擔,要再拿錢出來冒風險,很多人都不太願意。

有一位業界朋友跟我說,他曾去拜訪一位退休的電子業大老,問他對支持新創產業的想法,結果這位擁有百億元身家的人,對新創完全沒有興趣,也不想拿任何錢出來投資。

不只如此,在台商企業中,英雄出少年不太常見,而且往往以悲劇收場,但我經常在外商公司的場合中,看到許多年輕的高管,有的三十幾歲就負責全球行銷工作,不到四十歲當上CEO的也不少。年輕時見過大場面,從工作退下來,往往還有心力再做第二次、第三次創業,難怪矽谷創業風氣如此興盛。

當然,矽谷與台灣這種對比,是程度上的不同,台灣也有多次創業的例子,也有少數創投對投資新科技比較積極,但沒有形成風氣,整體來看,創業家認為創投不投資早期公司的說法是沒有錯的。

我認為,台灣創投業對投資早期公司不像矽谷那麼積極,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那就是兩地的投資報酬率差異很大,台灣大部分投資都是以硬體為主,報酬率若能達到15倍到20倍,就已經算是相當好了,但矽谷創業成功機率雖然也一樣不高,但許多軟體或網路的成功案例報酬率都很大,百倍以上並不奇怪,真的符合「高風險、高報酬」的意義(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也讓矽谷資金更願意往早期去布局。

台灣創投業資金回報率低

由於投資企業的回報率普遍不高,當然就導致台灣創投業的資金回報率也跟著拉低。最近我聽到國發基金副主委鄭貞茂的演講,他提到國發基金過去二十餘年共投資七十餘個創投,成績有的好有的差,但結算平均年報酬率竟然比定存利率還要低,也就是低於1%,這個數字的確是糟糕到很嚇人。

也因為創投的投資報酬率不高,所以有好幾次我聽創投業老闆告訴我,他們出去募資,結果一堆金主聽到創投回報率那麼低,直言不如把錢拿去投資房地產還賺得多又輕鬆。

鄭貞茂還說,其實國發基金真正大賺的股票就是台積電,目前國發基金擁有台積電6.38%、總計16.53億股,以目前台積電一季配發2.5元股息,國發基金每季從台積電大約可領回40餘億元股息,一年就可以拿回160億元,靠這一檔台積電,國發基金幾乎其他投資都不賺錢也沒關係。

像這種獲利回報集中在少數成功公司的例子,幾乎是大部分創投的投資現況,台積電是極為例外的超級大案,台灣大部分創投都沒有這種好運氣。

若仔細分析一下,台灣創投業的投資回報率為何如此低?大家可以想像,一般創投投資成功機率本來都不高,投資十個案子若有一、兩個成功就不錯了,因此成功的案子至少要賺十倍,才能把本金拿回來。

此外,很多人也常忽略,許多投資失敗的案子,創投賠的錢可能還不只本金。因為成功的公司要花五年存活、十年賺錢,在獲利前,公司很可能要多次減資再增資,創投若想賭個希望,通常還要不斷加碼投入更多錢。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創投有基金到期要賣股的壓力,很多公司好不容易熬了十年掛牌成功了,創投只能急著賣股跟股東交待,因此大部分都沒有賣到股價高點,許多檯面上的好公司都在掛牌後市值又大增數十倍甚至百倍,也難怪創投的回報酬率不夠好。

投資台灣新創報酬率比不上矽谷,還有許多因素,美國或中國這種大國家,獨角獸階段就已數百億美元了,這在小國寡民的台灣不容易見到。另外矽谷企業早期認股成本可以壓到很低,後面增資金額就不斷加上去,可能是數十倍或百倍,這也讓早期投資報酬率大增,雖然台灣目前也有新法規,不限制一股要十元面額,但終究採取新制的企業仍是少數,企業投資報酬率要拉高仍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當台灣投資早期公司報酬率不佳時,很自然導致創投不願投資早期公司,這種現象要改變,需要更多新型態創業家的加入,以及面向更廣大市場的創新商業模式,讓投資回報率可以十倍數增長。

台灣能否出現百倍以上投資回報的案子?我覺得這種轉變似乎慢慢在形成,但仍然不是很容易,需要有更多成功案例,才有機會讓大家更具信心。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