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音完成「親美、和中、台灣主體」的十年大戰略!

文章目錄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右)與總裁魏哲家。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右)與總裁魏哲家。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今(15)日宣布有意在美國亞歷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傳言多時的台積電赴美投資計畫終於塵埃落定。在美、中衝突對抗局面更為嚴重的環境下,台積電與兩大強權將採「親美、和中」的平衡布局,但不論技術、產能、人才及投資都還會以台灣為主體。從這個投資案中,似乎已可預見台積電未來十年的大戰略走向。

根據台積電的規畫,這個工廠將從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從2021年至2029年的總投資額為120億美元,最終月產量達2萬片5奈米晶圓。以目前台積電的產能及資本支出來算,美國廠的規模並不大。

其實,若仔細分析台積電的營收比重,目前美國客戶占59%,其中最大客戶蘋果多達23%,至於中國客戶也有19%,華為則占14%。美國原本就是台積電最重要的訂單來源,而且從台積電創立至今三十餘年來,也都一直維持六成左右的高比重。

既然美國一直是大客戶,但台積電至今在美國只有一座八吋小工廠,原因是台灣在晶圓代工的營運效率太強大,台積電也因此把投資重心都放在台灣,7、5、3奈米製造據點都在台灣。至於此次台積電會願意到美國投資設廠,應該是因為美方不斷要求,尤其是就近生產具高度機密性的軍事國防相關產品,應該會是這座工廠的主要目的。

不過,對台積電來說,美國一直是半導體先進大國,許多半導體設備、材料、高階IC設計等技術源頭都在美國,因此,當台積電走到摩爾定律已進入瓶頸的時代,往前看已是前無來者,必須在一些新的材料及製程領域探索出新的一條路,到美國投資設廠並就近接觸客戶,可以吸收更多的技術養分,也是相當必要的。

不過,儘管美國具備各種優勢條件,但中國的市場及成長潛力都無法忽略。如今中國半導體業正在急起直追,不僅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半導體市場,更多資金正加緊投入IC設計與創業,未來中國的業務比重還會大幅增加,這是追求成長的台積電無法放棄的大商機,因此台積電更早就到淞江、南京投資。

從產能規畫來看,目前台積電在中、美兩國的產能規畫,都是月產量2萬片12吋晶圓,其中中國南京廠今年底就可達到2萬片,美國亞歷桑那廠是在2024年達到2萬片,以目前台積電月產能250萬片8吋晶圓來推算,中美兩個廠房的產能都只占2%左右。

至於南京廠的製程技術是在12奈米到16奈米,亞歷桑那廠是在2024年量產5奈米,屆時台積電已經可以推進到3奈米或更先進的部分。顯示台積電中、美兩地區的產能不大,至於技術也都不是最先進。

因此,換句話說,其實台積電雖在中、美兩地都投資設廠,但這些廠房技術並非最先進,產量也有限,頂多只是示範工廠,客戶下單後若覺得產品服務做得好,未來要下更大量的訂單,就一定要到台灣生產。透過這兩個「小」投資案,台積電對兩大強權都有交代,但又維持台灣營運的主體性。

其實,經歷過貿易戰、5G戰及病毒戰後,當今美中兩強形成「一個世界、兩套系統」的趨勢已非常明顯,生意人都想在兩邊做生意,但問題是誰有能耐同時做到?如今,台積電透過美國投資案,將兩大主要市場布局都拼湊完成,接下來就是要抓緊兩大市場的大商機,一個都不放過。

其實,在美中對抗的局勢中,要做到兩邊都押寶的公司並不多,但台積電擁有不可或缺的先進製程能力,不論技術、產能與服務,都是兩大國無法迴避的極少數選擇,因為夠獨特,也讓台積電可以左右逢源、兩邊都獲利。

就算美國投資案賺不了錢,那也是必要的經營成本,許多企業每年都花許多錢做政治公關及遊說,台積電當然不必如此做,但是未來若營運做得不好或出現賠錢,也是公司追求發展時的必要支出。

當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後,政治風險與管理已經是必修課程,要付出的代價也無法避免,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未來大可用力地承接華為海思訂單,也不用擔心美國政府還要不斷地指指點點。

在大戰略上做對、做好、做完整,這是台積電這種科技巨擘絕對要管理好的重要大事,也是台積電繼續未來十年大戰略必需及時確認的競爭主軸。劉德音接手台積電董座兩年,在後張忠謀時代的台積電,美國投資案是未來十年發展最重要的指標,如今透過這個投資案,張忠謀所指的「台積電成為地緣政治家的必爭之地」,答案似乎已經愈來愈明確清晰了。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