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創決心淡出蘋果供應鏈 立訊加入競爭……鴻海、和碩日子會更難過?

文章目錄

7月17日,蘋果iPhone第三大組裝廠緯創宣佈,以33億人民幣(138億台幣)出售昆山廠給中國大型代工廠立訊,並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由於立訊是以買廠帶訂單方式,直接取得蘋果代工業務,紅色供應鏈吃掉台商業務的斗大標題,也造成緯創20日股價一度跌停,國內蘋果概念股表現都明顯受到重擊。

根據緯創的財報,此次出售的工廠年營業額1,422億元,佔緯創營收16%,不過,儘管營收規模不小,但緯創接單蘋果事業一直沒有賺錢,去年昆山這座廠貢獻緯創獲利2.96億元,只占緯創去年稅後淨利68億元的4.3%。

分析這則重要的產業新聞,可以從蘋果及緯創兩方面來看。

對蘋果來說,緯創與立訊的交易,應該是跨國企業因應國際新局勢而調整布局的動作。近幾年來,蘋果一直努力進行供應鏈的分散,iPhone代工廠也從早期鴻海、和碩分散到緯創,主要目的當然是藉更多代工廠來分散風險,並提高蘋果的議價能力,以及下單的機動性與彈性。如今把大陸供應商立訊找進來,接下來蘋果殺價動作將會擴大。

不過,此次緯創將廠房賣給立訊,應該蘋果也有考量國際局勢之後才做調整。一方面是美中科技戰愈打愈烈,中國工廠代工蘋果手機的比重太高,必需做更多分散至全球其他地區的調整,但如今中國與印度目前關係又不佳,因此,把中國本地訂單交給立訊,但合作時間較長久的台商則把重心移到印度,這可能是蘋果執行長庫克心裡打的如意算盤。

其實,台商生產線跟著蘋果移到印度,早就是現在進行式了。包括鴻海、和碩都已在印度投資設廠,此次緯創與立訊的交易,緯創也堅持留下原本代工iPhone的印度廠,顯然會繼續為蘋果生產供應印度市場需求的產品。

對緯創來說,這次與立訊的交易,則可以說有如「壯士斷腕」的作為,拉長來看影響或許會是「短空長多」。以目前接單蘋果代工的比重來看,鴻海、和碩及緯創大約各佔70%、25%、5%的訂單,以這種懸殊的分配比例來看,可以想像緯創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三」,地位及利潤都一定很卑微,緯創及早處理掉這個業務,不見得是壞事。

(蘋果執行長庫克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其實,蘋果給的訂單,利潤當然不會好。和碩今年第一季意外出現虧損,成為電子代工大廠中唯一虧損的企業,主要就是轉投資機殼廠鎧勝大賠,而鎧勝的虧損就是因為蘋果業務的拖累。

至於與蘋果合作最久的鴻海,除了擁有最大的經濟規模外,近幾年已將獲利分散至其他關鍵零組件,但分散至其他產品領域並降低經營風險的各種努力,未來仍需要加速進行。

因此,緯創若拋掉代工蘋果的「雞肋」事業,短期間可能有營收立即下滑的壓力,但中長期來看,則可以分散投資至其他新機會,對緯創未來的發展可能是利多。

其實,緯創董事長林憲銘會敢於向蘋果說不,也是有原因的。

(取自緯創官網)

事實上,在電子五哥的競賽中,緯創近幾年其實頗有斬獲。其中,緯創轉投資的緯穎,去年營收達1636億元,稅後淨利 為19.49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高達36.42元,在眾多電子大廠中,能夠再長出一個營收以千億元為單位的新事業,是相當不容易的任務,緯創能夠做到,應該也讓林憲銘更添信心,才勇於賣掉不賺錢的事業,準備迎向更多新挑戰。

此外,若從電子五哥的競爭角度來看,緯創的賣廠動作,對本身影響及衝擊不至於太大,但卻很可能重創鴻海及和碩。因為美中科技戰打得愈激烈,未來中國政府對本地化生產的動作也會更加速進行,對本地業者的補貼也會增加,以過去電子業的各種例證來看,當競爭者變成大陸業者時,幾乎都會讓競爭局面變成流血成河的殺價競爭,而且屢試不爽,從面板、LED到太陽能等都是如此。

因此,當立訊入列為蘋果代工廠之一,儘管目前業務比重最低,但未來侵蝕台商訂單的機會最大,更何況立訊董事長王來春正是出身鴻海,對鴻海的認識很深,這可能也是為何媒體報導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聽到這個消息會很震驚的原因。

根據立訊財報顯示,去年歸屬母公司淨利人民幣約47.14億元,換算約新台幣200多億元,淨利率約7%左右,立訊去年獲利規模換成新台幣,已超過廣達、緯創,淨利並約是鴻海五分之一,成長速度相當驚人。

緯創與立訊的交易案,如今已經非電子產業的單獨個案,只要美中科技戰繼續打,地緣政治持續發酵,科技產業不斷演化,未來類似案例應該還會層出不窮,台商除了產業升級外也別無他法,這是產業競爭最殘酷的本質,台灣要很習慣這種變化,投資人或許也應該早就見怪不怪,已及早做好因應準備才對。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