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學由董事會治校 施振榮自願當白老鼠

文章目錄

推動大學由董事會治校  施振榮自願當白老鼠
施振榮。(照片:今周刊)

大學改革是目前台灣最重要議題之一,但受限於教育部及相關法令等限制,大學法人化至今仍然難以落實。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認為,台灣企業的創新升級已刻不容緩,大學改革也到了很急迫的時刻,目前他正努力從交大台南校區開始推動,希望能夠成為國內大學法人化的試點機構。

施振榮是台灣電子業的開創者,退休多年後仍持續關心台灣經濟與產業的創新升級,近幾年他更把重點放在國內各種制度的改革,其中教育正是其中一項。施振榮認為,機置的創新遠比技術創新更難,但也更重要,需要耗費極大力量才能完成。

施振榮指出,在客觀環境不斷改變下,台灣的教育政策應該與時俱進,例如過去為了民主,在大學校園中引進「教授治校」及「選舉制度」,但這種治理方式對大學長遠發展不見得好,禮聘人家來當校長,也不應該是來參加選舉,結果造成學校很大的分裂。「台灣應該建立像美國大學校園的制度,由『董事會治校、教授治學』,彼此分工,對大學長遠的發展較有利。」

不過,要改變目前行之有年的制度,確實很困難,而且由於影響到現有決策體系,幾乎所有大學都對此採取抗拒態度。因此,當交大校長張懋中決心推動這項制度時,與施振榮有多次溝通,施振榮也被推選為交大台南校區的致遠基金會董事長,負責推動交大台南校區包括光電、智慧科學暨綠能等學院的發展。由於交大台南校區是一個全新的校區,沒有以前的包袱,制度還在建構階段,施振榮便積極爭取教育部的認可,希望讓這個交大台南校區變成「化外之民」,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大學法人化的試點學校。

施振榮說,交大台南校區定位為「產學研究園區」,目標是要引進企業進行產學合作,就如同MIT、史丹佛、劍橋等國際一流大學,在校園內都成立產學合作計畫,因此,在交大這個與產業界緊密互動的校園中,也希望能同步組成可以治校的董事會,做為大學法人化的新嚐試。

「交大一直走在前面,扮演創新的角色,過去在電子業如此,近來陽明與交大決定合校,要在醫學與電子(Bio- ICT)進行整合,也是如此。」施振榮說,早年他是交大第一屆學生,當時電子研究所成立時,連校舍、餐廳、宿舍都沒有,就一切克難從簡開始上課,結果也創造台灣電子業的奇蹟。「所以不是萬事俱備才能推動事情,更何況現在很多條件都有了,只缺我們行動的決心。」

在施振榮的想法中,企業以董事會運作已行之有年,台灣的公立大學也一樣可以成立「治理委員會」,作為公立大學的「類董事會」。委員會的委員為無給職,並由教育部來聘任。委員組成可包括教育部代表、學校代表、校友代表、社會獨立公正人士,前三類代表人數以不超過1/3為原則,其餘2/3則以社會公正人士為主。學生會的代表也可列席委員會議發表意見,惟不具投票權。

施振榮說,就像他常說的,立法委員不要把自己做小了,立委被選出來是要站在國家長遠發展做決策與立法,不要只是為了黨派與地方利益,同樣的,學校治理應該也是如此,不讓前三者超過三分之一,是不要在重大決議上擁有否決權。由社會公正專業人士來做決策,對大學長遠發展會比較好。

施振榮認為,大學法人化在國外已運作多年,台灣雖然討論很久,但一直沒有具體行動,主因是大家還在思維翻轉的階段,只有思維突破後,才能進行機制翻轉及行為翻轉,徹底扭轉現有僵化的教育生態。

為了推動這項創新的董事會機制,施振榮近來不斷與產官學各界溝通,希望讓交大台南校區可以做出具示範性的新機制,作為台灣大學治理翻轉的起點。他開玩笑說,這個嚐試有點像「白老鼠」,但其實更正確說,應該是「不怕火煉的金老鼠」,可以禁得起考驗。

此外,施振榮也認為,台灣電子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許多企業的技術創新必需更高更遠,未來大學的研究也要往世界頂尖水準邁進,因此,產學合作也要有新作法。例如國立大學受限於政府預算不夠、教授員額有限,可以透過與企業合作合聘教授,讓企業可以找到優秀的博士及後博士進行更尖端的研究,透過企業協助也可以讓學校以更好的薪資延聘到頂尖教授來任教。目前施振榮與許多交大校友企業已溝通過,有不少企業很認同,並準備支持這種合聘教授的模式。

施振榮說,許多國際一流大學的研究題目,不是來自企業界,不然就是國防部,這是行之有年的作法,但台灣只要一談到產學合作,就會想到利益輸送。「我一直強調王道精神,透過產學的共同攜手合作,可以共創企業與大學的價值,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

施振榮強調,機制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也更困難,要在國立大學設置董事會的新體制,當然茲事體大,但也可以在現有法律下「依法想辦法」,若大家能取得共識,並進一步推行試點實驗,台灣就有機會摸索出大學治理有效的推廣模式。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