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洩密案 台灣成全球防堵中國的漏洞?

文章目錄

女孩臉的灰度攝影

台灣巴斯夫公司日前傳出遭大陸化工廠開價2億多元,挖角包括前林姓營運總監等六名現任、離職員工,組成顧問團集體跳槽並竊取巴斯夫硫酸、氨水純化機密,將技術帶往大陸。

由於德國巴斯夫公司是全球最大化工集團,在美中貿易戰掀起全球各地防堵中國竊取技術的敏感時刻,台灣再度成為新聞焦點,後續衝擊與效應值得關注。

德商巴斯夫集團創立於1865年,1990年在台灣設立台灣巴斯夫公司,主要業務提供亞洲地區半導體、面板產業高純度化學品及相關技術服務,其中台積電友達等都是重要客戶。不過,針對此項技術機密外洩,影響到的應該是巴斯夫公司,對於使用巴斯夫材料及服務的客戶應該沒有衝擊。台積電也在第一時間對外澄清,該事件與台積電生產、技術等營業秘密無關,對台積電營運沒有任何影響。

不過,在美中貿易戰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台灣再次成為全球重大技術外洩事件的中心點。去年十月底,美商美光公司控告聯電與福建晉華涉嫌竊取記憶體技術,其中一樣是三名從美光離職的台灣員工涉案,與此次巴斯夫案有類似情節。在美方強大壓力下,如今聯電已中止與福建晉華的合作,並撤回多數派駐晉華的研發人員回台。

與美光聯電案發生的同時,美國媒體也報導了一則台灣生技業涉及著名瑞士大藥廠羅氏旗下公司的機密外洩案。根據當時報導,曾任職於南舊金山市的基因工程科技公司(Genentech)的一名台裔科學家和三名僱員,被指控竊取機密製藥配方並交給在台灣及中國均有設廠的喜康生物科技公司,以生產類似但較便宜的藥品。其中,Genentech是全球基因定序及基因檢測最重要大廠,2009年被羅氏以468億美元百分之百全資收購。

從聯電、喜康到台灣巴斯夫等三個案例,牽涉到的都是半導體、生技新藥與化工材料等大產業的一流公司,相關國家則包括美國、瑞士及德國,自然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關注。而歸納這些重大事件的起因,也都源自台灣與中國產業關係密切,台灣又與國際級企業有諸多緊密合作,導致許多關鍵技術與營業祕密在中方積極爭取運作下而外洩。在這些國際性大醜聞中,屢屢出現台灣的名字,對台灣高科技業的國際形象,必然帶來負面衝擊。

此外,巴斯夫洩密案的另一個觀察重點,則是未來是否會衝擊到德國與中國的合作關係。過去,德國身居歐盟最大國家,是中國政府極力爭取合作的對象,在美國用力阻擋中企赴海外併購時,中企收購德企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從美的併購機器人大廠庫卡、吉利汽車收購戴姆勒汽車股權、海航入股德意志銀行等,都是相當知名的案例。

近來還有一個觀察中、德關係發展最重要的案例,那就是美國第三、四大電信公司T-Mobile及斯普林特(Sprint)高達260億美元的合併案能否通過。據了解,美國政府過去一直施壓德國與日本政府,要求與美方站在同一陣線,停止使用華為電信設備,近來美國已成功說服五個國家加入,也就是所謂的「五眼情報聯盟」,成員包括澳洲、加拿大、紐西蘭、英國和美國等五國,如今美國更提出若要兩大電信公司合併案通過,條件就是背後大股東德國及日本必需一起配合加入。

T-Mobile及斯普林特(Sprint)目前最大股東分別為德國電信及日商軟銀,持股分別為42%及27%,兩家公司計畫合併後可以加速追趕全美第一、第二大的AT&T及威瑞森(Verizon)。美國透過此合併案條件,要更加強壓制華為5G設備及中國製造2025的企圖。

在全球防堵中企崛起的過程中,德國內部確實也有許多類似的呼聲,例如過去多項收購案最後也都被各種原因擋下來,例如著名半導體設備商愛思強(Aixtron)、德國國家電網公司50Hertz等,而且德國政府去年也開始嚴格限制外資收購,對於德企被收購的審查門檻,也從收購股份的25%降至10%,對於安全相關的基礎設施和能源供應商都更設立嚴密防範,而這些設限與門檻,其實指向的目標也都以中資企業為主。如今,巴斯夫的洩密案,是否讓德國更加意識到中國企業對關鍵技術的強取豪奪與無所不用其極,顯然也值得未來再觀察。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