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近來鴻海分割 FII(工業富聯)公司赴上海掛牌,成為兩岸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鴻海一向是台灣電子製造業的指標企業,許多布局也走在時代前端,我認為,除了切割 FII 赴陸掛牌之外,兩年前鴻海收購日商夏普,可以並列為鴻海最重大的兩個布局,不僅對鴻海日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將是台商企業突破困局的參考。
先談夏普。2016年,鴻海在經過多年追求後,終於以約新台幣1108億元迎娶夏普66%股權,這是鴻海從代工走向品牌的一大步。鴻海從夏普取得三件重要資產,分別是家電產品品牌、液晶面板高階技術,還有40歲以下的員工。兩年來,鴻海以夏普面板技術為基礎,在美國、大陸都各宣布三千億元以上的大型投資案,至於夏普的面板、電視等產品,也在鴻海協助下逐步恢復銷售生機,夏普也得以順利轉虧為盈。
在夏普三件資產中,百年品牌的加持,對代工為主的鴻海尤其重要。大家都知道,近十年來網路、軟體及雲端服務迅速崛起,已嚴重擠壓硬體廠商的價值鏈,這是黑手起家、利潤不斷被壓縮的郭台銘心中最大的痛。有了夏普品牌的助陣,鴻海集團還陸續收購了網通品牌貝爾金(Belkin),並且與群創共同投資北美電視品牌 Vizio,未來能做的事情就大幅展開,尤其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鴻海當然也要跟著轉型,未來若夏普等品牌的電視、手機、空氣清淨機甚至捕蚊燈等產品,能順利打進中國市場,甚至還往網路及服務等領域擴展,必然可以為鴻海、夏普的整併效益帶來許多想像空間。
可是,代工和品牌可以共存嗎?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早年宏碁分出緯創、華碩分割和碩,都是因為品牌和代工並存後,容易產生與客戶的利益衝突。如今,代工的鴻海負責營運品牌的夏普,例如夏普賣電視,但鴻海還要供面板給夏普其他競爭者,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大家很熟悉的歷史經驗,電子製造業如今已很成熟,龍頭廠鴻海也面臨極大的競爭,郭台銘出手收購夏普,一定仔細評估過效益,顯然也認定是利大於弊,而且有三星賣面板也賣電視的示範,一向把三星視為頭號敵人的郭台銘,這次當然是卯足盡要拼了。
至於FII的掛牌,則是鴻海另一個重大布局,而且可以收一箭三鵰之效。因為,除了目前大陸資本市場本益比較高之外,對鴻海的集團發展、組織改造甚至人才傳承都有重大意義。
首先,FII赴陸掛牌,當然是看上大陸股市本益比高,鴻海母公司可以獲得更大的釋股利益,未來在大陸也能取得更便宜的資金,做為企業發展之用。
其實,FII赴陸掛牌,非常符合當下中國政府的需求。FII 以工業富聯網為名,將原本鴻海的網路電信設備、智慧手機高精密機構件、雲端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等五部分切割出來,目標是朝向智慧工廠、機器人等高端製造發展,雖然目前高端產品比重還很低,但由於FII的宗旨與中國「製造二O二五」的國家政策完全一致,而且中國過去太強調應用,對於高端製造等基礎工業並不重視,在此次美中貿易戰中正好完全曝露這個缺點,因此當FII從鴻海切割出來,就成了中國極欲爭取的對象,也難怪 FII 掛牌可以取得快速通關,成為大陸打造資本市場的重要樣板。
其次,FII 切割上市,也有組織改造及獎勵員工等作用。過去,鴻海集團就有不少開枝散葉的轉投資公司,分別在台灣及香港等地上市,但是這些公司規模都較小,此次 FII 切割出去,讓組織龐大的集團一分為二,未來台灣的鴻海愈來愈像控股公司型態,而其他轉投資公司則更需要「兄弟爬山、各自努力」,解決員工吃大鍋飯的心理。
FII 切割的第三個深層效益,具有傳承交棒的目的。鴻海目前營收 4.7 兆元,分成十二個次集團,規模相當大,若切割成更小的單位,年輕世代可以獨當一面,不管是在激勵成長、組織改造甚至交班傳承上,都帶來不少好處。而且,FII 股票在中國掛牌,也讓鴻海可以用股票來吸引大陸本地或國際人才,成為有利的員工獎酬工具。
不過,觀察企業發展歷程,除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法則外,還要再加上「要分才會拼、要合才能贏」這兩句話。這是早年採訪宏碁旗下建碁董事長蔡溫喜時,他對產業的分分合合所做的評論。企業分割是為了讓員工能激勵奮鬥,從無到有開創新局,但面對世界級企業的競賽,台灣仍需將有限的資源及人才集合起來,才能因應國際級的挑戰。鴻海在逐步分家的過程中,顯然不應忽視這一點,這應該也是台灣所有企業都應有的認知。
綜合前面的論述,鴻海是台灣電子製造代工業的龍頭,也是最積極轉型的範例,不論是FII赴陸掛牌,或是收購日商夏普,都代表著台灣企業正努力走向國際、擺脫被邊緣化的困境,這種企圖心是很值得嘉許的,或許其他企業沒有鴻海的規模與實力,但一樣可以學習郭董的打拼精神,讓台灣電子業繼續延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