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慘業走過死亡幽谷的啟示
上市櫃公司去年財報日前已全部公告,過去被稱為「四大慘業」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面板(LCD)、發光二極體(LED)及太陽能等企業,都已陸續轉虧為盈。這群歷經慘烈淘汰賽的贏家,不僅再度彰顯台灣企業堅韌的生命力,企業家迎戰來自世界級對手的挑戰,努力擺脫死亡幽谷的考驗,更是刺激我們省思台灣下一步產業發展策略的良機。
從業績表現來看,去年獲利表現最突出的當屬 DRAM 與面板的「雙 D」產業,這兩大產業前年就開始轉盈,去年獲利更是大幅成長 ; 至於 LED 與太陽能產業表現則較普通,雖然已不再大幅虧損,但去年獲利並未明顯回升。
其中,DRAM 龍頭廠華亞科去年稅後淨利 529 億元,較前年成長一倍以上,每股稅後純益(EPS)達 8.32 元,表現算是非常突出。至於面板業表現最佳者當屬群創光電,去年稅後淨利 217 億元,EPS 達 2.31 元,較前年成長 3.25 倍,也超越面板雙虎之一友達的 1.83 元。
更重要的是,群創在董事長段行建的領導下,成功執行了台灣企業歷來規模最大的財務體質改善計劃,從最慘時負債與欠款總計超過四千億元以上,至今已降至僅剩六百餘億元,並在今年三月取得十五家銀行的肯定,讓群創正式擺脫債務協商的束縛,成為台灣少數能夠從破產邊緣救回來的傑出企業。
把時間拉回二OO八年金融海嘯那年,台灣電子業開始面臨長達三至四年的存亡之戰,當時一方面景氣與訂單突然急縮,另一方面強敵韓商猛烈攻擊,加上蘋果的行動通訊產品 iPhone 及 iPad 陸續推出,造成產業典範大移轉,以硬體與代工為主的台灣電子業,面臨的衝擊可以說是歷來之最。
細數在這段時間先後被淘汰的企業,從芬蘭諾基亞收攤、美國摩托羅拉賣掉、柯達破產,到日本 DRAM 大廠爾必達破產後被美光收購,此外日本三家面板廠不敵競爭,最後整合成日本顯示器公司,至於台灣 DRAM 業也先後有世界先進、茂德、力晶陸續熄燈退出,產業淘汰戰確實很慘烈。
平心而論,台灣發展 DRAM 產業多年,目前已證明並不太成功,唯一僅存的大廠華亞科與南亞科,仍要仰賴技術專利母廠美光公司,至於其他業者有的規模明顯縮減,有的已轉型為代工,都難以在國際競爭。
相對來看,台灣面板廠雖然剛大病初癒,但至少本身擁有專利與技術,若加計材料與零組件業等上下游,總計面板產業有三十五萬從業人員,不僅是一個分工完整的產業鏈,也是除半導體之外撐起台灣經濟的另一根支柱。當然,面板業一樣要面對中國大陸的瘋狂擴廠,並以國家力量進行補貼與支持,未來仍有一番硬戰要打。
至於迄今仍陷入苦戰的太陽能及 LED 產業,原本就是屬於進入障礙較低的行業,且這兩個產業分別屬於創能與節能產業,已被中國大陸視為國家能源戰略布局的項目,台灣業者同樣要面臨大陸同業的威逼與強攻,未來能否竄出還有待觀察。
無論如何,台灣企業能夠順利走出死亡幽谷,當然很值得高興,但在台灣電子業歷經這麼慘痛的教訓後,到底可以學到什麼經驗 ?
其實,過去台灣積極鼓勵兩兆產業的政策,如今確實很難再延續,也就是說,除了半導體、面板現存廠商繼續維持或精進外,以台灣目前的國力與財力,都很難再投入這種資本密集的產業,因為這種動輒需要投資百億、千億元,又常態性要面臨數百億元虧損的產業,已非一般國家能夠支撐得起,只有像韓國、中國這種擁有大財閥與國家資本的支持,才可能用鉅額補貼或融資,協助企業撐過不景氣的試鍊。
因此,若回歸台灣最終的競爭利基,顯然還是靈活、機動又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精神,會是台灣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憑藉。未來台灣在選擇產業發展的題目上,應該不再是一個案子投資千億元,而是投資一千個一億元的案子,讓民間的活力與創意能夠儘情釋放與發揮,這恐怕才是未來台灣產業界思考如何走出下一步的具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