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交大電機系,林宏文
林宏文表示,過去跑新聞都跑電子業,現在改跑很多生技產業,發現生物科技在台灣仍有不錯的發展機會,校慶時,校長吳妍華也明確指出 BioICT 是交大未來 50 年重要的發展方向。
他說,BioICT 是醫學與電子兩個領域的整合,台灣最優秀的人才不是進入醫學系,就是讀電機系,他也請三位校友就交大發展 BioICT,交大電機人有哪些機會?
杜書伍 表示,早期人要屈就於機器,現在是機器回過頭遷就人,這種趨勢發展的結果,牽涉到如何把 Bio 跟機器整合在一起。思考如何感測人的身體的各種狀況,甚至侵入人體感測人體的各種情況。
他說,整個世界的發展源自於人的頭腦,人腦控制一切的發展。簡單的說,如何讓人腦控制世界,有賴腦科學的持續研究與發展。交大教務長林進燈主持的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做出腦波感測器,未來將會越來越精密。
他認為,當今很多的現象,並不是眼見為真。民國 50 年時,電視開始萌芽,電視普遍以前,大家看的是話劇或歌仔戲這類戲劇的實體表演。電視節目初期都是現場 Live,後來發展成錄影播出。因為沒告訴觀眾,大家以為這是現場的。現在現場播出的節目會出現 Live 字樣,表示沒有 Live 字樣的節目都是事先錄影的。而我們看到的新聞節目中奇怪的背景,這些背景都是畫出來的。我們看到電影的場景,又有多少是真實的?未來就像科幻電影,很多都是虛幻的。
他反問大家,當今吃進去的東西有多少是假的?「其實都是化學的!」科技人可以用科學方法把所有的物質拆解成化學成分,使用化學做的東西又有甚麼不對呢?大家已經慢慢的進入虛擬世界、人造世界,沒有甚麼不對的,只要標示清楚、不欺騙就好。
對於綠化,他指出有兩種意涵,一種綠化是視覺上的綠化,一種是真正綠化產生清新的空氣,造成生理的效果;視覺的綠化讓人產生舒適感,產生心理的效果,當面積沒那麼大時,至少要做視覺的綠化,如做景觀牆讓人感覺舒服。這個必然的趨勢是電子科技所帶動的社會大進步,他也認為電子加上 Bio 也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杜書伍提到回博愛校區發展 BioICT,這是結合交大最好的電子科技及新的 Bio 領域,往 BioICT 這個方向走,他認為非常重要,老校友都支持母校未來 50 年發展的大方向。
博愛校區創造了交大電子的優勢,影響了整個台灣的經濟,交大校友參與了全球電子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台灣奇蹟。如何持續在未來的 50 年,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他指出,交大所以能夠在台復校,若非大陸時期的老校友出錢出力,新竹交大也不會存在。
他說,博愛校區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是有歷史意涵的地方,校區內有最早期的實驗室,現在再加上 Bio 領域,將電子與 Bio 兩個領域結合起來再往前發展。他強調「博愛校區未來可以成為交大人的聖地」,揭櫫這個老校友發源的原點與起點,將持續的不斷成長,就像「老幹新枝」,如何在電子這個老幹上,接枝 Bio 後繼續的發芽成長,這是交大發展的重要方向。
「科技發展的重大方向,看起來很容易抓,但重大方向的發展往往需要長久的時間,而且會發展的越來越細膩。」回過來看,學生選課、修課的問題,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因為課程也會變得更細緻化。他強調大一、大二的基礎課程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學、打好基礎,一方面也要了解未來的取向,抓住自己將來發展的方向。大三、大四的時候,針對自己的取向多修一點相關的課程,避免閃爍不定。
林宏文接著表示,近期訪問前校長吳重雨教授,吳教授的研究團隊在白內障晶片研究上已見到成效,白內障患者藉由裝置晶片可以恢復部分的視力;癲癇症的患者裝一個 IC 晶片在瑣骨上感應癲癇的腦波可以控制癲癇的發作,交大在 BioICT 已經有許多教授及研究團隊做了許多的研究
李鴻裕說,他對 BioICT 領域沒有實質接觸,但感覺上人類的生活對更舒適、被照顧的需求越來越多。他舉預防醫學為例,最近智易員工體檢,有 1% 的員工有心律不整的問題,有的有立即危險性,有的沒有危險性,2012 年一名 36 歲的年輕工程師周末在清大運動,跑步時發生心肌梗塞。
他認為,BioICT 在預防醫學應該有很好的發展,有個中醫師客戶,在做脈搏感測結合中醫筋絡的預防性醫學產品,朝這個方向發展的話,至少可以做到健康照顧,電子機械再加上醫學可以創造新的應用。
林宏文提到電信學長羅瑞祥轉投資 BestCare,這家公司從事遠距的醫療照護,醫護人員可以直接在線上處理問題,或到患者家裡解決問題。羅學長曾表示,過去設計遠距醫療照顧的人基本上沒有科技背景,產品的問題比較多,他以科技背景投入遠距醫療照顧,找醫院的院長當顧問,用電機技術把醫療照護服務做好。
李鴻裕回想,日本的銀髮族很多,智易在日本有個市占率超過 60% 的家用路由器客戶,正在做老人照護服務,計畫在現有的家用產品上放感測器、藍芽等科技產品做居家照護,例如簡單的心跳、脈博、行動、煙霧等偵測器,系統可以自動通知醫院、消防隊緊急處理。他指出電信科技在居家醫療照護領域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但他提醒做老人醫療服務的前提是除了技術外,還必須有愛心。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需要時,科技自然存在。」潘健成表示,因為有太多的需求必須要做出來,只要是賺錢的公司員工都很忙碌,群聯自然也是如此。要在一片紅海中創造藍海,要找出加值上的應用。
他說,BioICT 是 ICT 的加值,但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具備 Bio 與 ICT 的能力,他勉勵在學時多學、多看。認為交大發展 BioICT 是個好機會,鼓勵電機人一定要往外走找尋新的契機。
「科技催生了新的應用,」潘健成強調 5 年前、7 年前,大家不需要 Smart Phone,但現在卻依賴著 Smart Phone。把自己準備好,等待契機,在學時好好利用資源、充實自己,是學生當前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