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華為不如併入華碩 宏達電的逆境考驗王雪紅的智慧

文章目錄

文 / 林宏文

最近宏達電公布第三季可能出現虧損,嚇壞所有人,外資不僅調降目標價至 71 元,還喊出宏達電應該賣給華為或聯想。雖然王雪紅董事長馬上跳出來說,宏達電不會賣掉,但我的看法是,宏達電與其嫁給華為,不如併入華碩。

這幾年,全球 3C 電子產業的進展快速,規模經濟已是企業競爭的基本門檻,以前 PC 一年三億台,現在手機一年十七億支,數量一下子跳了五、六倍,因此,要當世界級的玩家,營運規模自然得跟著擴大。

舉例來說,三星今年原訂智慧手機銷售目標 3.9 億支,後來降到 3.5 億支,雖然目前看來挑戰性仍然很大,但算起來平均一天銷量近百萬支,宏達電目前每季銷量大約五、六百萬支,等於是三星五、六天的銷售量;若對照宏碁最近進軍泰國,宣稱的目標是今年 5 萬支、明年 30 萬支,一年銷量只有三星一天的三分之一不到,這種差距,豈只是天壤之別而已。

經濟規模不夠大,企業顯然無法支撐愈來愈龐大的研發投資與行銷費用。宏達電過去獲利好,是因為競爭少,做出來的產品不用行銷,很快就賣掉,如今大家產品差距都不大,需要龐大行銷費用來推廣,但銷售量又停滯不前,難怪會出現虧損。

也因為經濟規模愈來愈大,能夠橫跨 3C 產業各項領域的品牌也變得愈來愈少,仔細觀察近十年全球 3C 電子品牌的演變,可以看出品牌數量全部在縮減,而且更加集中到前幾名,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幾乎每個國家都僅剩一、兩家碩果僅存的 3C 品牌。

例如美國市場,摩托及黑莓大幅滑落,惠普、戴爾很辛苦,僅剩蘋果一支獨秀,橫掃各項 3C 產品;日本 NEC 上周宣布退出手機市場,東芝則僅剩筆電支撐,唯一還能撐場的僅剩索尼一家 ; 南韓則一直都是三星及 LG 兩個品牌,而且規模及影響力愈來愈大;至於台灣經過一番慘烈淘汰後,明基、技嘉、微星等都已失去光彩,僅剩宏碁、華碩及宏達電辛苦應戰。

至於全世界唯一新增品牌的地區是中國,許多大品牌如聯想、中興、華為、酷派、小米機等,還有電視的創維、海爾、海信等,一個個冒出頭來。大陸能夠新增品牌,當然是因為內需市場太大,政府盡全力保護本地業者,企業只要做內銷,就有機會擠身全球前十名之列。

記得十一年前,也就是 2002 年時,惠普宣布併購康柏,新惠普輕鬆坐上 PC 世界冠軍寶座,那時,宏碁、華碩雖然不錯,但排名還有段距離,那時的聯想更小,也還沒收購 IBM 的 PC 事業。當時,我們幾個同業就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惠普之後,誰會是下一個冠軍?」

記得當時有人說,應該還是歐美企業,也有比較愛台灣的人說是宏碁或華碩,但一位前輩提點,「看未來那個國家的 PC 市場最大,世界第一就會在那個國家產生。」

這位前輩的答案,很清楚就是指向中國。過去美國市場全球最大,所以造就康柏、惠普坐上寶座,但接下來中國市場最大,第一名應該沒有疑問就是中國品牌。如今,聯想果然攻上世界第一寶座,完全符合這位前輩的預測。

當然,在蘋果尚未推出平板電腦之前,宏碁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差點也成為世界第一。仔細想想,當時宏碁藉著義大利籍執行長蘭奇,打到歐洲第一,其實也有點把歐洲當成自己 home market 的味道,可惜後來宏碁的勝利方程式被蘋果掀起的典範移轉打亂,否則真的有可能打造出令世人跌破眼鏡的「台灣奇蹟」。

回到品牌的主題上。品牌的競爭已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這幾乎已經不用懷疑,只要看看上周六美國歐巴馬總統否決 ITC 關於蘋果與三星的專利訴訟後、舊產品無法輸入美國的行政裁決,就知道美國政府擺明就是要保護蘋果的決心。新聞出來後,我看到美國一個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受訪時說,「這可以視為是美國政府要挺美國企業。坦白講,所有其他的國家都這麼做,為什麼美國不能?」

是的,其他國家都這麼做,日本安倍射三支箭、韓國及中國大陸用各種手段及政策支持本土企業、歐盟也用提高稅率來反制大陸太陽能業者,大國不斷祭出各種保護本地產業的措施,要給自己的企業撐腰。

但是,在這一波品牌淘汰賽中,台灣處於很不利的態勢,台灣沒有大市場,經濟規模不夠大,更沒有政府在撐腰,近幾年台灣取消了大部分對高新科技產業的優惠政策與補助力道,政府每天忙著救火,無暇顧及產業需要,當然更無法做長遠的規畫。

在這麼多因素下,我覺得台灣品牌必需合併。台灣目前主要的國際品牌有宏碁、華碩與宏達電,以台灣有限的資源,能否支持三個全球品牌,我覺得相當困難,在感情上,這些品牌都是台灣之光,但現實的挑戰太殘酷,之前有人提議過雙 A 合併,但兩家公司同質性太高,合併似乎看不出綜效,倒是都擁有創新能量的宏達電與華碩合併,會是不錯的機會。宏達電與華碩,不論從企業文化、產品互補到全球行銷,合併起來應該都有加分的效果。

不過,宏達電若併給華為,其實不見得沒有綜效,有華為這種國際電信設備大廠的加持,宏達電後勢不會太差,但問題是,一方面大家在感情上可能無法接受,另一方面市場對華為的背景仍有一定的疑慮,可以想像輿論反彈的聲音一定很大。

當然,合併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是大家做做 SWOT 分析這麼簡單,關鍵還是當事人要有意願,尤其是王雪紅董事長是否能忍痛割愛。日前王董事長很堅定地說,宏達電不會賣,但我覺得,賣掉也不是就從此結束,合併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若宏達電自己無力扭轉劣勢,與別人合併又何妨?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晨星董事長梁公偉的格局與氣度值得參考。

聯發科與晨星的合併是個很經典的案例,雙方從敵人變朋友,這需要大智慧,我很佩服梁董事長的決策,一家能夠每年賺一個股本以上的公司,願意把公司併給別人,這不僅要有遠見,更要有氣魄。

台灣企業的經濟規模不夠,併購是台灣企業加速擴大規模的方式,減少重覆投資與浪費,才能強化下一階段的競爭力,台灣最強的是中小企業不服輸的創業精神,但最可怕的也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我很期待台灣可以有更多的梁公偉出現,當然也希望台灣品牌都能儘快重返榮耀,否則對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將會非常非常不利。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