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IC 設計業 三十年的四大挑戰 前有歐美大廠圈地 後有大陸追兵死咬

文章目錄

作者 / 林宏文

面對高通、博通這些世界一流企業,國內 IC 設計業如今面臨大革命中緊要關頭,人才、標準、文化與規模,將是廠商最重要的四道關卡,誰能夠一一克服這些挑戰,就有可能成為大贏家。

台灣 IC 設計業近幾年表現大不如前,營收不是停滯成長,便是大幅衰退,獲利率也因競爭激烈而明顯下滑;從股價表現來看,許多都已跌到歷史低檔區,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面對國際大廠不斷透過購併擴張版圖,加上大陸業者也拚命追趕,都讓台灣 IC 設計業感受到前後夾擊的壓力,如果仔細探究廠商目前面對的挑戰,將有四大問題需要積極解決。

挑戰一:人才來源
是否跳脫區域格局 不畫地自限?

任何產業最重要的競爭力,都取決於人才素質,過去台灣 IC 設計業由於有眾多優秀工程師投入,因此創造了很強的競爭力;但如今產業規模已建立,要進一步提升,就需要更多好人才加入,可惜的是,台灣 IC 設計目前很難跳脫格局,到全世界去吸收優秀人才。

以博通(Broadcom)為例,在台灣員工有四百人,位於新竹的研發中心團隊就高達二百人,而且全部是國內頂尖學府出身,畢業自台大、交大、清大的比率超過四分之一,擁有博士學位有二.三%,碩士學位則達到六四%。

也就是說,博通這樣的國際性企業,來台灣可以吸引到本地最優秀的員工,但台灣的 IC 設計公司,卻很難招募到歐美的工程師,最多可以找到大陸、印度地區的員工;即使過去台灣企業曾進行海外購併,但最後大多以人才流失收場,能夠整合成功的少之又少。

一位在博通服務的台灣員工說,從薪水來看,外商通常比台商高一倍,過去台灣廠商靠著分紅配股來縮短收入差距,甚至有些廠商還明顯高過外商,但三年前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雙方的待遇差距已不明顯。

這位在台商及外商都服務過的員工說,當待遇接近時,此時公司的管理是否上軌道?有無很多人為及政治的因素?就變成員工選擇企業重要的參考,若把這些因素都放進來,外商的吸引力往往比台灣本地企業好。

其實,以目前枱面上最強的幾家美商 IC 設計公司為例,基本上都是靠收購與合併進行擴張,並透過這種模式把很多外國企業都納進去,而且只要整合成功,優秀人才就自然進入企業版圖,這種購併擴張並吸引人才的模式,就是未來台灣企業的第一個挑戰。

挑戰二:標準制訂
是否積極參與 不與主流脫節?

在資訊科技業中,有關產業標準之爭,向來是決定競賽勝負的關鍵,例如早年的錄影帶 VHS及 Betacam 之爭,較近的也有高解析度(High Definition,HD)與藍光(Blu-ray Disc,BD)光碟的標準之爭,最後勝出的 VHS 及藍光陣營,當然可以取得商業上最大的利益。

在 IC 設計領域,高通的勝出,可以說就是標準制訂的大贏家。早在二十五年前,當大家還不相信 CDMA(通訊技術之一)的技術時,高通創辦人艾文.雅各(Irwin Jacob)就堅持進行研發,最後這項技術變成大家公認的 3G 標準。擁有最多 CDMA 智財權(IP)的高通,就奠立了如今在 3G 無人能及的地位,所有要推出 3G手機及晶片的公司,都得付出大筆權利金給高通。

至於在無線網路產業撒下天羅地網的博通,也是透過參與許多標準制訂的組織,進而掌握專利權,近年來博通更透過購併五十餘家企業,其中包括不少以色列企業,這些公司不僅掌握新技術,也參與各種新標準的制訂。

過去,台灣在無線技術領域的布局本來就少,加上有些企業鎖定發展大陸市場,因此很少參與國際組織,但未來從網通、多媒體到通訊等技術領域,都勢必要整合到產品裡,加上要更積極往國際市場發展,因此,及早參與標準制訂,已是刻不容緩的趨勢。

早年網通晶片廠瑞昱參與乙太網路(電腦區域網路架構技術)的標準制訂,較早投入研發,因此在這個領域取得領先,另外台灣也參與像 WiMAX 組織,但可惜 WiMAX 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沒有獲得應有的效益。放眼未來,不論是在 4G、無線、多媒體等領域,台灣雖然已有部分龍頭企業參與,但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挑戰三:企業文化
是否積極追求創新 不消極等待跟隨?

是否參與前期的產業標準制訂,除了企業有無足夠實力參與外,與公司的定位也很有關。台灣公司一向定位在「改善製程、降低成本」的角色,因此大部分執行長都已默認,制訂標準是歐美企業的事,等到他們把標準訂好了,台灣企業再拿來改良就好,這種事情做久了,早就習以為常。

企業使命既然如此定位,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也會跟著調整,台灣 IC 設計公司的研發人員大多分配到事業群,主要工作是幫客戶解決問題,因此,研究開發(R&D)人員做的事情是「小 R 大 D」,也就是研究做得少,開發做得多,目標是幫客戶把成本降下來,讓商業化能夠更順利。

甚至,有些台灣 IC 設計公司對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還以產品最後賣不賣來衡量,讓研發人員傾向拿成熟產品做修正版,而非鼓勵員工去做創新或需要冒險的事情。

對比高通及博通,兩家公司有不少研發人員不屬任何事業部,而是歸由技術長(CTO)管理,因此可以策略性地規畫新產品,或是領先目前業界一個或兩個世代,甚至創造出一個新事業。

許多預測都說,二○二五年中國經濟體就有可能超越美國,有的預測甚至提前到二○年,如果這已是確定的趨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那麼,大中華市場中的每個行業,都可以容許有一家世界級龍頭企業誕生, IC 設計當然也不例外。

蘋果近幾年傑出的表現,已明顯超越所有廠商,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領先群雄開發新市場的魄力,確實值得大家學習,在大中華市場商機崛起下,台灣 IC 設計業也應勇敢地站在消費者前端,感受第一線客戶的需求與脈動,以「賈伯斯精神」來激勵自己。

挑戰四:經濟規模
是否持續擴張 產業發展不萎縮?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一向是台灣社會的風氣,也因此衍生出台灣的創業家精神。過去,台灣在許多新產業發展初期,從電腦、半導體到通訊等,由於不斷有人投入創新與創業,因此造就了許多新崛起的企業。

不過,這種創業精神有利於產業發展初期,卻不利於產業進入成熟階段,因為當產業規模愈來愈擴大時,就必須具備更大經濟規模才有競爭力。因此,像近年韓國三星(Samsung)、樂金(LG)兩大集團以整合式作戰方式,從半導體、面板到手機等,將台灣打得招架無力,就是最好的示範。

同樣的, IC 設計業的競爭門檻愈來愈高,開發一顆四十奈米的 IC ,光是請晶圓廠生產就要耗費一百萬美元,這樣的金額絕非小公司可以負擔得起,這也是為何國外許多小型 IC 設計公司,最後並非選擇獨立上市,而是併入大公司。

不過,台灣 IC 設計業發展至今,購併的例子雖然也有,但大部分採取不斷切割的模式,例如從聯電開始,到後來的威盛、凌陽、奇景、旺宏、華邦等,都陸續獨立出許多新公司,此外,像友達、奇美、力晶等集團也陸續培養自己的 IC 設計公司,形成到處都是小型 IC 設計公司的現象。這種切割企業的作法,有時只是對股東好,不見得對企業發展有利。

此外,崛起中的大陸 IC 設計業,目前規模開始快速成長,也值得台灣注意。去年兩岸華人 IC 設計公司中,大陸已有兩家公司擠入前十強,分別是排名第四位的海思,以及排名第八位的展訊;其中海思是華為旗下的公司,展訊則帶給聯發科不小壓力。

這四大挑戰,如今都已是台灣 IC 設計公司無法迴避的問題,面對此波資訊科技正進行大革命與大變動之際,廠商更應該快速調整、謹慎因應,才能在新的行動通訊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三十年辛苦建立的 IC 設計競爭力,也不至於輕易地流失。

高通、博通、英特爾及聯發科
未來無線趨勢四大贏家

觀察過去幾年 IC 設計業的發展,無線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從筆記型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都要大量應用無線技術;因此,無線技術夠不夠強,就成了 IC 設計公司能否突圍的關鍵。

預估到 2015 年以前,無線技術仍是最重要的應用,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將是推動無線網通晶片持續成長的動力。我看好四家公司未來最具實力,分別是高通、博通、英特爾及聯發科,主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有最強的無線技術。

高通在專利及產品都很完整,接下來要看高通能否成功整合創銳訊(Atheros);博通雖然在手機基頻晶片上落後,但在無線的技術及產品都是最強的,未來也值得留意。

雖然英特爾早期發展無線產品一直不成功,但因為資金雄厚且屢敗屢戰,加上後來收購英飛凌,無線技術已慢慢成熟,未來是不容忽視的公司。

至於聯發科,目前雖然遇到許多挑戰,但無論在技術整合、市場定位都有其長處,目前聯發科已推出整合藍牙(bluetooth)、WiFi(無線區域網路)、GPS(衛星定位系統)及 FM(調頻)等四大功能的晶片,這是目前所有公司中整合速度最快的,即使連博通都還無法把最難的 GPS 整合進去,這也顯示聯發科有其獨到之處。

(口述/ 洪岑維 整理 / 林宏文)

不是停滯,便是衰退

台灣 IC 設計業近 2 年獲利成長不如國際

註 1:數據為與前一年相比之獲利成長率
註 2:台灣五大 IC 設計廠:聯發科技、聯詠科技、KY 晨星半導體、瑞昱半導體、群聯電子
註 3:國際五大 IC 設計廠:高通、博通、安謀、邁威爾、輝達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