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 苦戰 股價重挫 74% 鴻海最寒冷的冬天

文章目錄

鴻海與富士康股價雙雙重挫,跌幅令人膽戰心驚。投資人都在問:「鴻海到底怎麼了?」

這個問題亟待郭台銘解答!電子業進入冰河期,鴻海這個身軀龐大的帝國,如何度過最嚴寒的冬天?

郭董的苦戰才要開始!

十一月十四日周五晚間,鴻海發出一份新聞稿,驚動了原本應該放鬆的周末夜晚,更傳達出曾是台灣首富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鴻海股價直直落後,這半年來的心中鬱悶。

在這份合併財報上,有三個數字被郭台銘強調,第一、鴻海累計前三季合併營收新台幣一兆三八一四億元;第二、前三季毛利為一二三八億元,毛利率為八.九%;第三、淨利為四五八億元,淨利率為三.三%。更重要的一個數字是:現金與約當現金達到一千五百億元!

這四個數字,背後只有一個意義:破除市場對鴻海的各種傳言!

鴻海發言人丁祈安在兩頁多的電子郵件中,引用古諺「謠言止於智者」,來駁斥市場看法。他強調,仔細看看鴻海的資產負債表,以及連續幾季維持高檔的業績,已經打敗「那些沒有分析技巧的分析師,從虛幻的通路查證中,產生的不實言論」。「說我們現金短缺、業績不好的那些人,應該好好判斷,講出來的話有沒有合理性!」他沒好氣地說。

郭台銘的悶,是有原因的。身為電子一哥的鴻海,光十一月至今,就被外資賣超近二十萬張,名列賣超排行榜第一。即使母公司或合併財報,都交出亮麗成績,前三季每股純益達六.一八元,但是在景氣低迷,以及外資持續調降評等陰影籠罩下,鴻海股價像坐溜滑梯般,總計自去年高點至今,已跌了七四%;若計算五二○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鴻海本身市值少了五千億元,集團市值也大幅蒸發一.二三兆元,跌幅高達六七.五%。

在金融海嘯襲擊,各產業普遍受到衝擊下,雖然集團合併營收略低於市場預期,可是毛利率接近九%,跟其他EMS廠〈電子專業代工〉毛利率仍在「保四」、「保五」的窘境相比,「即使股價表現不好,但是郭台銘與鴻海集團的競爭力仍在。」一位ODM廠〈設計代工〉的總經理,有感而發地強調。

只是,外資分析師對鴻海的營運前景,並不如想像樂觀,加上外資機構亦有資金贖回的壓力,因此,特別是持有成本極低的鴻海,自然成為外資的提款機,賣壓沉重的一哥,十一月十八日收盤跌至五六.八元,改寫十二年來的新低,與鴻海第三季每股淨值四九.○三元,只剩兩根跌停板的差距。

丁祈安再三強調,景氣低迷時,反而有機會創造鴻海的商機;因為國際大廠此時為了降低成本,勢必要尋求委外代工,而鴻海完整的供應鏈,加上全球的生產基地,足以提供最佳的服務,「我們除了做好成本控制,另外更積極地,必須要提升市占率。」

但是,股價與業績的不同調,確實讓投資人心中不斷盤問著:鴻海與郭台銘,到底怎麼了?

困境一

擴張過快 寒冬來臨壓力最大

提升市占率,向來是郭台銘的最高指導方針,擴充再擴充,在中國大陸不斷地圈地設廠,一出手就是上億元台幣的投資,這是過去兩年,經常看到的新聞。但是,其眼花撩亂的速度,恐怕連郭台銘自己,都會訝異自己在對岸已經設置超過二十個生產工廠,員工人數突破六十萬人!

這樣的擴充速度,在過去讓同業羨慕,但現在看來,在不景氣的時候,「擴充得越快,反而傷害得越大。」一位資深的電子業老闆就說,明年景氣不是寒冬而已,用冰河期來比喻也不為過,「假如冰河期真的來臨,那麼鴻海就是長毛象,因為鴻海的體積最龐大,要吃的食物最多!」

根據麥格里證券統計,○六年鴻海的資本支出達新台幣五百三十億元;去年更衝上八百八十億元,雖然鴻海產生淨現金的能力很強,但是這個數字,還是讓同業看得怵目驚心。

再婚後的郭台銘,恢復過往的低調,對於媒體的採訪不主動接觸,但是依舊可以從他透過幕僚,對外宣示的打「三呆」目標中——減少「呆資產」〈閒置資產〉、「呆庫存」〈積壓庫存〉和「呆帳目」〈應收帳款〉,看出他對資產閒置的不滿。

資產閒置的情況,在中國大陸格外明顯。今年六月,鴻海將位於昆山的富士康電子與富弘精密組件合併,發言體系強調,此舉為資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並增加營運績效。然而,根據對岸台商轉述,過去這一個月來,富弘的工廠幾近停擺,昆山廠也從原本一周七天、每天十小時運轉,目前調整為一周五天、每天八小時,據聞人力還有調整的空間。

此外,鴻海位在深圳的最大生產基地—— 龍華營區,原本有超過十萬人在這裡工作,但是在景氣低迷以及生產旺季後,經過人力調整,最少有超過四萬名的合約工,必須結束他們的「打工夢」。一位在當地工作的台商表示,深圳火車最近一票難求,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些離鄉工作的勞工必須提早返家、或是轉往其他地方,找尋臨時工的機會。

然而,為了填補龐大產能,打銷固定成本,鴻海不僅將過去外包給協力廠商的連接線等低單價零組件,都收回自己做,使得許多協力廠商必須勒緊褲帶過生活,同時還積極搶單,讓同業叫苦連天,「客戶開什麼價格,他們都照單全收,真不知道要怎麼玩!」一位在華碩關係企業的大陸台幹抱怨。

困境二

富士康失血過多 獲利貢獻銳減

另外一個郭台銘頭痛的根源,就是富士康。去年,富士康貢獻了鴻海將近兩成的獲利,但好景不常,今年上半年的稅後純益只有一.四二億美元,比起去年同期的三.四二億美元,硬是少了二億美元,也讓鴻海認列富士康的獲利,一下子就少掉新台幣四十六億餘元。

在準備這份財報時,鴻海總財務長黃秋蓮幾乎徹夜難眠,她知道一公布結果,將是對股價的重重一擊。果不其然,富士康的市值從去年的一四七○億港元,到現在只剩一四九億港元,總共暴跌九成。

法人估計,富士康今年的獲利比起去年將會腰斬,甚至到○九年也不會好轉,直接衝擊鴻海明年的獲利表現。對郭台銘來說,富士康這艘曾經全速衝刺的戰艦,面臨嚴峻考驗。

自二○○○ 年鴻海宣布進軍手機市場以來,不斷靠著購併壯大規模。○五年富士康在香港掛牌,過去三年,就是富士康發展最快的三年,也是全球經濟最繁榮的三年。景氣好的時候,產能和營收衝刺得越大,越能分攤龐大的固定成本。這是鴻海和富士康過去能夠以最低成本在全球攻城略地的法寶;可是當風暴來襲,產能卻會在一夕間變成負擔。

高盛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兩年來,富士康營收成長的速度,遠低於固定資產增加的速度。」一位外資分析師提醒,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富士康幾乎有一半的產能是閒置的。」這項說法,呼應了之前產能擴張過快的現象。

一位競爭同業說,富士康的產能過剩,主因是在高階智慧型手機沒做到,低階白牌手機也沒拿到,而主要客戶如摩托羅拉業務大幅萎縮,而一級客戶諾基亞又降低下單量。

占富士康近四成營收的諾基亞,在十一月中發表對手機產業的悲觀看法,將第四季手機出貨量由三.五億支下修至三.三億支,季增率只有個位數,比起往年動輒二位數的成長,已經是衰退;諾基亞更表示,○九年整體手機出貨量將比今年還低。

今年,諾基亞曾經調降第三季的出貨目標,原因就是其中一款中階的重量級機種,將鍵盤交給富士康研發製造,後來卻因為遲遲做不出成品,才導致出貨延遲;此外,諾基亞有數款CDMA規格的ODM訂單交由富士康,也比原定推出時程落後了約半年。

「對手機產品來說,零組件的價格未必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為設計規格客製化的程度很高,所以重點在於設計能力。」一位手機製造同業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一線品牌手機廠也不願意將雞蛋全部放在富士康,「不能讓議價權被單一廠商控制,」諾基亞負責供應鏈管理的主管私下表示。目前,富士康的毛利還有近七%,在這位主管的眼中,似乎還有「調整」的空間。

全球手機銷量減緩,對手機組裝廠商來說,鞏固諾基亞訂單、期待摩托羅拉市占率回升,寄望三星與LG釋放代工訂單,是大家都在盤算的「三部曲」。富士康當然也在盤算,但是,沒人寄望富士康能藉此達到年成長率三成。

除了內部的狀況,富士康所要面臨的外在競爭,則更加嚴厲。中國甫崛起的比亞迪,早已對富士康形成威脅,而台灣的光寶,在購併了全球第一大手機機殼廠Perlos後,今年第三季已開始獲利。據了解,光寶將慢慢切入手機組裝市場,此外,原本專注於ODM業務的華寶,也接到諾基亞的組裝訂單,讓富士康受到更大的影響。

客戶訂單縮減,競爭對手卻變多,僧多粥少的情況已無法避免,富士康如何突圍,令人關切。

困境三

大客戶下小雨

鴻海下起暴風雨

至於在個人電腦部分,目前鴻海兩大客戶惠普與戴爾,其中惠普占鴻海營收的兩成,戴爾則略差一點。當年,鴻海為了拿下惠普電腦的訂單,買下美國休士頓、印度與墨西哥工廠外,更與惠普在俄羅斯合資建組裝廠,隨著惠普桌上型電腦的出貨成長而起飛。過去幾年,鴻海與戴爾的合作也是如此,只是要不要買戴爾的工廠,鴻海至今尚未決定。

但是,今年開始,戴爾的獲利大幅滑落,讓外界擔心全球電腦需求,是否亮起紅燈。此外,雖然惠普獲利還好,但近來也傳出,為了節省成本,不得不祭出縮減人力的大旗,將在全球裁員二萬四千人。

大客戶財報不佳,鴻海自然也不好過,若再歸結原因,包括宏碁、華碩這些靠著小筆電熱賣才能維持成長性的公司,在桌上型電腦逐漸被筆記型電腦取代的潮流下,筆記型電腦業務較差的鴻海,自然得面臨更沉重的考驗。

困境四

集團研發實力仍待加強

一位筆記型電腦ODM廠的總經理表示,雖然不意外鴻海拿到筆記型電腦訂單,但是業務要急速成長也不大可能。他表示,鴻海雖然在零組件的研發能力很好,但是對於系統,研發資源與能力還不夠,「這是郭台銘必須補強的。」

筆記型電腦做不起來,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鴻海各事業部頭角崢嶸。在郭台銘強調「爭權奪利」的文化下,各事業部門均以捍衛自己業務為最優先,因此當鴻海切入筆記型電腦,原本做零組件事業部的人會擔心,若鴻海筆記型電腦業務做起來之後,原本向鴻海採購零組件的客戶訂單可能就變少了,這樣對事業部有何幫助?在郭台銘放手的一段時間內,曾引起內部相當多的衝突,這可能也是其中一項原因。

不只在PC能力需要補強,今年底,由前思科中國區總裁杜家濱領軍的誠實科技,部分研發人員,也將被鴻海收購,進入富士康體系,補強高階手機的研發,也帶進歐、美電信業者等客戶,低階手機則交由近日接任富士康營運長、領軍奇美通訊的池育陽負責,做到最有效率的劃分。

至於研發能力不足,鴻海投入小恐龍 Pleo 的製造研發,也是一個好例子。事實上,小恐龍 Pleo 不論從外表材質到細部動作等,都是極大的革新,例如皮膚採用人工橡膠皮,皮膚觸感更好,至於動作雖然緩慢,但是十分流暢,不像傳統機器人的僵硬,眼睛還會不定時眨一眨,因此,光一隻小恐龍,全身上下就有三十四個感應裝置、八個電腦晶片、運算速度達每秒六千萬次,身上零件更包括了記憶卡、WiFi 模組、馬達與感應器。

原本,鴻海投資小恐龍,目的是希望能夠切入玩具市場的代工製造,不過,最後鴻海仍然沒有完成開發,因此代工的工作,仍交給香港一家老牌專做玩具的公司捷達〈Jetta〉承包。此外,鴻海在零組件及製造的優勢,也很難延伸到品牌策略上。目前已傳出,鴻海已撤出主機板的自有品牌業務,退回固守主機板的代工業務,主因是品牌產品是少量多樣,與鴻海的大量製造優勢不太相同。

困境五

創業精神能否繼續維持? 

在管理上的優勢,過去鴻海無人能出其右,但如今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鴻海的創業精神能否繼續維持。事實上,這幾年來,鴻海主管與員工的口袋都已滿滿,能否繼續維持拚鬥精神,恐怕是郭台銘最需要擔心的事。尤其是郭台銘放手的那段時間,老郭不時上綜藝版面,主管的心情難免出現動搖,再加上內部爭權奪利及山頭主義,似乎已讓鴻海陷入苦戰。

近日,鴻海啟動全球首創的「薪傳計畫」,鴻海高階主管們申報信託合計一七三七張股票,合計市值逾新台幣一億元,這計畫的目的在於,這些股票將贈予鴻海的「關鍵人才」,進行「留才」計畫。在郭台銘自己信託二十三.六萬張股票後,未來將有更多高階主管參與此薪傳行動,目標是達到十萬張股票。「這或許是郭台銘與鴻海資深幹部,安撫員工的方法之一」,一位法人觀察。

對策一

固守本業 非核心不做

過去成就鴻海高本益比,以及高營收成長的成功條件,在金融海嘯席捲之下,如今反而是造成鴻海困境的根源。為了穩住江山,鴻海已啟動許多對策,要用實際行動對抗嚴峻景氣。

據富士康內部員工表示,郭台銘現在花非常多的時間,在整頓富士康的組織管理,將過去較為鬆散的結構,依照功能切割得更精細。郭台銘也要求嚴格執行節流,即人力和擴廠凍結,並要求提升效率,改善提案,務必達成一年內節流二○%的成效。

三個月前,原本鴻海集團內部做了一個白牌手機計畫,主因是鴻海原本都以代工國際大廠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為主,但白牌手機銷量不斷提高,如今已超過一.五億支,更成為鴻海無法忽略的市場,因此,內部便擬定一個計畫,希望能夠從手機內部IC到最終組裝,都由鴻海來統包。

在這個計畫中的一個重點,就是成立一家手機IC設計公司,由於全球手機晶片在競爭加劇下,許多公司已計畫退出,甚至有出售計畫,例如像德儀就決定要賣掉,也提供了鴻海一些收購的選擇,這個規畫,當然不免要與目前白牌手機核心的主要供應商聯發科正面衝突。

不過,這個號稱小鳳凰計畫的想法,如今已暫時打住。原因很清楚,根據產業人士表示,由於本業已出現很大的挑戰,因此鴻海要把資源全部調回來固守本業,至於風險較高的新計畫,則停住不做。

除了手機之外,鴻海「打算」進軍筆記型電腦已經不是新聞,這枝箭,似乎早已在郭台銘的弓上,等待發射。

對策二

不顧廣達、仁寶抽單 進軍NB市場

過去鴻海忌諱的是像廣達、仁寶等大廠,都還採購鴻海很多的零組件,但如今這些筆記型電腦大廠,每一家都在做垂直整合,範圍從塑膠射出成型、模具、機構到連接器等零組件,而這些全部都是鴻海集團的主力產品,例如廣達集團在機殼的自製率上就已提高到五成,仁寶也積極擴充機構件的投資,相對地就降低向鴻海集團採購的比重,既然客戶都自己做零件,鴻海跨入筆記型電腦,似乎也有充分的正當性。

根據了解,鴻海進軍筆記型電腦分成三階段。目前,新力〈Sony〉七成的筆記型電腦交由鴻海代工,雖然有傳言,因為擔心鴻海新工廠的狀況,明年可能有些機款,新力將轉交給廣達生產。第二階段,基於分散風險的考量,經過兩年的搜尋,從今年第四季開始,雀屏中選的鴻海,已經開始幫蘋果〈Apple〉MacBook出貨,分食廣達手上的訂單,雖然鴻海拿到總量只占 MacBook 的一成,但是一般相信,蘋果逐漸將訂單轉給鴻海,可能性極高。

第三階段,根據了解,鴻海旗下面板廠群創,已針對筆記型電腦的液晶面板出貨,其對象應該就是戴爾,因此,一般預估幫戴爾生產的筆記型電腦,明年第三季應該就會出貨,而惠普的機款,明年也將問世,「對於追求營收成長的鴻海來說,我們並不意外他們拿到這些訂單,」不願具名的一位ODM總經理強調。

對策三

政府護盤抑或鴻海出手買自家股票

雖然鴻海已明確說明,對於跌跌不休的股價,不會買自家股票護盤,但許多法人卻一致認為,四個月內戴爾創辦人兼執行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兩度從口袋裡掏出一億美元,買回近四百五十萬股與四百九十萬股的自家股票,對回鍋執行長的前景深表信心。「這或許才是郭台銘該有的霸氣,告訴大家,我回來掌兵符,鴻海的股票沒有問題。」對於投資人來說,一旦郭董出手買自家股票,就是一個很具參考價值的指標。

把時間拉回公元二千年,當時全球面臨網通泡沫,鴻海利用美國多家組裝廠放慢投資腳步時,用最彈性靈活的策略,趁機搶占代工大餅,也造就了鴻海目前世界第一的地位,如今,外在環境更為惡劣,鴻海是否能夠維持當年身段,再創奇蹟,就有賴郭台銘的努力了!

股票套牢怎麼辦? 何時才是買點?

鴻海從 520 以來,不計算除權息,股價修正幅度高達 7 成,最大的賣壓來源就是外資,從原本的持股比率 53%,狂殺到 44%,目前帳上仍有 3 百多萬張持股,而現在 50 多元的股價已經和第三季財報上的淨值 49 元相距不遠,投資價值隨時可能浮現,問題是,何時才是好的買點?

對鴻海來說,過去一直享有高本益比,但由於市場質疑其未來的成長性,因此這波回檔,除了因應不景氣外,還有本益比的修正,如果比照其他「電子五哥」約 5、6 倍的本益比,未來鴻海股價只要跌破淨值,對空手的投資人不啻是個大撿便宜的機會。

只是這場全球股市大調整,已經不太管基本面,外資的心態也是保留現金,不計代價砍出鴻海,超跌情形隨時可見,投資人短線還是耐心等待外資轉賣為買,並出現強勁買盤後再行進場,不要妄猜低點。

至於手中鴻海股票遭套牢的投資人,應避免不斷向下攤平。由於鴻海股價已經距離淨值不遠,加上今年前三季 EPS 仍高達 6.18 元,現階段停損賣出有可能殺在低檔區,最好等待反彈後再逢高出脫。以融資買進的投資人則最好換成現股,以免過度擴充信用。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