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老將談晶片戰爭與人生轉折 劉英達人生選擇的三個寶貴教訓

文章目錄

日前我訪問前聯電副董事長劉英達,他在三月底接下新竹台中一中校友會理事長。劉英達是聯電1980年創立時的第一位員工,與曹興誠、宣明智是聯電鐵三角,曾擔任聯電、友達副董事長,也是友達前身之一聯友光電董事長。劉英達退休已20多年,他暢談自己對美中晶片戰的觀察,也談到人生各個轉折點的選擇,相當精彩,在此分享給大家。

談到接任新竹中一中校友會理事長,他說自己已退休二十年,閒散慣了,本來沒有意願,但因為許多熱心校友答應幫忙,所以就決定試試看。他說,參加中一中校友總會後,才知道許多耳熟能詳的傑出人物都是校友,其中,台大校長就有兩位,陳維昭及楊泮池學長,還有清大陳文村校長及陽明交大張懋中校長,以及前工研院李鍾熙院長。桃竹苗地區,中一中校友,至少超過一萬人,若能整合起來,將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談到自己投入一輩子的半導體及近年來的地緣政治衝突,劉英達很推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遠見,不論是以其人脈,吸引很多留美專家回國投入,與艾司摩爾合作取得大量先進曝光機,在先進製程遙遙取得領先地位,可說是台灣奇蹟。

台灣晶圓代工於2021年佔全球的64%,台積電更獨佔53%,而在1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幾乎囊括所有市場。這樣輝煌的成果,必定招來美國忌妒。他認為,張董事長早已預見此地緣政治風險,而美國藉口台灣處於危險的兩岸關係,會讓IC供應發生問題,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因而威迫利誘台積電到美國設廠。

美國對台積的建廠要求,製程技術從5奈米進到3奈米,最近甚至要求到2奈米的研發,無非是要榨取台積電最新的技術,讓其在美國生根。美國晶片法案的補助,可說是九牛一毛,卻一再增加各項限制,例如在中國現有工廠的產能增加不得超過10%,較新的製程需要美國核准等。

其實,美國要求艾司摩爾,除了EUV外,連浸潤式DUV曝光機都不能賣給中國,連應用材料的精密設備,日本的高純度化學材料及IC設計的心臟EDA都受到限制。這樣的全面封殺,「我認為中國的IC工業,十年都翻不了身。」

美國對大陸的限制,其實損人不利己。包括高通、蘋果及輝達等都受到影響,台灣、韓國亦受到很大衝擊。2022年台灣的IC出口,香港及大陸佔58%,今年1、2月,跟去年同期比分別下降了27.1%及31.3%,影響很大。

(劉英達選擇早一點退休享受人生。圖為他與夫人合照。(劉英達提供))

劉英達說,張忠謀先生對美國與台灣的IC製造環境非常瞭解,在美國蓋廠及製造成本,比他原來估計的50%還要高,很可能要加倍,另外台灣工廠晚上10點設備壞了,12點就可以修好,在美國要隔天早上9點,才有人去修。

劉英達也舉例,台灣921大地震時,新竹科學園區受到重創,停電、機台移位傾倒,各種管線斷落,生產全面停頓,引起全世界恐慌。但在政府優先復電及所有工程師及設備供應商,不眠不休的努力下,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就恢復生產。這種績效與韌性,是台灣獨有特色,不是很容易移植到別地方。

劉英達認為,大家都知道,在美國製造晶圓,員工薪資、水、電等會增加成本,但很重要的是員工的工作精神與態度,會影響到設備完善率、產能利用率及生產週期等,這不僅影響成本,還會決定客戶的投產意願。

電子產品生命週期短,若生產週期短,則產品推出時間快,產量也容易衝大。他估計美國的生產週期會比台灣多50%。如此許多美國公司如蘋果、輝達、高通等,自然會提高在台灣廠的投產比率。

因此,對於美國的半導體政策,劉英達就用張忠謀先生說的一句話來做總結,「美國要移植台積電到美國,是太天真了。」

除了半導體與美中晶片戰外,劉英達也聊到自己人生幾個重要轉折點,透露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選擇與思考的過程中,也都充滿了智慧及趣味。

劉英達出生於苗栗鄉下,家庭環境不好,小學以第一名畢業,老師說服他父親,讓他去參加台中聯考,順利考上台中一中初中部。初中畢業,本來他已準備報考台北工專,想早一點工作,幫助改善家裡經濟。但考前,學校公佈他直升高中,父親就要他繼續讀。  

讀台中一中高中部時,他的成績還不錯,當時大學聯考都要先繳交志願表,劉英達當時的觀念是若讀台大,就是要出國留學,以他家裡的條件不可能留學,因此,他的第一志願就是交大電子工程系。

後來,他把志願表交出去後,被老師退回來,一再勸他第一志願一定要填台大。他只好把台大化學系填第一位,心想反正分數這麼高,考不上的,那時台大化學系比交大電子系多30分。

但聯考考完五科後,他發現自己成績很好,很可能會考上台大化學系,仔細算過自已可能的得分範圍,在考最後一科物理時,決定實驗題不答,提早交卷。結果成績公佈,只差3分就上台大化學系,讓他覺得真是「有驚無險」。

劉英達說,這件事情,讓他得到三點寶貴教訓。第一、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受別人左右;第二、事情做錯了,不要將錯就錯,要想辦法挽回;第三、一件事情要成功,除了精準分析外,還要拿出勇氣去做。

大學畢業後,劉英達抽到澎湖海軍陸戰隊,那時他有很要好的女朋友,不想遠離,努力考上交大電子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被分發到海軍官校當教官。這可以說是時勢逼著他做出的抉擇。

(劉英達退休後也嚐試開一下遊艇。)

1974年,政府決定重點發展電子產業,劉英達從私人公司降薪考進電子研究中心。1976年,工研院與美國RCA簽訂IC技術移轉合約,電子所遴選19位第一批受訓學員,劉英達是其中之一。

當時,劉英達已經成家,有兩個小孩,太太肚子裡還有一個。他有點猶豫,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也可以彌補當初沒有出國留學的遺憾,就這樣帶著忐忑心情去美國。所幸太太把家裡照顧地很好,他受訓也很順利。這是培養實力後獲得的好運氣、好途徑。

1980年,政府決定將IC技術移轉民間,成立了聯電。工研院電子所的同仁大多沒信心,不願加入聯電。當時電子所所長胡定華,也是劉英達在交大電子所的指導教授,就推薦劉英達去。劉英達心想,工研院博士眾多,自己留在那裡也出不了頭,還不如冒險出去闖闖,就這樣成了聯電第一位員工,在聯電22年,成為他一生最豐富精彩的時光。

2002年,劉英達覺得有點職業倦怠,加上父母年紀也大了,決定從聯電、友達等公司辭職。退休至今20年,讓他有許多時間陪父母、太太、兒女、孫子女,是他最輕鬆快樂的時光。20年前選擇急流勇退,也讓他避開和艦案、面板反托拉斯案等困擾,能夠快樂享受退休後的晚年生活。

因此,回首自己一生的各種轉折點,劉英達說,如果當初沒去台中一中讀初中部;如果沒有直升高中,去讀台北工專;沒有降低聯考分數,去讀台大化學系;沒有因為逃避澎湖海軍陸戰隊,去讀交大電子研究所;沒有進入工研院電子所;沒有去美國RCA受訓;沒有到聯電;沒有提早退休。他會是怎樣的人生歷程?真的不曉得。

「我這一生的過程,不管是別人幫我決定的,或是我自已選擇的,或是迫於形勢而做的,我都知足、滿意、感激,沒有遺憾。」

劉英達也建議,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轉折點,就像旅程上的叉路,每一條路都會有不同的風景。有些轉折點是你自己無法決定的,可能是你年紀太小,或年紀太大,或是環境讓你沒得選擇。但是,大部份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平時多充實自已的能力,多培養人際關係,才有機會選擇較好的路徑。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