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VS鑄矽?台積電的生意有何不同?

文章目錄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照片:今周刊)

近來台積電股價跌破600元,我也主張跌破600元的台積電,投資人可以閉著眼睛買。根據集保資料,確實也有很多投資人進場加碼,讓台積電成為台股中股東人數最多的公司。我相信,在經歷更長時間的驗證後,投資人應該會有不錯的斬獲。

不過,還是有不少朋友問我,台積電的競爭力真的沒有受到影響嗎?在地緣政治、通膨及競爭對手不斷加入下,台積電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台積電做的不就是晶圓「代工」嗎?為何可以這麼神?

台灣代工產業挑戰多,台積電如何穩坐龍頭?

同樣都是做代工,但台積電的生意和其他公司確實有不一樣之處。我試著以簡單的例子,與數位時代的讀者進一步說明。

講台積電競爭優勢前,先提一個有趣的故事。早年台積電剛掛牌上市時,張忠謀董事長有一次與媒體聊天時說到,他覺得「晶圓代工」無法彰顯台積電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因此提出公司經營業務應正名為「鑄矽」,矽就是Silicon,鑄則有建立打造的意思。來源:簡永昌攝影台積電創辦人 張忠謀


結果,張董這番新詮釋,在場媒體先是一陣靜默,但不一會兒,全部人都忍不住笑出來。大家都知道,張董當時已擁有極高地位與威嚴,一位女記者卻勇敢地提醒他,這個名詞似乎不太吉利,因為「鑄矽」與台語發音「穩死」完全一樣。當然,從此以後張董再也沒有提出這個說法了。

現在回想起這段小插曲,覺得還是挺有趣的,老實說,若沒有台語諧音的聯想,張董提出的「鑄矽」,確實在境界上比晶圓代工好一點,至少可以把晶圓代工的生意層次提高一些。

再回到我的主題。 台積電的晶圓代工生意,其實打造的是一個技術超前且獨一無二的賣方市場,與過去台灣其他電子業如PC、手機、網通或面板等,都有明顯不同。

舉例來說,最近我採訪一位前網通上市公司高階主管,他提到目前國內網通代工產業中,業界公認最強的是智邦公司。智邦目前在全球伺服器100G及400G交換器的代工業務上已取得7成市占,然而即使智邦可以打敗許多同業,取得包括亞馬遜等重量級客戶的訂單,但在這種生意模式裡,仍隱含一個不小的風險。

他說,智邦的營運風險不在代工同業的競爭,而是來自客戶身上。因為,這些大客戶都擁有比代工廠更強的技術實力,主要展現在兩大領域,一是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另一個是散熱。前者是控制電子訊號傳輸品質不至於失真,後者則是進入100G及400G時代要積極處理的負效應,這些關鍵技術,國際大廠都有研發團隊做得比台灣公司出色,也形成台灣網通代工廠的最大風險。

當然,這麼講絕對不是說智邦沒有技術,事實上,智邦已是國內網通技術實力數一數二的公司,但當客戶技術深度比你強時,未來面臨的風險就不小,一旦客戶想培養第二代工廠時,只要把這些技術提供給其他公司,台廠就有掉單的危機。

若把「智邦」換成其他企業,大部分也都適用,甚至把前述「網通」產業換成其他產業,道理也都相通。例如台灣的蘋果供應鏈,早在幾年前就已有類似挑戰,中國企業早就步步進逼,不斷壓縮台商蘋果供應鏈的江山。來源:台灣微軟

早年採訪PC代工接單的廠商就曾說過,惠普(HP)、戴爾(Dell)採購主管來台灣,只要在鴻海、廣達、仁寶、緯創、和碩等幾家公司走一圈,就可以大幅砍價一番,然後滿意地回去。PC產業間存在激烈競爭,但個別公司差異化並不明顯,讓客戶有了貨比三家的機會,利潤自然也被壓縮得很厲害。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外商的代工生意,除了靠更大的經濟規模,也需要更多額外條件,智邦和很多公司一樣,都擁有超強業務團隊。例如早年業界流傳已久的趣談,就是當廣達董座林百里趕到機場,要接待蘋果主管時,卻發現郭台銘與蘋果主管正從飛機上走下來。 做生意若不能靠技術實力,就要有很強的業務團隊來維繫,把客戶伺候地服服貼貼,才能把訂單穩穩握在手裡。

歸根究柢來看,台積電掌握關鍵技術,別的對手如三星(Samsung)及英特爾(Intel)就是做不出來,或者良率不佳,最後客戶都只能在台積電下單,這就是台積電晶圓代工的不同之處。

也就是說,其他代工產業大部分做的都不是賣方市場,而是被客戶主宰的買方市場,台積電的業務雖然名為晶圓代工,但它做的生意很明顯是賣方市場,客戶的仰賴程度非常高,而且「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台積電大客戶蘋果公司,當然不可能對台積電提出太離譜的要求,更不可能去扶植第二供應商,因蘋果沒有比台積電更強的製程技術。

因此,當廠商可以在全球供應鏈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不是叫「代工」並不重要,只有掌握到客戶不會的、讓客戶更加依賴你,才是最後影響勝負的關鍵。從「鑄矽」到「晶圓代工」,台積電應該是詮釋台灣競爭力的一個最佳案例。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