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政策將對生技醫療產業帶來大利多 海外設醫院及再生醫療三法 複製電子業成功模式

文章目錄

最近採訪生技醫療行業,發現兩個很正面的訊息,都是來自政策主導推動,一個是台灣將推動醫院輸出到東南亞國家,二是再生醫療三法的新修訂方向,兩者都正面幫助生醫產業擴大發展,值得在此進一步討論。

首先,在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中,一直有推動醫院輸出的想法,如今這個政策已接近最後拍板。根據業界提供的訊息,台灣赴東南亞國家設立醫院的政策,目前已經先選定馬來西亞及越南兩個國家,至於持股結構部分,則要求台灣方面股東至少要持股一半以上。第一批輸出的醫院,則很可能是長庚醫院及中國附醫,此外尚有多家醫院都在努力爭取,希望能夠拔得台灣赴東南亞設立醫院的頭籌。

這個醫院進軍東南亞的政策,是由政府與民間人士各方出力協助推動,但據了解,最大推手則是來自小英總統,其中還有日本安倍政府從旁協助,為台灣與沒有正式邦交的國家破冰,另外東南亞華僑也出錢出力,才讓此政策逐漸成形。

台灣醫院輸出到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有相當重大意義。醫院赴海外設點,一方面可以延續本身的經濟規模與影響力,對相關醫生、護理人員來說,也有全新發展機會,此外醫院周邊的醫療服務業,以及醫院使用的各種醫療器材、設備、耗材等,還有如今電子業投入開發的各種數位醫療器材,相關資通訊、物聯網、AI等技術,都可以透過台灣醫院進一步複製發展到東南亞國家,這絕對是台灣醫療服務體系一個重大的發展機會。

對政府來說,醫療外交也是突破外交限制的一步好棋。台灣擁有世界知名的醫療技術與服務,若能成功輸出,可以對非邦交國發揮很大的影響力,醫療是救人救命的行業,推展醫療援助外交服務,可以讓台灣展現柔性外交的力量,更是「Taiwan can Help」的最佳展現,難怪小英總統會積極推動。而且過去生醫界有強烈的藍綠之爭,但這個醫療輸出政策,顯然可以超越藍綠,獲得朝野各界支持。

其實,若拿生醫與電子業做比較,過去台灣電子業如此成功,就是因為一開始就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如今醫院與醫療服務若能夠輸出,就不會被台灣2300萬人口的小市場綁住,醫院也不必受限於國內健保制度及各種法規限制,將是產業發展一個很大的突破。

過去我多次提到,台灣生技醫療無法形成一個產業,主要原因是法令對醫院盈利明顯限縮,加上健保制度不斷降低成本,對產業發展帶來不少束縛,未來台灣醫院到東南亞國家設新醫院,以目前不少國家對醫療的需求都比台灣高,至於開放程度也傾向更少限制,確實讓業者有大力擴展醫療創新的機會。

當然,醫院赴海外發展,從法規、 文化到經營管理,一定要面對許多挑戰,外派人員也經常有水土不服的情況,過去長庚、明基、旺旺等赴大陸設醫院,也經歷很長的學習曲線,但無可諱言的是,這些對台灣生技醫療行業形成更具規模的生態鏈,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其次,我注意到的第二件事,則是有關再生醫療三法的草案規畫中,政策上不只大力支持產業發展,更端出了突破性的獎勵手段,其中包括個人投資抵減每年最高可達五百萬元額度,另外還有員工技術入股可以認購價而非出售價格課稅,是最令電子業羡慕到流口水的兩個獎勵政策。

所謂的再生醫療三法,是包括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是國內發展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非常重要的法源依據。衛福部已於今年1月13日正式預告此項草案版本,並希望於今年第一會期完成立法。

根據蘇嘉瑞醫師兼律師對此項法令修正的分析,還有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的解讀,我發現再生醫療三法對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產業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因為法條中訂出明確的投資抵減獎勵機置,包括個人股東若投資未上市櫃公司,在同一家公司達100萬元以上取得新股且持股滿3年,就可以在投資金額50%的限度內,自當年度起2年內減除所得額,每年最高可抵稅500萬元。

此外,法條中也將員工技術入股的租稅優惠放寬,形成攬才留才的獎酬激勵,也就是說,除了既有的「緩課」以外,再新增「擇低課稅」的優惠。舉例來說,若員工的技術股認購是一股30元,但賣出時是一股100元,就只以較低的30元課稅。

這兩個超值的優惠條件,都是過去台灣電子業得以崛起的關鍵,但目前電子業的投資抵減及員工分紅配股制度都已取消多年,如今政策上支持生技醫療產業,因此把這些獎投優惠再度拿出來。當然,有關技術股的擇低課稅,雖然優惠程度不如當年電子業分紅配股以面額10元課稅,但已明顯注入當年制度的精神,如今再生醫療三法的立法,幾乎可以說就是要複製當年電子業的成功模式,對吸引股東及人才有很大誘因,對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產業來說,也是很大的正面因素。

過去幾年,台灣在生技新藥發展上雖然有不錯的成績,但也同樣遇到不少挫折與挑戰,因此,這幾年來,政策上對生技醫療產業也開始著手調整,在獎勵機制上開始調整資源配置,從2018年的特管法,開啟了細胞治療的新方向外,去年底通過「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相關租稅優惠再延十年,並且把原本集中在獎勵新藥產業的政策資源,分配到CDMO(委託設計製造)領域,讓「研發製造」與「受託製造」兩類並重。至於今年推動的再生醫療三法,再進一步把電子業成功模式導入,這些政策都對生醫產業發展帶來極大的鼓勵效果。  

因此,當醫院可以到東南亞國家設點擴充之外,又有再生醫療三法的投資扺減及技術股低價課稅的政策條件,生醫產業確實應該好好把握這個發展良機,若生技醫療產業也可以拿出當年電子業發展國際市場的精神,將是國內生技醫療產業一個絕佳的發展起點,相關行業應該有更積極的策略行動與積極作為。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