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大手筆入股紫光,背後深藏兩大盤算

文章目錄

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FII)日前宣布,將入股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紫光集團,總計出資98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35億元)。紫光集團歷經破產重整後,如今旗下擁有手機晶片廠紫光展銳,鴻海集團這項投資案,對鴻海及大陸半導體產業都有指標意義,未來走向值得注意。

紫光集團曾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中一個重點企業,早期持股長江存儲及紫光展銳等重要指標企業,並曾大力挖角來自台灣的高啟全、孫世偉等重量級人士。

紫光集團更出名的是前董事長趙偉國,他在2010年接手後,不斷砸重金收購企業,從IC設計業的展訊通信到銳迪科,還入股多家重要記憶體廠如長江存儲及武漢新芯等。趙偉國2015年來台灣,點名收購台積電及聯發科等指標企業,在兩岸掀起話題,也引發國內是否要讓陸資入股台企的話題。

不過,去年7月,紫光集團宣告破產,原因是靠房地產起家的趙偉國,肆意併購擴大版圖,而且是以大量借款的高財務槓桿模式,一度讓紫光負債金額高達2000億元人民幣(近8700億元新台幣),也讓公司淪落到破產重整的地步。

所以,此次台灣最大電子集團鴻海宣布入股紫光集團,就極具象徵意義。仔細觀察紫光重整後的股東陣容,只有鴻海集團是唯一具備資訊電子實業的公司,對於積極布局電動車及相關半導體零件市場的鴻海集團來說,這個投資案當然有助於未來擴展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業務。

入股紫光 佈局半導體又能讓中國很「放心」

而且,這項投資案也有很重要的政治宣誓意義。近年來鴻海積極布局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例如在台灣收購旺宏六吋廠及入股富鼎先進,也大力加碼美國的電動車投資與布局,另外在馬來西亞宣布半導體投資案,還積極拜會印尼、印度等國領導人,但唯獨過去最大的生產重心中國大陸,幾乎沒有動作。

因此,鴻海這個入股紫光的動作,應該有相當程度讓中國大陸「放心」的作用。不管美中如何對抗,或創辦人郭台銘與中國有什麼不愉快,中國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電動車市場,為了業績發展及平衡布局,鴻海集團還是要很務實地進行投資,並且選擇這家中國半導體的指標型企業入股。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市場以為,長江存儲及武漢新芯仍是屬於紫光集團旗下企業,但據了解,在紫光經歷破產與重組後,目前紫光已經沒有長江存儲的持股,因此鴻海集團要藉由紫光集團進入記憶體產業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長江存儲的股東結構近年來快速變化,在趙偉國當家時代,紫光集團透過湖北紫光國器持股長江存儲半數以上股權,當時持股達51%,另外大基金持股24%,但由於長江存儲要不斷增資投入研發與蓋廠,因此去年紫光破產前,紫光集團持股已降至13.2%。

後來,紫光最近一年進行重新改組,最後的13.2%持股也已經轉由湖北承接,因此從今年開始,長江存儲已與紫光集團沒有關係,公司內部的紫光Logo也都已經拆除。另外武漢新芯由長江存儲主導投資,同樣也不列在紫光版圖了。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紫光展銳,這家公司切入手機晶片設計,歷經多次人事改組及業務整合,過去幾年表現還是差強人意,在手機晶片的全球排名是第六位,次於高通、聯發科、蘋果、三星及華為,尤其高通及聯發科太強大,紫光展銳幾乎難有施展空間。

不過,未來紫光展銳是否會朝電動車等新應用市場發展,鴻海集團入股後會帶來什麼改變,可能是一大轉變,也值得後續觀察。

企業赴大陸投資 政府不需介入太深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鴻海宣布入股紫光集團後,台灣又有一些聲音出現,認為鴻海投資對岸敵人,經濟部投審會應該出手阻止,但我倒是認為大可不必。

產業競爭不只存在於兩岸,不要太以政治思維來思考經濟事務,當年紫光想來台投資,政府出手阻止,目前看起來是很正確的決定,但台灣單一企業赴大陸投資,台灣產業界並沒有面臨什麼風險,政府不需要介入這麼深,頂多給一些原則指導就可以。

當然,有些人說此次鴻海集團是「危機入市」,這還很難有定論,未來要看紫光到底可以拿出多少成績。鴻海這麼大的企業,對於任何投資案勢必會仔細評估,一定是覺得有機會才會投資,不管這個機會是經濟上或政治上的,最糟情況就是98億元人民幣賠掉了,但以鴻海家大業大,會承受不起這種損失嗎?

當然,紫光畢竟是歷經破產重整,財務結構是否真的很健全,內部到底還有多少未爆彈,外界並不是很清楚。鴻海集團未來會不會收不到投資獲益,反而變成一個負擔,還是值得未來繼續觀察。

在鴻海入股紫光之際,也可以趁機談談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及相關企業與台灣同業的對比。

半導體二線廠 台廠要小心陸企追上

受惠去年景氣大好,大陸半導體產業去年也是大有進展,電子時報(Digitimes)日前製作亞洲半導體前五十強中,大陸就占了十名,排在前三名的是中芯、長電及韋爾,剛好分別是大陸晶圓代工、封測及IC設計業三大領域的龍頭企業。(見表)

以中芯為例,去年營收54.43億美元,淨利17億美元,成長率分別為39%及1.38倍,其中營收換算成新台幣大約1500億元,低於聯電的2130億元,但中芯淨利則超過500億元,已逼近聯電的557.8億元。

中芯在高階製程技術尚需要突破,同時也受限於美國禁止輸出極紫外光(EUV)機台,與台積電的差距仍然非常遠,不過中芯的快速成長,卻已逼近台灣的晶圓二哥聯電。

至於長電科技是大陸封測龍頭,去年營收47.98億美元,淨利為29.6億元(人民幣),換算成新台幣,營收大約1350億元,淨利約131億元,距離日月光的5700億元營收及淨利639億元,還有很大差距。

目前高居大陸第一大的IC設計商韋爾,在收購全球影像感測器IC公司豪威(OV)後,去年營收32億美元,淨利44.8億元(人民幣),換算成新台幣,營收大約不到1000億元,比瑞昱的1055億元少一點,若把韋爾拿來台灣對比,大概可以排在IC設計業的第四名,次於聯發科、聯詠、瑞昱。

若對比全球IC設計業的排名,韋爾也有機會擠進全球前十大IC設計業之列。之前根據TrendForce的統計,全球前十名IC設計業的排名中,並未將韋爾計入,主要是去年尚未併入豪威,因此若以韋爾去年營收32億美元,明顯超越奇景光電的15.47億美元,排名全球前十強應該沒有問題。(見表如下)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如果簡單下個暫時的結論,目前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確實值得注意,但台灣晶圓代工有強勁優勢,不用太擔心台積電。至於二線廠聯電、世界先進與力積電就要很努力,否則中芯應該會很快就趕上來了。

至於台灣IC設計業及封測產業,目前還是要密切注意大陸企業的發展,龍頭廠可能不用太擔心,但產品與技術在中低階的業者,未來會面對大陸相當激烈的競爭,類似韋爾這種突然冒出來的對手,台灣不能太大意。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