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 IC 的少林寺與武當派,次微米計畫與茂矽、華智是台灣記憶體 IC 人才的源頭

文章目錄

最近看到 TMC 的新聞,與幾位老一輩的記憶體設計公司主管聊天,發現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記憶體設計公司,目前似乎都混得不太好,有點人事全非的感覺。

我回去找到八年前寫的一篇有關記憶體設計公司的文章,真的有很多人已不在這個業界,像何峻三年前就離開吉聯,目前在中芯半導體擔任副總,像郭正忠目前也不知下落,台晶被鈺創入主改為凱鈺,但也沒有獲利,至於晶豪,鈺創等記憶體設計公司,目前表現也都很普通,看來,台灣在記憶體 IC 設計產業這麼多年,實在是繳出一張不怎麼漂亮的成績單。

因此, 大家都覺得,老宣願意出來領導 TMC,實在是很有勇氣,如果不是使命感的推動,實在也搞不懂他為什麼要搞這一攤,真的,我實在是想不懂。


作者:林宏文

今年元月,以設計記憶體 IC 為主的矽成公司順利上櫃交易,股價並漲至一八三元的高價, 掀起市場對 IC 設計公司的高度重視。 由於國內計畫掛牌的記憶體 IC 設計公司愈來愈多, 除了鈺創、台晶、矽成以外,今年又將有未上市股王晶豪及高價位股連邦將陸續申請上市上櫃, 為了讓讀者能夠清楚了解台灣記憶體 IC 設計業的發展歷史,因此特別製作這個專題以饗讀者。

近年來,台灣 IC 設計業的蓬勃進展,已被國人視為知識經濟環境下的產物,也是台灣少數能夠靠著智慧財產賺錢的象徵。不過,許多大家熟知的 IC 設計公司都是邏輯 IC 設計廠商,例如威盛、瑞昱、凌陽等引領風騷已經多年的公司,至於記憶體 IC 設計公司的知名度,顯然就低了很多。

在台面上眾多記憶體 IC 設計公司中,如果要歸納出一個比較清楚的發展脈絡,就得追溯到兩個主要的發源地──茂矽、華智以及工研院電子所的次微米計畫,如果把這兩個在台灣開枝散葉的人才養成所,稱為台灣記憶體 IC 設計的武當與少林,其實也不為過。

首先談茂矽與華智。 茂矽早期發展 SRAM 技術,華智則專精在 DRAM,都是純粹的 IC 設計公司,後來兩公司合併,茂矽為存續公司,茂矽後來又轉投資六吋晶圓廠,朝製造領域發展,並順利從無晶圓廠 IC 設計公司轉型為整合元件製造廠(IDM)。

茂矽擴散出不少記憶體人才

茂矽合併華智的過程中,其間發生原始團隊及大股東出走,曾經鬧得滿城風雨,不過,合併後茂矽在整合人事及策略發展上頗有績效,除了確立 DRAM 為發展主軸,也投資台灣「末代六吋廠」,並與德國西門子合資成立茂德科技,另外,在封裝測試領域也與矽品集團投資成立南茂,加上茂矽還投資了不少上游設計公司,因此建立了茂矽集團在記憶體產業的上下游整合版圖。

若從茂矽的主要團隊來看,目前留在茂矽的段行迪、司徒汝渙、張東隆,茂德的陳民良、梅倫,以及南茂的鄭世傑、魏如玉等人,幾乎都是早期華智的主力部隊, 只是後來茂矽的發展重心從 SRAM 轉到 DRAM,這批人也跟著轉進 DRAM 的設計及製造領域。

茂矽目前擁有製造廠房,已不算是 IC 設計公司,不過,在國內記憶體產業中,茂矽集團比其他廠商如華邦、力晶、南亞科技、世界先進甚至旺宏等公司,都更具有「傳承香火」的特殊意義,因為許多從茂矽、華智離開的員工,又陸續開了不少記憶體 IC 設計公司,其中包括連邦的汪持先,以及吉聯的何峻。

汪持先在茂矽及宇慶都待過,最後選擇創業成立連邦科技,不過,早期為了技術扎根,忍受了三年沒有產品量產,去年終於轉虧為盈,一股大賺八元,同時,在台積電南科廠最早試產十二吋晶圓時,就是以連邦與美商 Altera 為國內外的「唯二」合作廠商,讓眾人對連邦的技術能力刮目相看。

汪持先、何峻都待過茂矽

至於創立吉聯的何峻,則找到台聚為主要大股東,由於台聚與張忠謀的關係素來良好,因此吉聯的記憶體產品也獲得台積電相當程度的產能支持。另外從華智畢業的人才中,還包括目前的揚智科技總經理吳欽智,不過,揚智目前主力產品已不是記憶體,算是比較特別的例子。

國內記憶體 IC 設計的少林寺為工研院的次微米計畫,主要的人才有兩個來源,包括從 IBM 回國的盧超群、丁達剛、 趙瑚、毛敘、陳冠中、石奉先等外籍兵團,以及在工研院電子所培養出來的本土人才如盧志遠、劉奕芳、陳興海、陳建邦、甘萬達、朱厚憲等人,這些人才因為次微米計畫而聚合在一起,並且創造過一段輝煌的歷史,為國內記憶體 IC 設計產業掀起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不過,隨著次微米計畫衍生為世界先進,新公司的發展腳步不盡如人意,人才之間的溝通及互動也不順暢,加上世界級大廠結盟速度加快,張忠謀宣布停止世界先進的 DRAM 發展計畫,這些人才也散布到鈺創、台晶、晶豪、世界先進、台積電、凌陽等公司,雖然標榜 DRAM 技術自主的世界先進計畫已中止,但是這批人才卻將影響力轉移到其他小型公司,繼續為國內記憶體 IC 市場貢獻一分力量,而且這種對產業的影響力不見得比較小。

次微米是 DRAM 設計業的少林寺

以鈺創、台晶、晶豪三家公司為例,盧超群的鈺創、陳健三與吳亮中的台晶一直在利基產品上有突出表現,至於以趙瑚、毛敘、陳興海、劉奕芳等人為主的未上市公司晶豪,去年每股盈餘更大賺二十六元,超越任何一家 IC 設計公司,也因此締造了在未上市近三百元的高價,足以與盤據未上市股王已多時的邏輯 IC 設計公司聯發科技相抗衡。

除了來自茂矽與次微米計畫的武當與少林兩個主流派系外,國內還有其他幾個小門派,其中以矽成的影響力最可觀。早期矽成由韓光宇及李學勉在美國成立,李學勉與韓光宇是台大電機系的同學,兩人出國留學並在美國工作多年,後來自行創業成立美商芯成(ISSI),以設計 SRAM 為主。矽成的主要團隊發源於美國,早期還曾經把技術移轉給聯電與台積電,後來在台灣成立台灣矽成,並在本土培養技術人才,且順利在今年初上櫃。近來矽成逐步從 SRAM 跨足到 DRAM 及快閃記憶體,總括來看,矽成的路數,可以算是國內 SRAM 產業中的一個獨立洋門派。

除了矽成以外, 還有一些小公司也做過 SRAM 及 DRAM,例如早期從矽統科技離職創業的郭正忠,他創設的宇慶科技曾經有一年每股盈餘大賺五十元,不過,近來宇慶的表現似乎沒有特別突出,有人還稱宇慶是「一曲歌后」,另外由交大教授吳重雨主導的矽基, 也維持一個小規模的生產。 至於在國外也有像自行設立 Galventech 的矽谷華人創業家李祖煒(Frank Lee), 後來李祖煒把 Galventech 以五股換一股賣給美商 SRAM 大廠 Cypress,李祖煒落袋為安, 但也因換股比率偏低,落得眾多投資人抱怨連連。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