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大老槓上外資,景氣會不會明年就從高點逆轉?

文章目錄

大喊正式男人在筆記本電腦上看新聞

日前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外資圈指出,晶圓代工產業恐怕在明年下半年就會從高點逆轉為供給過剩,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昨(16)日表示,分析師搞不清楚市場多元化需求,突然爆發出來的車電晶片需求根本算不出來,直言目前產線很滿,擴產也不是一兩天產能就會出來。

這已經是第四位槓上外資的產業大老了,之前還有旺宏董事長吳敏求、群聯執行長潘健成、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

有趣的是,不只這四位大老槓上外資,日前台灣半導體大廠齊聚李國鼎紀念論壇,參與者包括台積電、聯發科、日月光、旺宏、鈺創等公司董事長與執行長,會中談到今明兩年全球新興建的晶圓廠達到32個,另外後年開始還有53座晶圓廠預計要興建,會中就有不少人認為,在半導體市況熱絡且用量愈來愈大下,還是擔心產能可能不足,缺貨問題難解。

主張產能不足的人,主要來自晶圓代工廠、封測廠及少部分IC設計業者。但在那天的討論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則拋出一個疑問,「真的嗎?這樣的投資規模,真的會不夠嗎?」

到底半導體產業明年會不會供過於求,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在即將跨入2022年的現在,確實應該花點時間探討這個重大議題。

還是先說我的結論,晶圓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當然不會一直如此。半導體景氣循環不僅會發生,若32個加上53個新晶圓廠全部按照計畫開出來,供過於求與景氣下滑,恐怕是早晚的問題。

景氣循環的歷史不斷重演,是因為大家都在產能不足時拼命蓋廠,但在產能太多時又停止投資,當產能增加呈現階梯式上升,但需求則是以線性增加,就會有一段時間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這就是景氣循環發生的主因。

根據摩根大通歸納過去半導體景氣循環歷史,每次景氣上升循環,少則二、三年,多則四、五年,最常見的情況是三年。至於上升期結束後,通常都要經歷一、兩年的回檔休息,才能恢復成長動能。

至於這次的半導體景氣循環,摩根大通預估,景氣上升期時間將從2019年持續至2022年結束,前後大約是三、四年。

不過,對於景氣循環,站在供需雙方的業者,心態與立場一定差異很大,尤其是供應方的晶圓廠及封測廠,心中想的和需求方的IC設計業者很不一樣,兩者間雖然長期處於合作共生的狀態,但也是彼此拉鋸與拔河的關係。

當供應商喊缺貨時,很明顯有兩個用意,一方面是對內壯自己的膽,另一方面是對外威嚇客戶。

對內壯膽,是因為晶圓廠的資本支出那麼大,要投入天文數字的錢蓋新廠,不能不把聲勢營造出來,不斷地講未來會缺貨,讓客戶來下單,才能把投資的錢賺回來。而且,好不容易現在產能缺成這樣,客戶都要來拜託,忍了那麼久的悶氣,終於可以一吐為快。

至於對外威嚇客戶,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曾說過,晶圓廠投資金額那麼大,幫IC設計業做代工,本身要冒很大的營運風險,但毛利率卻常常沒有IC設計業高。因此,他還說,現在晶圓廠產能不足,「如果IC設計客戶毛利率超過我的,我一定漲價!」

因此,當晶圓代工廠及封測廠都說產能不夠時,最大目的當然是告訴客戶,我有可能要漲價了,督促客戶趕快來預訂明後年的產能,最好是預繳訂金,甚至出錢幫忙蓋新廠及增加新設備。而這些動作,在過去缺貨最嚴重的一年內,都已陸續發生了。

不過,景氣由盛而衰,通常是因為產能太多,但也與市場需求不振、殺手級應用不夠多有關。事實上,市場不夠熱絡,沒有新產品及新應用,往往也是閒置產能出現的時候,代表市場沒有那麼大的胃納去消化這些過剩產能。

而且,當產能很多時,IC設計業其實也不會太好過。因為代表這個市場機會少了,而且產能太多時,所有IC設計公司都拿得到產能,市場上的競爭會更激烈,因為過去缺產能時,拿得到產能的IC設計公司競爭力最強,但產能太多時,沒有獨特產品與競爭力就很難出頭。

因此,在產業競賽中,最後到底誰能存活?誰會最強大?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到了晶圓產能供過於求時,最後就要看誰的投資是有效產能(effective capacity)。「台積電的新投資,未來都將是有效產能。」

不過,還是要提醒,這次景氣循環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情境出現,例如地緣政治打破過去全球產業分工的現狀,各國都在自建產能,疫情又使供應鏈拉長且充滿不確定性。

而且,很重要的是,此波景氣循環,創新應用也層出不窮,從AI、5G、自駕車、元宇宙到外太空等,需求面的增加幅度不容忽視,這些因素都是左右供需情形的變數,也讓預測變得更困難。

景氣循環看的是供需情況,但價格則是另一件重要且敏感的大事。尤其是近來許多晶圓代工廠逐季調高報價,這也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產業競爭要素。

對於晶圓代工的報價,近來二線廠如力積電、聯電及世界先進,調漲幅度都相當高,但龍頭廠台積電卻不輕言漲價,主要是台積電不希望未來在產能過剩時又跌價,對客戶來說,價格穩定甚至持續下降,是雙方可以長期合作的基礎。

因為,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當同業拼命在缺貨時漲價,當然也代表未來在產能過剩時,一定會率先砍價,台積電不希望給客戶造成這樣的印象。

這裡可以提一個小故事,在十月底玉山科技協會二十周年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應邀演講,秀出他1974年在德州儀器擔任事業部副總裁時,接受媒體專訪時的一份剪報。

當時,德儀的TTL產品,在同業漲價時,卻是照原訂計畫降價,媒體詢問張忠謀為何如此做?當時張忠謀的回答是,即使產品缺貨,德儀還是要跌價,因為他的策略是,「我要你們(競爭對手)絕望。」他為德儀所做的策略規劃,不僅價格比對手低、毛利比對手高,推進的速度也更快,讓對手感到沒有希望、停止追進,逼得對手轉進其他技術。

其實,大家都知道,電子產品可以不斷降價,每一塊錢可以買到的運算速度愈來愈多,是因為摩爾定律讓IC每一年半就增加一倍功能,因此跌價會驅動企業往前進,讓競爭力提升,但漲價會讓內部技術提升速度減緩,喪失警覺心,這是張忠謀秀出這張近五十年前剪報時的用意。

講到這裡,還是得回到嚴肅的話題,到底外資預言的產能過剩時間,會在何時出現?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比較客觀的觀察指標,還是不要局限於晶圓代工廠及IC設計業者的說法,而是要注意終端市場的變化,因為畢竟IC是所有電子產品的上游,當終端下游應用出現問題時,才會往上游反應,而且會需要一段時間向上反應。

因此若整合各方意見,現在談供過於求,似乎是有點太早,持平來看,明年下半年會是重要觀察點,屆時就會先洩露一些跡象。當然,世界不會永遠如此,半導體供應商也不用一直主張,party可以一直開下去,營運上的警惕心一定要有,或許不會那麼早來,但遲早會來,企業主要隨時保持應戰,否則就容易樂極生悲了。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