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公司董事會在28日決議,旗下機殼廠鎧勝重要孫公司日鎧辦理現金增資,引進紅色供應鏈指標廠立訊資金。立訊將斥資約新台幣260億元參與日鎧增資,持股比例將過半,並取得董事席次。
和碩與立訊都是兩岸蘋果供應鏈的重要大廠,此項合作案進一步確立兩大集團已站在一起,目標應該就是共同對抗蘋果最大組裝廠鴻海。這個兩岸合作結盟的大動作,也是繼去年以來多家台商資通訊廠大動作處分資產之後,一個趨勢明確成形的延續行動。
去年緯創以138億元賣昆山智慧手機廠給立訊,可成也以419億元賣泰州金屬機殼廠給藍思科技,立訊、藍思都是透過買廠房取得蘋果訂單,而台商則是逐步退出大陸組裝市場,並在印度等其他地區繼續投資擴廠。
此次和碩與立訊兩大指標企業的動作,更是兩岸蘋果鏈破天荒攜手合作,不僅可以看出蘋果公司未來的動態,也具體指出美中科技戰已進入第二階段,並透露美商企業未來對中國及全球市場的布局策略。
蘋果是美商企業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蘋果剛公布去年第四季營收已破千億美元,手機銷售也重回世界第一,至於華為則掉到第四名,明顯落後三星甚至小米。但是,蘋果的好成績,背後卻明顯要承受美中科技戰帶來的各種壓力及威脅。
例如,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的蘋果代工訂單,如今都演變成「台商撤退、陸商前進」的局面,很明顯就是美中對抗後的妥協結果。
當美國打壓華為及中芯等指標企業,讓中國科技業承受巨大傷害之際,中國政府當然也對蘋果頻頻施壓,並要求讓中國企業承包蘋果在大陸的訂單,否則會對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進行抵制,就像美國打壓華為一樣。
對中國政府來說,會產生這種反擊動作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當美中對峙很可能拉長到十年甚至二十年時,許多外商企業被逼著把工廠搬離中國,那麼中國企業對本地製造的掌握度就要更提高,拿下蘋果訂單是最有代表性的動作。
至於一步步被逼出中國大陸的台商,也只能配合蘋果,把大陸的廠房訂單交給大陸企業,並配合蘋果的需求,到東南亞及印度等國設立新的生產基地。目前看來,蘋果對印度情有獨鍾,很可能是下一個最重要的生產據點。
印度市場的崛起,如今已相當確定成為美中對抗賽第二階段的重點布局,一方面印度同為人口大國,另一方面中國與印度又處得不好,如今中國選擇走自己的路,與美國漸行漸遠,美國當然加強印度布局,。
最近幾年,美國大企業執行長已快被印度裔人士攻陷,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最新研究,世界 500 強企業中,有30% 的掌舵人來自印度。最近,我看到網飛(Netflix)的一個新布局,明顯不再是以製作美劇行銷到全世界,而是在世界各地製作非英文的節目內容,再藉著網飛行銷到全世界,藉以和其他競爭者如迪士尼等做出區隔,而其重用的主管就是一位印度裔美國人。
從網飛的布局,似乎也可以一窺,當美中對抗進入新回合,不只印度是美商企業要加強布局的市場,連人才都是,網飛去年已累積二億人的訂閱戶,接下來要邁向三億用戶,很可能也要從包括印度在內的新興市場著手。
同樣的,當印度市場愈來愈重要,台商加強布局印度就無法避免,但很明顯的是,對台商來說,印度市場的難度顯 然比中國大陸要高很多,緯創日前在印度出狀況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未來還會有很多挑戰,需要台商努力突破克服。
回到和碩與立訊的合作案,目前很明顯有正反兩面的看法。持正面肯定的人認為,和碩透過此次結盟,把不必要的惡性產能競賽,轉化為友好的策略合作關係,內部可以更從容地調度資源至印度等地區,應該是好事。既然形勢比人強,打不過就加入他,或許未來還可以獲得陸企崛起的好處。
不過,持負面看法的人則認為,和碩引進立訊,未來大陸企業一定勢力更加龐大,紅色供應鏈將一發不可收拾,台商大概也很難有立足之地。就像2012年仁寶與聯想合資設廠後,聯想也逐步學習到筆電製造的know how,最終2018年仁寶還是把股權都賣給聯想,最後獲利也與原先預期有很大落差。
不管正反面意見如何,我比較擔憂的是,台灣資通訊大廠在面對大陸企業崛起時,並沒有明顯的技術與智財權等領先優勢,透過這種結盟及合作,技術與人才一定會快速擴散,一旦短期優勢不再,陸商不再需要台商,雙方的合作就難以持續了。
不過,近來特斯拉紅透半邊天,帶動大家對電動車產業的關注,很明顯的,手機、電腦產業已經太擁擠,未來誰能取得Apple Car的訂單,可能才是重點,也才是最後的贏家。只是,對岸一樣也看到電動汽車的大商機,許多企業投入的資源也很大,不見得輸給台商,台灣要在這一波兩岸大戰中勝出,恐怕考驗還是很大,值得大家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