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技股人氣爆表,但從上周五(10日)起,原本漲幅最大的合一、中天股價出現反轉,至14日已連續三天亮燈跌停,也讓大漲三個多月的生技股攻勢暫停。生技股在大漲後出現修正,這是正常的股市反應,倒是生技股大幅回溫後,生技業能否朝良性方向發展,值得進一步分析討論。
今年生技股大漲,確實有內外在的環境與條件。一方面是生技股價被壓縮多年,從2014年基亞到2016年浩鼎事件後,股價一路崩盤無人聞問,籌碼已經清理徹底乾淨;另一方面,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對檢測、疫苗及藥物需求大增,加上多家公司陸續成功解盲與授權,也讓生技股增添柴火動能,股價因此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當全球疫情仍在發展中,加上第二波傳染機率大增下,生技題材依舊豐沛,除非疫情嘎然而止,否則生技行情不易結束。
不過,若台灣資本市場是健康的,投資人是理性的,理想狀況應該是,
資金不會只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並且每天開盤就漲停鎖住,而是應該讓少數漲幅驚人的公司股價適時修正,並將資金導入其他公司,讓整體生技族群都能合理反映企業該有的價值。
如今,超漲的合一、中天股價修正,接下來投資人要密切關注的是,資金會不會流向其他績優公司,讓好的生技公司繼續被投資人發現。
生技股的合理股價是多少?
不過,到底生技股的合理股價為何?我相信這是沒人知道、也無法判斷的事,但是,部分個股短期間漲十倍、二十倍,股票市值已經飛上天,接下來業績與基本面能否跟上,研發進度與成果能否交出來,恐怕就需要時間來仔細驗證了。
其實,用簡單的市值與產值數字來對比,台灣生技產業去年產值大約在五千餘億元,至於去年7月舉辦生技月期間,台灣生技股票市值大約在八千餘億元,今年6月中,生技股的市值已快速漲升並突破一兆元,至7月初估算也達到1.3至1.4兆元,在產值還來不及快速增加,市值就已翻漲一倍,確實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與驗證。
從基本面來看,這一波生技產業獲得認同,基本面確實有好轉,這與之前生技股完全走「本夢比」的路線已有不同,因為台灣確實已有許多公司在臨床實驗上取得好成績,甚至很多都已獲得各國藥證。
只是,如果要再挑剔一點的話,很現實的情況是,台灣至今還未開發出一個在全世界可以熱賣的大藥,大部分都屬於二、三線用藥,已經上市銷售的產品,目前創造的營收也不多。
因此,當投資人不斷地熱烈捧場,給予生技股很高的本益比及上兆元市值後,如何留住股東,讓「市值上兆、股東嘜走」,接下來就是股東要仔細驗證企業家開的支票有沒有兌現了。沒有業績做後盾,所有市值與光環都是虛幻的,都禁不起時間無情的驗證。
因此,要讓生技股擺脫「本夢比」階段,接下來就是企業界要築夢踏實,並且亟需出現有如全壘打的成功案例。以電子業做比喻,許多生技公司都標榜要成為「生技業的台積電」,這確實是一個不容易達成的目標,台灣若能出現一家像台積電的世界級生技公司,屆時股東不只會留下來,而且可能怎麼趕也趕不走。
如何維持生技股熱潮?三件重要大事
此外,除了生技業有責任創造奇蹟外,這波生技股的熱潮要能持續,還有三件重要大事,也應該趁著這波股市回升時逐步建立完成。
1)生技資本市場的產業鏈
首先是生技資本市場的產業鏈。生技業是一個相當複雜難懂的行業,投資人經過十幾年來股市的上沖下洗,至今對生技產業的理解仍在逐步建立中,國內相關的生技資本市場,以及配套的產業生態鏈,也都還有諸多缺陷,需要將這些缺點一一補齊,把少掉的拼圖建構起來。
例如,因為生技股已低迷多年,國內證券商也很少聘用優秀的產業研究員與分析師,遇到產業出現重大新聞事件時,當然也就無法撰寫深入及時的產業研究報告。
尤其是近年來有許多新藥的解盲、授權及相關競爭廠商的分析比較,確實都需要有專業研究人員來處理,否則在資訊不清楚不透明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形成市場資金大力炒作的現象,券商若能提供獨立判斷且客觀公正的投資報告,對投資人來說相當重要。
2)台灣生技業應朝向國際發展
其次,台灣生技股的投資人仍以本土資金為主,外資參與的比例還是很少,在股東結構及股市資金上,更應該朝向國際化發展。
例如,以國內上市櫃生技股來看,外資持有比重很低,目前國內已有一些企業開始努力朝向國際資本市場募資,像晟德集團轉投資的企業,就已開始朝向香港及中國市場進軍,另外藥華藥去年底至今辦了二次私募,引進二十億元資金,其中有一半是被印尼大企業集團旗下的益昂資本買走,這家外資企業也投資了行動基因公司,對台灣生技業相當看好。
在生技股價高漲之際,我也認為,部分由國發基金長期投資的公司,若已上市櫃多年,或已取得重大研發成果或藥證,國發基金應該適時出脫持股。國發基金的任務是扶植產業發展,培育更多新創企業,過去資本市場低迷時,國發基金或許不適合出脫持股,但如今股票高漲,國發基金的角色也可以適時退場,讓資金重新安排與配置。
其實,國發基金的使命,就是要不斷投資更前瞻且創新型的題目,把資金轉到更多有潛力的新創,為下一波產業崛起做好準備;至於那些已經被扶植起來的企業,也不應該一直占著政府資源不放,積極對外尋找不同階段的資金,獨立發展走自己的路。
3)生技產業的政策面
最後,則是悠關生技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政策部分。近來,原訂明年落日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政府已規劃再延長10年至2031年,適用範圍也從原本的新藥、高風險醫材、動植物用藥、再生、精準醫療,擴大至數位醫療和國家策略生技產品等七大項目,帶動產業力拚上兆產值。
政府這個政策對生技產業發展是很重要的方向,但只有這個政策是不夠的,此次新冠疫情的發生,台灣當然有很好的抗疫成績,但也可以看出台灣產業政策仍有不少缺點。由於產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國際間的產業競爭更已升級到國家與國家的對抗,生技產業是一個審查管制都很嚴格的行業,來自政策的各種限制,也應趁著這個機會做檢討。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最需要的檢測及快篩試劑,台灣廠商開發的速度相當快,但受感染的檢體都由政府嚴格控管,民間廠商拿不到,就算民間快速開發出新技術,也會卡在沒檢體以及後續的審批,相較於韓國及中國的快速審查及取證,台灣因為各種限制讓廠商難以快速進軍國際市場,與韓、中等業者競爭,相對也損失不少商機,這是相當可惜的。
台灣抗疫有成,但不應自滿於現有成就,台灣在口罩國家隊做得不錯,但在新冠病毒的藥物、快篩試劑及醫材等,卻沒有讓產業界有同樣的參與感,受限於過去「重研發、輕產業」的作法,讓生技產業無法快速將研發成果延伸到商業化的最後一哩路,未來產業政策也應該要全面檢討,朝鬆榜、信任及為產業興利的方向著手。在經歷這麼多考驗後,這些可能就是台灣可以學習到的經驗與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