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為什麼沒有台積電?談中芯的三大挑戰

文章目錄

最近看到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刊出一篇討論「大陸為什麼沒有台積電?」的文章,文中提到大陸的產業發展有先後順序的問題,這個角度我很認同,但文章中對中芯國際未來前景的看法,我有不同的看法,另外文中也忽略了台積電(2330)最關鍵的成功因素,我想藉著經濟日報這個專欄來討論一下。

此篇文章是由中國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撰寫,項立剛是大陸多家雜誌及網站的專欄作家,也是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兼職教授。他在《大陸為什麼沒有台積電?》的文章中點出,中國市場大、機會多,選擇先在終端產業有所作為,無論是國家規畫和企業行為,都不太可能把晶片製造這種上游領域,當作一開始就進入的方向。

項立剛認為,全世界的產業化分工已越來越明顯,擁有龐大市場腹地的國家和地區,會更多朝終端產業發展,但缺乏市場腹地的企業,則會退守上游,用技術和壟斷地位形成壁壘,進而獲得商業回報。

他也說,台積電早年獲政府大力支持,擁有晶圓代工的先發優勢,如今更具天然壟斷屬性,一旦占據優勢地位,若不犯錯誤,後進企業很難超越。至於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是後起者,早年政府沒有將此作為發展重點,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無論在資金、技術還是生產能力上都與台積電有較大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錯過了最佳時機。

項立剛也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是因為後發的原因,和市場規律,但他認為中芯國際這樣的代工企業也在高速成長,未來五年,晶片代工企業的實力會迅速增強,形成技術突破,搶占全球市場。

項先生對兩岸產業發展的順序,以及對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的對比分析,我認為是相當精確的。回顧大陸產業發展的歷程,過去確實更重視終端產業的發展,如今才開始要往技術難度較高的上游產業發展,這與聯想電腦創辦人柳傳志說大陸產業發展順序是「貿、工、技」,是很類似的道理。

2000年後,網路產業大幅興起,大陸這種偏重終端應用的現象更為明顯,許多優秀人才都投入新興的網路行業,因為網路發展速度快,投資回報也立竿見影,因此美國有Google、臉書、亞馬遜,中國就有百度、騰訊及阿里巴巴。中國快速發展出本地獨特的網路生態鏈,這個策略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不過,近年來中國面對美國各種貿易戰及科技戰,終於開始領悟到,原來半導體這種會「掐脖子」的產業很重要。

但是,產業競爭很現實,後進者要挑戰先行者本來就有難度,若後進者沒有拿出創新的商業模式或獨特的產業競爭策略,要用同樣方法超越現有的領先者,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項先生看好中芯未來的發展前景,這個結論我覺得下得太早了。我認為中芯有中國政府支持,活下來不成問題,但要做到技術突破並搶占全球市場,就不能只靠政策了,至少還有團隊、人才及客戶等三個難關要過。

中芯的課題

首先,回顧中芯二十年的發展,幾乎執行長都來自台灣,近來梁孟松請辭、蔣尚義接手,雖然很可能再換一批幹練的團隊,但一樣是由台積電離職主管領導。一家公司處處模仿台積電,又想要超越台積電,機會是很低的。

此外,過去台灣發展半導體,投入的都是一流人才,大陸人口多,人才總量大,如何吸引一流人才進入半導體發展,這是很重要的課題。近幾年中國大基金積極投資半導體,近來又開始整頓網路金融業務,並對網路巨擘祭出反壟斷法,這些對當紅網路產業限縮的新政策,能否順利將菁英人才分流引進半導體行業,會是產業發展的觀察重點。

當然,晶圓代工產業要發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客戶。台積電專精於晶圓代工,客戶都來自歐美一流企業,其中以美國最多,台積電與這些客戶一起進步,共同創造價值並贏得市場,這種相輔相成的客戶關係是台積電最高的價值。

如今,中芯被列入實體清單,接單歐美客戶的能力大幅受限,未來若只靠大陸本地優秀的IC設計客戶下單,這對中芯來說會相當辛苦,因為本地規格及應用要崛起,仍然需要時間。此外,由於中芯也被限制對外的設備採購,若要等到大陸本地設備產業成長茁壯,顯然所需時間更久,這些都是中芯很大的考驗。

此外,項先生這篇檢討大陸沒有台積電的文章,沒有討論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台積電的成功,雖然得力於產業政策,但最關鍵原因是經營者與團隊,尤其是創辦人張忠謀,以及他從美國帶回來的企業文化,讓公司形成面向全世界的競爭策略,這是大陸檢討為何沒有台積電時,一個最不能忽略的重點。

早年張忠謀在美國德州儀器集團擔任副總裁,遇到許多人都會碰到的玻璃天花板,但他回台灣創業時,以過去累積的格局與功力,還有對趨勢的掌握與洞見,打造出台積電有別於一般企業的文化風格,但又結合了華人的勤奮與努力,讓台積電能夠在眾多台灣半導體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領導人的格局往往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我相信,兩岸都有懷抱理想、追求卓越的企業家,但也有不少只重視短期利益的經營者,要像台積電擠身世界殿堂的企業,真的是少之又少。面對美中科技戰,中國大陸要如何不走向封閉的道路,企業家要如何以更大格局迎接世界的考驗,恐怕才是大陸想培養出一家台積電的最大挑戰。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