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補貼企業金額達淨利潤10倍 美國用法令和制裁把對手打到關門 台灣半導體業要靠什麼存活下來?

文章目錄

中國補貼企業金額達淨利潤10倍 美國用法令和制裁把對手打到關門 台灣半導體業要靠什麼存活下來?

中國大陸補貼產業發展形成不公平競爭,這是許多人都曾經耳聞的事。不過,根據知名媒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整理深滬股市半導體公司2019年財報資料,呈現政府大量補貼的現實情況,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取得補貼金額甚至超過去年淨利潤的3倍到10倍,比重之高令人相當驚訝意外!

在這個表格中,去年營收31.1億元(人民幣,下同)、名列中國IC設計業前十強的杭州士蘭微電子,接受政府補助金額是1.49億元,是淨利潤1453萬元的10倍以上。

至於中國前三大封測業者、去年營收82.6億元的通富微電,去年接受補貼是1.6億元,是淨利潤的8.4倍;另外最大封測廠、去年營收235億元的江蘇長電科技,去年接受2.9億元補助,是淨利潤的3.3倍以上。

(資料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換句話說,這些知名企業若拿掉政府補助,很可能去年財報就不賺錢了,甚至虧損金額還可能很高。其他接受補貼且占淨利潤4成以上的公司,還有包括北方華創、華天科技、北京君正、晶方科技等,也都是小有名氣的半導體公司。

上市公司接受補貼而讓財報更加漂亮美化,這是中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施展的「神奇魔法」,這個統計表顯示,中國對半導體的支持力度,確實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不過,這個統計表只計算在大陸內地掛牌的企業,至於到香港或美國掛牌的公司,或是還未掛牌上市企業接受補貼的情況,也一樣不遑多讓。

中芯和紫光有政府不計代價支持 公平競爭變得困難

根據《華爾街日報》去年12月底的報導,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做過一份「評估國際市場的扭曲:半導體價值鏈」報告,其中對全球21大半導體公司的分析發現,從2014年至2018年間,紫光集團獲得中國政府的補貼金額最高;另外,若從接受補貼占營收比重來看,4家中國半導體公司排在前4名,其中,紫光和中芯國際獲得中國政府補貼五年來總計都超過年營收30%,以五年平均計算,每年超過6%。

《華爾街日報》同時評論,「補貼和低息貸款」是中國用來支持關鍵產業的兩個主要工具。世界貿易組織(WTO)明文禁止出口企業獲政府補貼,並要求會員國申報所有補貼金額,但是中國很少向WTO申報補貼哪些企業和補貼多少金額,很多情況下都違反相關規則。

中芯與紫光是目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家半導體企業,也是中國與全球競賽的兩大要角,但接受政府補貼金額五年高達營收的30%,這個比例之高,恐怕是許多競爭對手難以想像、也不敢想像的惡夢。

其實,中芯不只是中國第一大晶圓代工廠,而且創立時間已經滿20年,2004年就到紐約及香港掛牌,雖然去年從紐約退市,但還是香港最重要的半導體股,近來更規畫回歸A股上市,以A+H股的模式成為中國半導體業的指標樣板。

中芯是一家已進入國際資本市場16年的成熟企業,竟然還能如此大規模且持續性接受國家高比例的補貼,的確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

至於紫光集團布局半導體業的手筆更是嚇人,旗下IC設計公司包括紫光國微、紫光展銳,另外還併購法國智慧卡片晶片公司Linxens,在記憶體領域也布局以DRAM為主的紫光存儲、NAND Flash廠長江存儲、NOR Flash廠武漢新芯等。

雖然紫光近來已縮編NAND Flash事業,但仍是中國砸最多錢在半導體業的集團之一。它能夠如此毫無忌憚、野蠻投資成長的原因,還是背後有源源不絕來自政府的大量銀彈支援。

因此,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執行長紐佛(John Neuffer)就說,「政府補貼規模巨大、不只讓政府對中國半導體公司擁有所有權,也扭曲市場運作,使得公平競爭變得更困難」。

中國政府撒錢支持半導體業,再加上以龐大內需採購支持本地企業,當然是為了發展自主半導體業及達到「去美化」效果。

在國家資本強力介入下,中國半導體業有很大機會循著阿里、騰訊過去在網路領域的路徑,取得另一種中國崛起的成功模式。即使原本已經領先的外商企業,都很難在這種不對等的遊戲規則中維持優勢,被打敗似乎只是遲早的事。

反傾銷、反托拉斯 美國保護企業手法較高竿

其實,中國的補貼政策不只限於半導體業,根據金融研究公司Wind的數據,中國政府2018年對上市公司總計發放1562億元人民幣(約6730億台幣)的補貼,約佔中國上市公司當年淨利總額的5%,至於前10名受補貼大戶中,有4家是汽車製造商,3家是電子零件及電機製造商,其中包括京東方、TCL及格力電器。

產業競爭從來就不是公平的,世界各國都用各種方法支持自己的產業,不只中國如此,美國打擊對手的方法一樣多到「罄竹難書」,每次都以違反公平競爭、國家安全等理由,祭出各種反傾銷、反托拉斯等政治制裁與法律訴訟手段,把對手打到關門倒閉、整個產業連根拔起。相較於中國撒錢補貼,美國以政策法律支持保護本國企業,形式不同,但手法更高竿一點。

最近,媒體不斷在談台積電赴美投資案,美方不斷釋放台積電必須赴美設廠的訊息,看起來又是美國另一個高舉國家安全旗幟的競爭手法。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半導體製造業已在走下坡,否則超微不會放棄在美國晶圓廠生產,將晶圓代工下單到台積電,然後把美國之光英特爾打得很累。

美國的優勢在設計與創意,這一點全世界都比不上,但工程師不耐操,不可能輪三班,需要紀律、要求良率的廠房作業,根本對大手大腳的美國人沒有吸引力。加上美國產業鏈分散、不完整且缺乏封測業,把晶圓廠搬到美國,不只會賠錢,還可能變成一個大包袱。但美國為了保護本地企業,對台積電不斷提醒警告,這種要求讓台積電都很難擋的住。

回到現實面,面對各國不公平競爭,台灣產業界能有現在的局面,實在應該好好珍惜。台灣也有補貼,但金額少得可憐,小政府經費有限,難得對企業好一點就被罵官商勾結,台灣更是國際政治的孤兒,沒市場可以撒野,只能靠超時工作與爆肝,在夾縫中走到今天。

談到台灣實施過的產業獎勵政策,早年有投資抵減及租稅減免等,但這些都不稀奇,大家都會做,如果真要說有什麼「不當補貼」的話,員工分紅入股或許算是較具爭議的一個。但是,這個制度也早在2008年就取消,十幾年來台灣企業獲得的補貼比起鄰國對手少了許多,但不少企業還能立足全球市場,確實很不容易。

員工分紅 台灣在強敵環伺中冒出頭的關鍵

只是,就算曾被資本市場嚴厲批判的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如今也有重新評價的空間。當年企業發給員工的配股,以帳面10元計算成本,沒有計算實際費用,員工獲得的獎勵基本上來自企業獲利及股東權益的犧牲,這是當時大家批判的焦點。

但如今回頭來看,若台灣科技業沒有使用這項工具,以當時台灣薄弱的條件與基礎,如何在強敵環伺中冒出頭?台灣藉著員工分紅擠身國際競賽,這其實可以視為台灣一項成功的創新。

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政策補助一段時間後,台灣又勇於放棄這項武器,遵守國際法規並擁抱開放競爭原則,讓企業及人才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與世界各國競爭,對比現在各國還在大力使用各種補貼工具,台灣如今活得好好的,應該可以給其他國家一些啟發吧!

補貼是任何後進國發展產業無法迴避的作法,但補貼若無窮無盡,對長期發展絕對不是好事。就像父母養育小孩,孩子未成年前可以扶他一把,但長大後還不斷餵養奶水,只會讓孩子更依賴更不長進,最後變成沒出息的媽寶。高舉補貼政策的國家不能不謹慎因應。

再回到殘酷的現實面。中、美兩大國的產業政策與支持手法,都是台灣無法想像也學不來的,但台灣塑造出自由的競爭環境,努力成為世界公民的作法,反而讓人覺得心安理得。

我寧可生活在台灣,也不想待在那種扭曲人性,以不當手法支持補貼本應被淘汰的企業或個人的環境中。台灣也應該回過頭來給自己一些掌聲,也給那些扎扎實實努力打造競爭力的企業,一個更合理公允的評價。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