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騙人了!台灣根本不可能養出獨角獸」 生技業面臨3大難題 卻被政府已讀不回

文章目錄

「別騙人了!台灣根本不可能養出獨角獸」 生技業面臨3大難題 卻被政府已讀不回

昨(9/29)天晚上參加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的會員大會,也聽了經濟部長王美花的演講,以及理事長李鍾熙與多位產業界代表如張鴻仁、涂醒哲、留忠正、曾惠瑾及李宜真等人的「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策略」論壇,談到生技產業發展的各種挑戰,從資金、課稅、法規、主管機關心態到資本市場等,都有深入嚴肅的面對與探討。

國內生技產業發展30餘年,至今產值也突破5600億元,並陸續在新藥、醫材等領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不過,生技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許多挑戰,從產業界發表的心聲中,台灣仍有許多產業政策、課稅制度到資本市場相關的限制,對產業的投資與創新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是愈來愈不友善,我把這些內容歸納出三個難題,藉這個專欄與大家一起探討。

難題一:本土產品再好,制度上不會採用

首先,今年9月初召開的年度BTC(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在各方專家提出21項結論中,今年的結論報告人張鴻仁只把重點放在一個最重要的議題,那就是過去台灣的醫院不敢用本土開發的醫材或藥品,尤其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證明這件事很重要。當全世界都被封鎖及斷鏈,台灣難以取得國際醫療物資時,若連自己開發的東西都不用,如何能協助產業發展?

與會人士認為,要讓台灣優先採用本土產品,前提是產品必須功能效果一樣好或更好,國光生技總經理留忠正也認為,台灣對稀缺的戰略物資如疫苗也應該要有新的態度。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即使本土產品更好,制度上也不會採用,因為醫藥產品更重視長期信賴,對新產品接受度很低。因此,企業只好都以外銷為優先,或先在國際市場取證,從海外紅回台灣,這對產業界來說相當無奈,對國內醫藥產業與市場發展都很不利。

▲談到台灣生技產業,與會專家的共識是目前仍存在許多挑戰和限制。照片提供: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

BTC或政府推動的其他各種產業諮詢會議,過去一向是產官學的年度大拜拜,大家行禮如儀提出各種論點,但結果是每年講的問題都一樣。張鴻仁認為,對官員建言,絕對不能一次講太多件,不然就什麼都不會做,只能一次講一件,給大家明確的目標方向,或許還有聚焦解決的機會。

難題二:未上市股票轉讓要課稅 將打擊「創新創業」

其次,財政部目前正草擬未上市股票轉讓要課稅的條例,針對個人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恢復課徵最低稅負,稅率20%,最快明年初就開始實施。

財政部的理由是,因為4年多前推動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後,造成未上市櫃股票交易變成有心人士租稅規劃的漏洞,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家族企業大股東的不當股權移轉,或是有些實際上是炒作土地、卻以股權交易形態避稅,因此財政部長蘇建榮決定出手修法「補破網」。

不過,由於生技業目前有相當多未上市公司,針對這個未上市課稅,資誠榮譽副所長曾惠瑾代表會員表達,在未上市股交易時就要課稅,會造成許多創業團隊的困擾,例如公司併購時消滅公司換成存續公司股票,或是像公司架構要重新轉換,例如從台灣變成境外公司等,這些轉讓很可能沒有實際的賣股收益,但就要被課稅,這對創業團隊來說影響很大,對併購也是一種扼殺。

財政部過去推過許多政策,這次再拿未上市股票交易所得課稅,再次證明,為了防範壞人的課稅政策,永遠會讓好人跟著遭殃,對創新創業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李鍾熙認為,過去台灣半導體產業很成功,投資抵減與創投優惠的政策幫助很大,但如今這些條例不僅都取消,還換來更多的課稅新政策,再度證明,台灣創新創業的環境只會愈逼愈緊。

王美花在演講時也提到,經濟部很努力推動台灣結合生醫、醫療服務及資通訊產業,也引多家國際大廠投資台灣逾67億元,包括繪圖晶片大廠輝達都和廣達合作,表達最想在台灣投資生醫領域。不過,在推動許多興利政策時,她最希望其他部會也能跟著配合,其中當然包括衛服部讓本土業者的產品能夠被市場接受,當然也有財政部在稅賦政策上的配合。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推動許多興利政策時,她最希望其他部會能跟著配合。照片提供: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

最後,台灣資本市場的特性到底適不適合生技業或其他創新產業,也是一個引發最多討論的議題。

難題三:籌資障礙多 求人不如求己

事實上,過去台灣資本市場的制度,完全是根據舊經濟形態所設計,公司要賺錢才能掛牌,不賺錢的企業就不歡迎,不然就是即使讓你掛牌,還是不斷用各種手段逼你趕快賺錢,並且祭出各種限制條款,例如大股東股票就一直集保不准賣。

但是,許多新經濟產業特性很不同,例如生技業研發時間就是特別長,難度也很高,用舊思惟來看新產業,絕對培養不出獨角獸。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生技業,其他許多網路等新創產業也有不易獲利的現象,例如亞馬遜、特斯拉這種公司即使掛牌上市後,都還有很長的時間不賺錢,如果資本市場不跟著與時俱進,根本不可能培育出這些獨角獸大企業。

如今,美國資本市場容納了許多新經濟產業中的龍頭公司,至於全世界把那斯達克抄得最像的,就是香港股市及上海科創板,不管是同股不同權的引入,或是不必獲利、符合市值門檻及監管條件的企業得以掛牌,已成為許多新創產業籌資擴大版圖的重要基礎,台灣資本市場已經到了必須嚴肅思考調整的地步。

台灣資本市場的緊箍咒,對企業掛牌上市的規範相當僵化,例如新股上市一定是原股本增資一定比例,對很多公司來說,變成只是在賣股票,但是,上市真正目的是為了籌資,是為了企業進一步發展取得資金,因此歐美資本市場是鼓勵你有本事募多少資金,就放手去募,而非斤斤計較怕你賣股票賺太多錢。

張鴻仁說,他參與創投15年,以前還會每天想著如何振興投資,不斷跟官員提建議與想法,希望壽險基金、四大基金或創投基金來投資生技。但這幾年他已經看破了、死心了,「再怎麼講,聽不懂的就是聽不懂。」

他深深覺得台灣資本市場的各種限制根本不可能打破,也不要騙自己台灣要養出獨角獸,如今他已經打消念頭。「不斷求別人來投資生技,他們就覺得你很爛,所以就不去求了,大家自立自強,求人不如求己,等到公司賺很多錢,再讓他們後悔。」

張鴻仁也提到,之前有外國友人來訪,提到台灣生技業缺資金,環境也不好,如何能夠創造出現在的局面?張鴻仁回答說,「就像台灣的人行道高低不平,所以我們就被訓練地很會走路,企業也是如此,環境不好,企業競爭力反而變得更強。」張鴻仁這個對台灣資本市場的評論,大概也是目前許多業者的心聲吧!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