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G、半導體到品牌 ,台灣如何看待華為新霸權的崛起?

文章目錄

近來,華為公司成為美中貿易戰的新聞焦點,從財務長孟晚舟的引渡到各國政府的抵制,華為已衍然是美中高科技戰的中方代表。從5G、半導體再到品牌,華為引領中國高科技行業,並在全世界建立新霸權的角色地位已經不用懷疑。重點是,台灣如何看待及因應這個新變局?

華為在5G的地位,似乎不用再贅述。先看幾個關鍵數字。儘管美國帶頭抵制,但華為的5G設備至今已獲30多張企業合約,並已交付了2.5萬多個基地台,在5G智慧手機的推出速度上也居領先地位。在剛落幕的西班牙2019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中,華為更預估,2019年全球超過50個國家發放頻譜,華為目標是今年在全球取得超過60張商用網路部署,以及40多款5G智慧手機上市。

在5G專利數量上,華為領先全球

至今年2月初,華在5G專利擁有1529項,居世界之冠。根據數據分析公司IPlytics表示,在5G標準制定上,華為扮演最活躍角色,已交出11423份5G標準的提案,是所有公司中佔比最高者,更是高通的兩倍多。

此外,IPlytics的資料也顯示,華為加上中興通訊、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廣東OPPO移動通信公司的專利,中國相關企業擁有全部5G標準基本專利的36%,是4G專利的兩倍多。而對照目前美國企業僅有14%的關鍵5G專利,顯示以華為為首的中國5G實力,早已超越美國甚多。

不過,華為不只在5G電信基礎設備強壓歐美舊霸權,另一個觀察全球科技實力的指標,則是2018年全球企業半導體採購金額的消長,華為也展現了驚人的成長力道。

根據 Gartner 發布的資料顯示,2018 年華為半導體採購支出超過 210 億美元,僅次於三星的434億美元及蘋果的418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晶片買家。而且,華為採購支出增幅達45.2%,也遠超過其他公司,在前十強中僅次於小米的62.8%,不過小米採購量只有71億美元,與華為還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華為採購晶片量大增,主因當然是華為手機去年快速成長導致晶片用量大增。不過,千萬別忽略了華為因手機銷量成為全球第二,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聲譽,如今更快速進軍平板、筆電等3C產品後所增加的半導體採購力道。

華為龐大的採購力,將左右半導體行業長期發展的方向,因為採購關係最容易培養忠誠的供應商,並且與中國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政策密切相關。

未來,華為向哪些公司採購下單,對產業發展具有引導作用,全球半導體版圖也會逐漸位移,值得繼續觀察。

半導體採購力當然是一個重點,但半導體自主研發實力,更是華為競爭力的核心。以近兩年華為自家手機採用晶片的變化,最能看出華為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

兩、三年前,華為手機採用的高、中、低晶片供應商,仍是以華為海思、高通及聯發科的分布為主,但如今華為海思的晶片已從高階全面滲透至中階,高通幾乎已被逐出採購名單以外,形成高、中階都用華為自己的晶片,只有低階產品才向聯發科採購的局面。

華為與大部分中國企業思考邏輯很不一樣

從華為發展半導體的作法,也可以看出華為與大部分中國企業思考邏輯很不一樣。

大部分中國企業都先從簡單的東西入手,之後再想辦法往比較困難的領域發展,不管是早期聯想的「貿、工、技」路線,或小米從低價手機切入都是如此,但是,華為進入半導體領域,卻選擇從最高階晶片開始,再逐步往中低階滲透,這種作法初期要吃很多苦頭,一旦建立後就全面延伸佔領,擴展速度之快可以說已無人能擋。

華為霸權的第三個重點,則是品牌實力的快速擴大,而且這個品牌是有硬實力的技術障礙為支撐。華為長期投入研發並爭取專利,建立了厚實的技術門檻,相較來看,是遠比聯想、小米更具威脅性的中國品牌。

十幾年前,中國領頭的民族品牌可能是楊元慶帶領的聯想,華為因為先從電信設備起家,比較偏向B2B的工業品牌類別,但如今華為智慧手機銷量已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讓華為成功打下B2C品牌的灘頭堡,加上又有痛擊歐美帝國主義的光環,已毫無疑問成為中國民族品牌的新勢力,未來品牌價值的擴大將難以估算。

因此,從5G、半導體再到品牌,華為這股勢力,已確定在全球高科技行業掀起新風暴。如果要找一下華為還有什麼弱點,軟體實力可能是其中之一,這可能也是華為未來十年要努力追趕的重點。

軟體一直和硬體有一個主要差異點,就是更屬於「贏者通吃」的行業,一旦市場被占據,花十倍力氣都不見得能追趕。以Android這種軟體平台為例,過去三星也曾砸錢投資手機軟體平台,但成效很有限。

當然,三星做不好的事,華為未必就無法做,只要看看中國政府管制網路行業所產生的結果就能理解。過去中國將臉書、Google、亞馬遜等排除在中國市場以外,並培養自己的騰訊、百度、阿里及京東等公司,如今中國網路產業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國家力量遠超過日、韓等強國,日、韓做不到的事,中國企業不見得做不到。

當然,手機軟體平台的競爭,我相信已經告一段落,華為若想在此市場大舉投資並領先超前,機會不大且意義似乎也很有限。我認為,未來軟體平台的戰爭,肯定會在5G帶動的各種AIoT(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垂直應用領域,從自駕車、製造到醫療保健等,這些都將是未來十年高科技競爭的主力板塊,我相信華為具備5G科技基礎,將是中國產業發展的領頭羊,不論是自己做,或聯手中國企業攜手合作,都會繼續扮演迎頭痛擊歐美勢力的先鋒。

面對新霸權,台灣還陷在一陣慌亂與意見兩極之中

面對華為這個新霸權的崛起,接下來對台灣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該如何面對與因應了。我覺得,華為新霸權已不用再討論,重點是台灣該如何再定位自己,也就是說,到底台灣因應之道(Taiwan Way)是什麼?

我覺得,華為與歐美大廠一樣都是霸權,但這個霸主和我們長得很像,很勤勞、願意吃苦,不僅緊緊抓著歐美日等主流市場,連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也不放鬆,讓原本已很難在美、中兩大國競爭、必需往第三世界發展的台灣業者,生存空間更加受限。對台灣來說,中國及華為的崛起,我們早已沒有伸手就可以採到的水果了。

但問題在於,面對Wintel、蘋果或Google的崛起,台灣都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也很快找到供應鏈的角色地位,但對另一個來自中國的新霸權華為,台灣到現在還陷在一陣慌亂與意見兩極之中。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台灣最成功的代表性企業,應該是台積電、大立光及鴻海,分別是市值最大、獲利能力最強及營收最大的公司,他們共同點都是全球供應鏈中的成員,但做到無人可以取代的頂尖位置。

很多人講到供應鏈,就覺得是代工、沒有創意或價值很低,但其實這些台灣之光的成功模式,都是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到可以共創價值並一起分享成果的夥伴。

當然,台灣這個成功之道,必需找到願意建立夥伴關係的朋友,例如蘋果就是如此。台灣與蘋果的合作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老大哥蘋果願意建立彼此互惠共榮的生態圈,如今,新來的大哥華為能否做到像蘋果這樣,相信許多人會心存疑慮。華為到底想成為下一個蘋果,還是另一個三星,目前還不清楚,這一點有賴華為自己出來說清楚講明白,讓想要合作但還在觀望的小老弟放心。

我相信,如何與華為這個新霸主相處及合作,將是未來十年會一直延續的課題,台灣產業界也要嚴肅面對這份考卷,對內要建立共識,對外也要逼華為出來溝通面對,千萬不要只留給政客去思考。台灣若能妥善應對這個考題,才有修成正果的一天。(本文原刊登於數位時代專欄)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