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3.0及產學共創,將是台灣產業升級的關鍵法寶!施振榮與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共推新方向

文章目錄

關於台灣科技與生技產業如何提升競爭力,產業界如何與學術界進行更直接有效的共創合作機制,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今(8)日受邀演講,並與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等第一屆交大學長進行線上座談,也提供了台灣在產學合作的許多新觀點,很值得在這個專欄與大家分享。

陽明交大於今年2月正式合校,合校第一年,陽明及交大分別舉行校慶日,其中交大日是4月8日,陽明日是5月15日。交大校慶日是4月8日的由来,是在民國21年(在大陸時期),當時隸屬於交通部的三所學院統稱為國立交通大學,由於交通最重要的就是「四通八達」,因此當時交通部長就決定把交大校慶定在四通八達之日(4月8日)。

在陽明交大合校後的第一個校慶交大日中,畢業逾半世紀的第一屆大學部校友施振榮,特別舉辦一個空中慶祝活動,並邀請林奇宏分享陽明交大未來的發展藍圖,許多居住海外的校友,還有高齡90歲的昔日任教物理課授課恩師馮士煜博士也一起視訊話當年。

在陽明交大合校後的第一個校慶交大日中,施振榮邀請林奇宏校長分享陽明交大未來的發展藍圖。

在林奇宏的簡報中,提出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藉由合校後兩股力量匯流,將陽明交大打造淬礪成為一所「偉大大學」。其中有三個重點,包括陽明及交大的雙主校區、教學醫院體系以及產學共創園區。

其中,林奇宏以T型人才到π型人才的演變,來強調陽明交大培育人才的目標。所謂的π型人才,指的是不只具備單一專業技術,而是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又懂得領導、管理知並融匯貫通的高級複合型人才。(見圖一)

例如,陽明交大如今首創國內的「工程師醫師」學程,讓醫學系學生先到新竹校區修兩年工程師課程,之後再回醫學院上課,去年就有十位陽明醫學系學生開始選擇這個課程。

另外,林奇宏也表示,陽明交大將以兩個雙語學程接軌國際,並且培育相關領域的人才,分別是原本交大推動多年的國際半導體學程,再加上陽明最知名的國際衛生學程。

半導體是交大在台復校時最初鎖定的發展方向,如今對台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揚名國際貢獻最大;至於陽明醫學院早期聚焦發展公共衛生學程,第一屆校友郭旭崧、張鴻仁等都投身公共衛生領域,如今領導台灣對抗新冠疫情的指揮中心組長莊人祥也是陽明校友,這是陽明最具傳承特色的學程。

施振榮也進一步分析,從台灣產業園區的演進歷史,就可以看出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早年從高雄起家的加工出口區,逐步進化到新竹的科學園區,主管機關也從經濟部到國科會,這是園區1.0到2.0的演進,讓台灣產業界得以在國際市場中與各國競爭。

此外,產學共創的概念與精神,與過去大家熟悉的產學合作也有很大不同。過去的產學合作,通常是產業界提供資金給學界,再靠學界推動研發創造合作成果,但是產學共創的概念,是要讓業界與學界一起投入到產學創新學院中,並且由業界提供資金支持聘任專業師資,至於學界則貢獻研發資源並提供專業學位,靠著學界的推力與業界的拉力,讓產學共創的價值可以更彰顯。(見圖二、三、四)

此外,為了協助學校未來的發展,由校方與校友共同發起的「喜馬拉雅計畫」,目前由施振榮與交大前校長張懋中、現任校長林奇宏擔任共同總召集人,前光寶執行長林行憲則擔任執行召集人,將以募資100億元為目標,鎖定在半導體、智慧醫療、AIoT等領域追求世界領先的地位,以實現陽明交大合校後成為偉大大學的願景。

施振榮說,未來產學共創也將建立研究成果專利(IP)授權回饋的機制,將獲利回饋給喜馬拉雅計畫專款專用,讓學校資源可以生生不息。施振榮是交大在台復校後電子系的第一屆學生,基於「飲水思源」的回饋精神,他也與校友們共同發起舉辦「空中博愛漫談未來」活動,未來每個月會舉辦一次,將邀請陽明及交大第一屆的校友分享經驗。施振榮表示,活動之所以命名為「博愛」,是因為當年交大首屆校友上課的地點是在博愛校區,加上陽明校風也有博愛的精神,特別以此命名。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