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芯之痛」為何痛? 中興通訊斷訊後,中國最關鍵的下一步

文章目錄

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禁止該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任何敏感技術,而且時間長達七年之久。這項有如宣判中興死刑的禁令,已讓這家全球第四大通訊設備廠、全球第十大手機廠幾乎停止營運,而後續將引爆更激烈的高科技戰火,恐怕也會讓美中貿易磨擦更加紛擾不斷。

中興通訊之所以「斷訊」,有許多原因,已見諸各種報導,我不贅述。本文想要討論的是中興通訊事件後,大陸輿論最關心的議題:為何中國高科技業發展了二十多年,卻仍無法掌握核心關鍵的軟、硬體技術? 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為何仍深受「無芯之痛」?許多愛國人士倡議「反美霸權」之餘,都力陳應以「建立中國芯片自主」為第一要務。

為何大陸半導體產業仍無法掌握半導體核心技術?

大陸無法建立自主的半導體產業,原因當然有很多,但主要可歸納兩大原因。

1.政府長期出資且介入太深

企業在接受政府扶持一段時間後,無法順利步入專業經營的階段,也因為經營無法民營化,長期接受政府補助,研發經費無法有效運用甚至被中飽私囊,或是團隊任命摻入太多政治與派系考量,當然很難讓企業步入經營合理化的階段,當然更難走向與國際一流企業共同競爭的道路。

以2000年成立的中芯國際為例,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類似的問題不斷發生。由於各地政府都有資金,也都想發展半導體,但因缺乏經營人才,因此都先投資晶圓廠後再邀請中芯去管理,中芯很快就從上海擴張至北京、天津、成都、武漢、深圳等地,但是,這種遍地開花式的投資,讓中芯人才分身乏術,難以發揮群聚效應。

此外,中芯常要面對的情況是,股東太複雜、意見太多,專業團隊的決策判斷常會失真。加碼投資於上海,北京的領導就不高興,很難滿足所有人,從台灣帶百人團隊到中芯的執行長張汝京,要花很多精神與各地政府協調溝通,不容易以專業經營的原則做決定。這種情況不只是中芯一家的現象,更普遍存在於半導體業,據產業界估算,大陸半導體公司有半數以上具有國營色彩,而且這種現象在其他產業也是隨處可見。

對比中芯,台灣過去也是由政府出資支持半導體,台積電、聯電初期都有政府投資,但也幸好政府沒有一直「大有為」,知道適時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當企業能直接面對市場與國際的競爭,優秀的團隊就能發揮實力,在全球舞台上揚眉吐氣。

對照大陸另一家展現民間專業經營與執行力的華為海思,可以說是中芯的最佳對照組。華為旗下的海思,政府的手沒有伸進去,經營團隊不必聽命許多公婆的意見,全力聚焦發展、重用海外與本土人才,一心一意追求卓越與成功,也讓海思在高階技術超前,甚至比聯發科還要強。

2.大陸一流人才沒有以進入半導體公司為第一選擇

在大陸,網路或金融業賺錢的速度更快,沒有人想加入曠日費時的IC產業,一顆IC從設計、量產到出貨至少一年半,不像網路投資計畫兩、三個月就見真章,時間就是金錢,有那些市值不斷創新高的騰訊、阿里等新經濟的誘惑,也難怪優秀的年輕人趨之若騖,寧可不捧半導體這個飯碗。

世界是公平的,每個國家都有一定比例的優秀人才,一流人才投入那個行業,對比其他國家是二流人才投入,贏面當然就大很多。以上駟對中駟,或以中駟對下駟,就會產生比較優勢,這是過去台灣半導體業崛起的原因,現在這個道理,也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大陸的「無芯之痛」。

相較於大陸,台灣一流人才歷來都以電機、醫學做為第一志願,如今電子、生醫也是撐起台灣經濟的兩大支柱。企業經營需要優秀的CEO,更需要一群撐起大局的中高階經理,台積電的成功,是許多台灣優秀人才貢獻的結果,像張忠謀這樣的CEO本來就少之又少,如果有幸找到這種世界級的CEO,再加上一群頂尖人才願意與他一起並肩作戰,這種企業不能成功,那誰能成功?

中國也曾積極發展自主軟體平台,為何沒有成效?

除了半導體關鍵技術之外,軟體也是一個重要議題。此次美方禁售中興通訊的關鍵技術中,也包括谷哥提供的手機Android軟體。過去中國也曾抵制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也積極發展過中國自主的軟體平台,但為何沒有成效?

我覺得問題癥結點與半導體有些類似,但也不完全一樣。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軟體行業獨特的商業模式。

以Android平台為例,谷哥當然投入許多人力、財力進行研發,但重點是開發成功後,產品授權給手機廠是免費的,谷哥則在其他地方收錢,因為這個作業系統連結了應用平台Google Play,且平台可以連結許多創新的App,讓手機可以輕易連結全世界的各種應用。

換句話說,Android的免費策略,讓手機業者根本無力拒絕,更不可能自己去開發軟體,因為即使耗盡力氣寫出自己的版本,也缺乏平台群聚的力量,只能吸引到有限的App,這種投資代價太高,手機霸主三星也曾經嚐試過,但效果很有限。

比起硬體產業仍有高、中、低階市場,可以提供一、二名甚至第三名存在的空間,但軟體行業則是「贏者全拿、絕對壟斷」,連第二名都沒機會。

台灣繼續靠民間自力救濟比較實在

只是,此刻看待大陸的「無芯之痛」,心中絕無一點倖災樂禍的心情。因為,反思台灣的產業現況,根本也讓人高興不起來。就算我們有世界級的台積電、聯發科,但這些公司都早在十幾年前就冒出頭。

十多年來,台灣幾乎沒有產生新的獨角獸,更糟的是,許多二線廠禁不起時代的沖刷,陸續退至三、四線,成為無足輕重、沒有前景的雞肋。

行業變化如此之快,不進則退,台灣此刻面臨紅色供應鏈衝擊,感受應該最深刻。

在中興通訊事件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發表了談話,他說,「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他也強調,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加速推動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習主席講這些話,可以說都抓到重點,也表示他與身旁的幕僚們,都很清楚理解問題的核心與解決之道。若一國領導人都有此深刻體認,表示這個國家仍然值得期待,中國的「無芯之痛」,也可望有扭轉的一天。只是,習主席的宣誓談話,若未來依然循著政府要掌控一切的方向走,那麼會出差錯的地方,恐怕還是會再來一遍。


倒是,對照習主席的侃侃而談,我們台灣領導人好像很久沒有這樣的演出了,現在政府每天忙著救火,忙都忙不完,連電力不足這種問題都還很頭痛,當然也沒空理會什麼產業困境。

我覺得,台灣經濟一直不是靠「大有為」的政府,未來應該也不會是,這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台灣還是繼續靠民間力量自力救濟比較實在吧!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