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與半導體是台灣經濟命脈 段行建:四大慘業的說法對台灣產業很傷

文章目錄

台灣面板業競爭力強,許多外國朋友都很驚訝,台灣這麼小小的島上,竟然能擁有三十餘座的面板廠,不過,近來面板雙虎通通跌破股價淨直比 0.5,也讓群創董事長段行建要發出不平之鳴。

口述 / 段行建  整理 / 林宏文

近來面板股股價直直落,群創、友達都已跌至股價淨值比 0.5,逼近 2012 年的低點,到底面板業出了什麼問題?大陸積極擴廠未來的影響為何?本刊特別邀請群創董事長段行建,請他談談台灣面板業的未來,以下是段行建的口述內容整理。

最近電子股跌成這樣,我也非常驚訝,群創的每股淨值在 23 元以上,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是 1.41 元,投資人把股票賣成這樣,的確是反應過頭了。

至於下半年景氣,目前看起來是比較差,受到全球總體經濟不佳影響,原本第三季是傳統旺季,但現在旺季有點遞延,預估第三季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可能有約 5% 左右的下滑,ASP(平均售價)可望持平;小尺寸面板出貨量估計可以持平,ASP 亦預估持平。

就產品別來看,群創的電視(TV)面板還是相對比較強勁,有些尺寸產品對客戶還是供不應求,至於資訊(IT)看來需求疲弱一點,由於 IT 需求較弱,公司考慮將部分產能轉到電視。至於筆電(NB)及手機部分,NB 能否因 Win 10 上市帶動拉貨,目前還看不清楚,平板電腦則衰退比較嚴重;手機因中國市場衰退較快,原本預估今年智慧型手機有 20% 成長,現在看來可能降到個位數成長。

台灣面板業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人才、技術與製造上,都累積了很多經驗與優勢,絕對可以與日、韓等國家競爭,我接待過許多來群創參觀的國外朋友,曾有印度科技副部長來,他們都對台灣這麼小小的島上,竟然能擁有三十餘座的面板廠,這個十二億人口的國家,都對台灣的科技實力感到驚訝與羡慕。

面板與半導體都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行業,是台灣電子業的命脈,其中,面板業在全世界有近 27% 的市佔率,僅次於韓國,而且,面板比半導體更重要的是,面板業把所有供應鏈都拉到台灣來,例如面板用的玻璃、機器設備及化學材料,都是在台灣生產的。

從數字上也可以看出台灣面板產業的重要性,去年面板產值為新台幣 1 兆 91 億元,名目生產毛額占全年整體 GDP 比例約 6.27%,面板廠總就業人口 7.7 萬餘人,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 0.69%,至於面板上下游關聯產業總就業人口也超過 40 萬人以上。因此把面板業做好,是大確幸,不是小確幸。

 現在大家在談紅色供應鏈,其實大陸面板業目前與台灣還有很大的差距,雖然大陸目前積極投資蓋廠,但台灣靠著技術提升及差異化管理,例如領先推出 4K2K 的技術,或是讓舊世代面板廠效益極大化,都產生很好的效益。

有一個數學等式,1X20=10X2=100X0.2,答案都等於 20,但是台灣的公司比較像是 100X0.2,要一百件事情都做好,每一件只能得 0.2 分,但累積起來也是 20 分,國外的公司比較像前面的 1×20 或 10X2,打出一支全壘打,一次得 20 分,或是做對 10 件事,一件得 2 分,得到的也是 20 分。

台灣的企業,都比較像是靠著 100 件事情累積起來,點點滴滴地匯聚競爭力,這樣的競爭力是環環相扣的,別人若要 copy,只 copy 一個不夠,這也是目前大陸要追上台灣,還是需要一點時間的原因。

我常在想,中國大陸近幾年在各方面的進展,十件有九件是在人類歷史中找不到的,記得也才三、四年前,到大陸深圳等幾個地方,往來還要坐幾個小時的車,但現在高鐵全蓋好了,不到一小時就到了,所有的事情都壓縮在近三十年內完成,的確令人驚訝。

兩岸目前的關係,在人類歷史中也是找不到前例的,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同文同種又實力接近,而且還做同樣的事情,但一個地方快速成長,把人才、資金都吸進去,另一個地方發展慢了,資源被吸走是必然的。這種情況對台灣是很不利的,年輕人若沒有覺醒,沒把自己的競技場放大,未來一定很辛苦。

此外,過去媒體用「四大慘業」的說法,來形容 LED、DRAM、面板及太陽能產業,對台灣產業其實造成很大傷害,這種影響不只是股價而已,對產業的發展也造成很大障礙,連大學光電所教授都如此教學生,讓學生根本不敢來上班,現在對岸又在積極招手,人才跑到對岸去工作,這對台灣的發展只有更不利。

 有一件事是我們該質疑自己的,就是在工業 4.0 的大趨勢下,歐美、日本很多公司都把製造業搬回母國,但是台灣為何沒有發生?台灣只要把製造業搬一點回來,就會有很大的幫助,政府在這方面發言太少、政策太少,這是很可惜的事。

 過去台灣面板產業將所有模組廠都設在大陸,如今遇到大陸土地及工資成本上升,該如何進行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是台灣再工業化的挑戰之一。群創目前已率先將一部分面板模組生產線搬回台灣,建立面板業一條龍的生產型態,同時積極進行自動化以降低成本並減少人力,這樣的嚐試,兩,三年內就可看到成果。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