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董的進擊 看台灣如何突圍

文章目錄

2015-08-05 01:26: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日本 NHK 拍的紀錄片「郭董的進擊」在台播映,內容談到鴻海力求突破代工瓶頸,加強投資新一代有機顯示面板技術,並延攬日本許多優秀退役人員為鴻海效力。這部紀錄片原名「亞洲黑衣人行動了」,「黑衣人」形容鴻海的代工模式,有如歌舞伎表演中穿著黑衣的幕後工作人員,如今鴻海董座郭台銘不再甘心於隱身幕後,將開始走向台前大力出擊。

NHK 會拍這部紀錄片,與近幾年鴻海屢屢在日本掀起許多新聞話題有關。從三年前夏普巨虧,郭台銘以大筆資金挹注夏普堺工廠,後來又有鴻夏戀引出許多風雨,此外,鴻海代工的蘋果手機、軟銀 Pepper 機器人席捲日本,都讓日本人對鴻海集團及郭台銘個人充滿興趣與問號。

從日本人如何看鴻海,以及在產業興衰過程中抱持的觀點,可以給大家帶來幾個層面的省思,當然也可做為台灣思考未來產業發展的參考。

首先,鴻海能夠延攬日方技術人才進行最先進面板技術的開發,是因為日本面板廠多已無力投資,大量優秀人才失去工作,如今鴻海願意砸錢投資,讓這些畢生投入研發的人才夢想得以延續,技術能夠在台灣企業中復活,這也是此紀錄片中傳達出來對日本衰敗的反省、無奈,以及對鴻海從懷疑到感謝的思辯過程。

早在 80 年代,日本引領亞洲高科技產業達到顛峰,但其後南韓、台灣快速追趕,日本在半導體、面板及 3C 電子產業逐步撤退,究其原因,在於日本雖掌握高階技術與製造,但能夠國際化的企業並不多,而且在商業模式與產業創新都少有突破,此外也受限於企業決策速度慢,無法及時因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日本走過的這些軌跡,同樣可做為台灣產業發展的殷鑑。

此外,日本被台灣與韓國追趕並超越的過程,對照現今大陸企業崛起對台、韓帶來的衝擊,角色互換的情況相當類似,可以發現歷史似乎總循著一定的路徑,相似的教訓一再上演。

「汰弱留強、不進則退」一直是高科技業的競爭鐵律,曾經風光一時的台灣廠商,不可能期待競爭者只會原地踏步,因此,就像日本面板業的研發人員要來鴻海找工作一樣,未來台灣沒有競爭力的產業,或是無法持續投資精進的行業,恐怕很多員工也只能放棄台灣工作,到對岸去圓夢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鴻海想投資夏普時,日本曾有輿論指出,郭台銘打著「聯日抗韓」的大旗,名為投資入股,骨子裡其實是想併吞夏普,不過如今三年過去了,夏普的衰敗沒有改善,與韓商的差距也沒有縮小,日本對此已有一些反省檢討,對照當下大陸對台灣的進逼,許多人無法正視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甚至流於情緒性的批判,似乎也有諸多值得台灣參考之處。

紀錄片帶來的另一個省思是,鴻海近年來不斷擴展國際版圖,努力要從「製造的鴻海」變成「科技的鴻海」,展現企業追求卓越的精神,但鴻海的銳意圖強,卻似乎只是台灣產業中的一個特例,對照當下很多企業還在努力奮鬥、想辦法存活下來的現況,郭台銘積極突破現狀向上提升,確實值得珍惜與喝采。產業要生生不息,一定要不斷有新投資,台灣有不少與郭台銘一起竄出來的企業家,很多賺到大錢後選擇退休,不再過問世事,龐大的資產也沒有協助投入新創事業,與矽谷很多創業家持續扮演推動創新及挹注新創事業資金的天使投資人,情況非常不同,台灣很多舊錢(old money)無法挹注到新事業,可能也是科技業無法像矽谷持續創新進步的原因之一。

台灣當然還有不少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但能夠像郭董如此積極,展現超強意志力與企圖心的企業家並不多,台灣產業要突圍,需要更多像郭台銘的企業家挺身而出,才有機會扭轉目前的困境。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