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稅與 F 股 如何面對未上市兩大投資風險?

文章目錄

對於未上市股投資人來說,課稅已成去年起最重要的投資「風險」與技巧之一,另外,在F股陸續出現狀況下,如何選擇判斷好的F股公司,也成為未上市股投資最重要的課題,要如何面對及因應兩大風險,值得未上市股投資人關注。

撰文:林宏文

對於未上市股的投資人來說,目前最煩惱的就是課稅問題。根據去年開始實施的核實課稅制,包括未上市股票、首次上市櫃(IPO)股票十張以上、興櫃股票一百張以上,都要以稅率百分之十五課稅。

不少投資人認為,由於未上市股票、興櫃股票到上市櫃後,課稅方式完全不同,已形成未上市投資人不少困擾,加上未上市股票成本計算複雜,讓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事實上,用張數來做為課稅標準,原本就很不合理,因為股價高低有別,高價股如寶齡富錦目前股價近四百元,低價股如啟耀一股二元不到,賣一百張啟耀的總金額還不到賣一張寶齡富錦的一半,用張數做為計價單位,完全不符合課稅的基本精神。

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就認為,不只以張數課稅不合理,未上市股在計算成本與獲利上也很複雜,容易引起爭議,因此,與其用一百張做課稅基準,不如把未上市股的證交稅提高,成交就課稅,從原本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四.五,如此最簡單易懂,政府也最容易課到稅。

不過,就算是財政部訂定核實課稅制的規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上市股投資人就相對應產生不少避稅方法,而且完全合法,絕對讓政府課不到稅。

例如,有投資人為了避稅,不僅用夫妻兩人的戶頭,未成年子女的戶頭也可以使用,只要注意每年贈予免稅額二二O萬元即可,如此,一家四口就有四百張的額度可以使用,大大減少被課稅的機會。

此外,有投資人也說,要善於利用每年一百張的額度,因此,只要預估股價還有上漲空間,隔年有可能被課稅,今年就先賣一趟再買回來,把成本奠高,隔年被課稅的機會也因此降低。

也有投資人表示,如果真的成交張數超過百張,而且確定是獲利會被課稅的話,那就想辦法把一些已經確定虧損的壓箱未上市陳年股票拿出來處分一下,藉著這些損失,把前項交易的獲利平衡下來,如此也不會被課到太多的稅。

一位資深未上市股投資人笑說,現在投資未上市股的人,除了研究公司基本面外,還要花很多精神在加減乘除的數學計算,才能與財政部鬥法鬥智。

總而言之,政府規定了不甚合理又窒礙難行的未上市股課稅規定,投資人相對也會祭出各種反制措施,結果很可能是政府課不到稅,投資人徒增煩惱,但最嚴重的負作用卻是,未上市股交易冷清,對想要創新創業的人又形成一道門檻,是徹底三輸的局面。

其實,若觀察近幾年未上市一百強的名單,就可以發現,未上市公司的數量及品質確實愈來愈差,尤其是電子產業已經不容易找到具份量的企業,反倒是在生活、文創及生技產業中,還會出現一些不錯的公司,這也與近年來電子業創新創業的動能不再,在好公司陸續上市櫃後,後續動能已無以為繼,難怪未上市的電子股已找不到好公司。

此外,未上市股的投資如今也更為多元化,由於 F 股的開放,如今許多海外公司回台掛牌,但這些公司大部分並未先在台灣公開發行或在興櫃交易,因此投資人不見得有機會參與,只能等到股票上市櫃後才能買到。

不過,也有少部分的 F 股,已先行在興櫃市場交易,有鑑於先前發生的 F-再生事件,投資人對 F 股的投資會更加謹慎,四月間曾坐上興櫃股王、預計六月掛牌的 F-通訊,日前公布第一季季報,由於預先提列所得稅,致使原本第一季的稅前獲利,從三.三七元驟降為O.八元,股價也在短時間內大跌超過兩成。

另外,原本已拿到上櫃核准函、創辦人為中國大陸企業家的F-中晶,日前申請補辦公開發行,也遭證期局停止生效,在承銷業又投下一枚震憾彈,也讓投資人對於F股的投資又更為審慎小心。

因此,F 股的投資,可能要更加注意,公司是否有台灣創辦人的背景,雖然這也並非品質保證,但若有其他相關的台股上市櫃經驗,可能是檢驗經營者誠信較佳的參考。

例如六月中下旬即將掛牌上櫃交易的F-達輝,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三.O七元,F-達輝的大股東是徐鴻鈞及徐鉦鑑兩兄弟,先前該集團主導的兩家公司已經掛牌,分別是在新加坡掛牌的奐鑫及在台灣掛牌的祺驊公司,有這些掛牌公司的經驗與資料,對於投資人來說,至少可以做為投資人判斷企業家經營的風格與品德的基礎,這也是未上市股的投資人可以稍加留意之處。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