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 IC 族群大掃描 立錡、致新為投資首選

文章目錄

文 / 林宏文

年初至今,電子股經歷大幅度修正,一般來看修正幅度均在三成至四成之間,但類比 IC 類股卻是股價修正最小的族群,例如立錡只修正一六 %,類比科及致新都在二五 % 及二七 % 之內,也突顯出現階段類比 IC 在投資領域的機會。

國內從第一家成立的沛亨開始,類比 IC 產業發展至今已近二十年,前十年可以說是滲淡經營,後十年才逐漸開花結果,並且在國際市場上逐步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

由於類比 IC 的單價低,通常一顆要價一美元已經算是高價了,許多美國老牌的類比 IC 公司,產品線都有上千項,幾乎沒有單一產品營收貢獻度超過五%,因此當一、兩項產品線被台灣同業取代,這些大廠的感覺也是不痛不癢,加上台灣電子產業具備群聚效應,台灣類比 IC 產業又集合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也是台灣能夠逐步取代這些大廠的原因。

不過,以去年的數字來看,全球類比 IC 市場的產值大約三百億美元,也就是約在新台幣一兆元,但台灣若計算包括晶圓代工廠的台積電、聯電、漢磊、元隆,以及包括 IC 設計業如立錡、致新、通嘉、類比科等公司在類比 IC 的產值,大約在五百至六百億元之間,與全球市場相比,其實只占五 % 到六 %。

台灣半導體業努力那麼多年,為何在類比 IC 市場僅占那麼低的比重?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全球類比 IC 市場的產品分布,在台灣最強的資訊(IT)及消費性市場的應用,只占全球市場的三成,其餘的七成則是工業、軍事、汽車及醫療等應用,但這些應用都非台灣廠商所擅長,而且這些應用都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取得客戶的認同,因此屬於後進廠商的台灣業者,目前都還在努力爭取認證的階段。

此外,在這兩大塊產品領域中,毛利率也有明顯不同。以競爭激烈的資訊及消費性產品為例,目前廠商的毛利率已幾乎都已從四成降到三成,但很多二線廠的毛利率甚至都跌到兩成以下;至於在工業、汽車等領域的產品,毛利率都在六成左右,例如在類比 IC 領域兩大龍頭廠 Linear Tech 與 Maxim,毛利率幾乎一直維持在六成以上,而且若低於這個數字,這些大廠就選擇不接單了。

把焦點拉回台灣,仔細觀察台灣近二十餘家的類比 IC 廠商,經過二十年來的廝殺,也逐漸形成強者恆強的現象。早年由於市場機會多,加上類比 IC 使用的製程技術不高,不像數位 IC 的開發成本那麼高,例如一顆數位 IC 光做光罩就要上千萬元,但類比 IC 一個產品計畫大約只要花一五 O 萬到二 OO 萬元,因此一家小公司可以拿出三千萬元,同時做二 O 個計畫,只要有一個計畫成功了,公司就可以活下來。

因此,早期每家廠商只要抓住一塊商機,大約都能夠活得很好,例如立錡最初取得華碩的主機板訂單,致新取得廣達及緯創的筆電訂單,通嘉取得冠捷的液晶電視及普立爾的數位相機訂單,類比科取得友達的液晶面板訂單,茂達取得繪圖晶片訂單等。

不過,這種各占山頭、井水不犯河水的現象,如今已被打破,由於各家公司都想成長,也開始擴張各項產品線,不免會踩到別人的地盤,因此,未來小公司或許可以存活,但要再成長已不容易;至於一、二線大廠也逐漸遇到成長瓶頸,像立錡已做到年營收九二億元,規模上已算中大型企業,當這些企業要繼續追求成長,勢必會在各項領域短兵相接,未來激烈廝殺的情況已難避免。

若觀察國內類比 IC 產業界的人才,可以發現這個產業中每個創辦人或總經理,幾乎都是名校畢業的博士或碩士,以優勢人才與國外大廠競爭,就有如「以上駟對中駟」,這是台灣類比 IC 產業成功很重要的關鍵。

此外,若從人才的擴散來觀察,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體系。第一大體系是從國內最早期的類比 IC 公司沛亨衍生出來,後來員工分別出來成立了立錡與茂達,之後這兩家公司又分別有員工離職,再分出力智與通嘉,形成兩大分支;至於第二大體系則是以教授創業為主,包括致新及類比科的總經理吳錦川及劉紹宗,分別是交大電子工程系及逢甲大學電子系教授。

成立於一九九二年的沛亨,創辦人兼董事長李明儒於一九八 O 年就已在美國切入類比 IC 的研發,並且在美國的 Linear Tech 工作多年,九 O 年回國後,也曾是偉詮電子創辦人之一,後來創辦國內第一家類比 IC 設計公司沛亨,又因此而培養了國內許多優秀的人才,可以說是類比 IC 產業的始祖。

不過,若要排出國內最好的類比 IC 設計公司,立錡絕對是第一名。目前擔任立錡總經理的謝叔亮,早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後來回台加入沛亨,由於看到類比 IC 的大商機,於是自己也跳出來創業。目前不論是企業競爭力、產品多元化,以及每年的營收與獲利,立錡都是國內類比 IC 的龍頭。

對於自己的創業過程,謝叔亮曾說過一段話,「創業是件聳動而誘人的事,有機會的話,多數人都會想試試。而創業真正的感受,唯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懂。」他並以吃榴槤來比喻,沒吃過的人,儘管可以從書上擁有各種榴槤的知識,「但唯有真正吃過一口的人,才有真正自己的體會!」

若列出目前類比 IC 的七大應用產品,將包括電腦(PC)與筆電、網通、相機、手機、面板、主機板、繪圖卡等,立錡在前五項都能取得前幾名的地位,至於最後兩項則由一家新進業者力智電子拔得頭籌。由於產品線寬廣且扎實,讓立錡的龍頭地位得以屹立不搖。

此外,在搶攻新產品領域,立錡也沒有缺席,例如在最夯的 LED(發光二極體)驅動 IC 產品上,立錡也積極投入,從手機、筆電到電視等全線布局。立錡副總經理暨發言人張國城表示,去年 LED 驅動 IC 占立錡全年營收超過五 %,超過原來預計的三 % 到五 % 的目標,預估今年在 LED TV 的驅動 IC 將是推動成長的主力。

根據台灣工銀證券投顧的預估,立錡今年在韓系客戶、筆電 Vcore 及 LED 驅動 IC 的帶動下,預估營收為 103.17 億元(YoY+28.9%),毛利率 38.53%,稅後淨利 20.29 億元,稅後 EPS 14.25 元。

謝叔亮在一次創業演講中談到,「我們沒有比別人聰明,甚至還比別人笨,但我們在創業五年後,就在市場走出一片天,主因是我們落實每一件事情。」從上市以來,已幾乎連續十年 EPS 都在六元以上的立錡,已經創下國內類比 IC 廠的驚人成就。謝叔亮曾提過,立錡目標是要達到像 Linear Tech 或 Maxim 這樣的企業,如今,這個遠景已逐步在接近之中。

至於競爭力可列在第二位的致新,與立錡的策略大不相同,立錡大部分的產品都自行開發,但致新則是透過併購及結盟等方式擴張勢力範圍,例如二 OO 八年合併圓創,將產品線延伸到數位相機,去年又與友達合資達新微電子,再跨入 LED 驅動 IC 領域。

吳錦川認為,致新能夠成功,要歸功於產業界中的許多貴人,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都是致新的貴人,因為施振榮所帶領的泛宏碁集團,最積極鼓勵採用本地企業零組件,目前緯創還是致新的客戶。至於聯發科早期手機的電源管理晶片,也曾採用致新的產品,雖然後來不再採用,但吳錦川一樣很感激,因為這個產品讓致新有機會切入手機產品領域。

吳錦川早年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修完博士後,便到美國太空總署的 JPL 實驗室工作,後來被交大延攬回台,並以類比 IC 為研究重心,因此在國內培育許多優秀人才,也提供致新研發人才很重要的來源。

致新的主力產品目前在筆電、面板、數位相機及 LED,由於筆電今年全球銷量將達二億台,預料仍是致新的營收主力,至於面板及數位相機的成長動力也很明顯。根據券商的報告,致新 09 年營收 41 億元(YOY+23.3%),稅後盈餘 6.74 億元(YOY+24.4%),EPS7.84 元;預估 10 年營收 50.9 億元(YOY+24.3%),稅後純益 9.16 億元(YOY+35.9%),EPS10.66 元。

根據摩根大通的預估,立錡與致新是台灣類比 IC 的首選,其中立錡重成長,致新重防禦,前者的本益比可達十九倍,後者本益比在十五倍。由於今年第一季電子業景氣熱絡,類比 IC 以筆電及面板等最缺貨,也讓兩家公司的業績看好。

另外,類比科與通嘉的成長性也不錯,台灣工銀證券預估,由於類比科今年提升 NB 及 TV 應用比重,預估今年營收 10 億元,YoY+25%,毛利率 38.4%,稅後淨利 1.56 億元,稅後 EPS 3.92 元。至於通嘉今年營收 13.27 億元,YoY+35.75%,毛利率預估 41.67%,稅後淨利 3.15 億元,稅後 EPS 8.14 元。

不過,由於產業競爭激烈,專利訴訟的情況又逐漸增多,日前立錡科技宣布,在美國控告晶片大廠 AMD(超微)及力晶集團旗下力智電子等多家公司侵權,不僅是國內科技業少見的國際官司訴訟,也讓原本訴訟已不少的類比 IC 產業再添一筆新的爭端。

早年立錡團隊從沛亨離職時,李明儒也曾狀告立錡的員工,如今,這個情況也在立錡出現,也一樣控告團隊大多從立錡出來的力智,另外,茂達對戰廣閎,以及早年還有美商 Power Integrations 控告台灣的崇貿科技,而且最後被判侵權確立,崇貿最後以被快捷半導體購併收場。

官司訴訟在類比 IC 產業如此頻繁,主因是由國際大廠如德儀、Maxim、Linear Tech 等公司擁有深厚的專利基礎,因此廠商必需小心被國際大廠控告,至於國內業者因為也累積十餘年的經驗,所以國內的官司訴訟也愈來愈多,這可能是投資類比 IC 領域時,必需要相當注意的風險。


Box:

專訪力智總經理黃雲朋 :力智並非 me too 的供應商!

針對日前立錡在美國控告力智侵權一案,力智電子總經理黃雲朋接受訪問時表示,力智成立時,確實約有十位創始團隊是從立錡出來,都是研發及行銷人員,在當時是立錡內部很重要的一個團隊,都是非常積極認真的員工,曾為了一個計畫,長達九個月,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才下班,也讓立錡在幾個計畫上迎頭趕上國際大廠 Intersil。

不過,後來因為團隊與立錡創始團隊理念不合,因此就離開創立力智。力智後來又繼續招兵買馬,目前研發團隊平均年資都在七到八年,人數也擴大到一五 O 人左右。

黃雲朋表示,力智在創業時,就已經與立錡做了很多的區隔,例如產品主力先著重在最擅長的主機板與繪圖卡領域。此外,在產品上,力智的目標也以取代毛利較高的外商如 Intersil 為主,在客戶上也儘量避開立錡的主要客戶如華碩、精英,著重在以非立錡產品為主的客戶如微星、技嘉與其他二線廠,以避開與老東家立錡的正面衝突。

黃雲朋說,由於力智並非 me too(意即只會模仿或跟隨)的供應商,所以設計的時間比較長,但後續成長力道會比較大。因此,若比較力智與立錡從成立到有營收的時間,力智也比立錡晚很多,力智成立於二 OO 五年 12 月底,但是 O 六年一整年幾乎沒有營收,一直到立後十五個月,也就是 O 七年三月才有約 245 萬元的營收,而且當時的主力產品是藍芽(blue tooth)的電源 IC,而非主機板與繪圖卡相關 IC。

至於立錡從成立到次年年底共也約十五個月,但總營收已達 6587 萬元,而且約半年後就有營收。「相形之下,力智真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開始有成長。」黃雲朋說。

曾任鴻海集團法務長、目前受邀擔任力智法律顧問的周延鵬說,人員離職,不一定理所當然會侵犯原雇主,到底有無營業密祕,但過去兩次立錡已在台灣法院,但都沒有起訴,因此被主張無效的機會很大。

此外,過去有八成的訴訟最後都被判專利無效,因為專利本身擁有很多不確定性,尤其是類比 IC 已非先進的技術,台灣也非規格的制定者,這個專利訴訟的案子,成立的可能性很低。


力智電子小檔案
成立時間:2005 年 12 月 23 日
董事長:蔡國智
總經理:黃雲朋
主要產品:類比 IC 設計
資本額:2.49 億元
員工人數:148 人
股東結構:經營團隊 60%,力晶 15%,華碩 6%,創投 10%,其餘 9%
業績:     

 營收 (億元)淨利 (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
2006 年9.5(萬元)虧 0.21– 1.61
2007 年1.73虧 0.2-1.55
2008 年7.090.463.03
2009 年15.652.18.42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