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宏文
傳統的購併往往是股權交換,容易演變成「大吃小」,被併的一方遲早會被逼走。大聯大採取控股模式,一方面維持各公司獨立性,另一方面將互相競爭的產品線納入同一個控股集團內,經過兩年整合,成為亞太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龍頭。
三月五日,國內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龍頭大聯大宣布合併興櫃的凱悌公司,這項消息雖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過,大聯大近年來利用控股公司模式成功完成多項收購案,卻是相當值得注意的一個新趨勢。
大聯大去年全年合併營收為一千四百二十四億元,稅後純益為二六・○一億元,全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達三・七五元,已是亞太區最大、全球前三大的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能夠在國內上市櫃三十餘家通路商中脫穎而出,最大關鍵就在於成功的購併策略。
其實,早在二○○五年初,原國內最具規模的半導體通路商世平興業,就陸續購併朋商、龍臨、維迪、荃寶及富爾特旗下的富威等公司,之後,世平又與品佳宣布合組大聯大投資控股公司,經過兩年多的整合,其間曾經歷過低潮,股價還跌至九元以下,但大聯大不僅已成功整合,並且更加快速度複製擴展集團的影響力。
以這次收購的凱悌公司為例,其知名度並不高,但長期經營被動元件產品通路市場,對缺乏被動元件產品線的大聯大來說,有相當大的加分效果,凱悌主要代理線有三星電機〈Samsung Mechanics〉、日商昭和電工〈SDK〉等,包括MLCC、LED、高分子電解及石英晶體等知名產品線。去年凱悌營收超過五十億元,比很多二線半導體通路商都要高。
大聯大之所以能不斷吸收新血加入,控股集團模式的運作,是相當關鍵的因素。以此次併入凱悌為例,未來將成為大聯大控股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之一,凱悌的股東則全部換成大聯大控股的股票,換股比例為凱悌一股換發大聯大普通股○・七七股。
被購併後仍可獨立運作
在併入大聯大控股集團後,原股東換到的股票都是大聯大控股公司的股票,因此凱悌也成為大聯大百分之百擁有的公司,而且,就像世平、品佳、富威等公司一樣,仍可以維持獨立運作的模式。
事實上,能夠維持公司的獨立性,正是許多被購併公司最關切的重點。過去的購併模式,往往是股權交換,通常會有一家公司存續,另一家公司被消滅,因此很容易產生「大吃小」的情況,被併的一方通常最後都會走人。但是,由於控股模式維持個別公司的獨立性,不會產生這種情況,甚至因為公司仍然維持獨立性,因此即使有互為競爭的產品線,仍可納入同一個控股集團內,如此,控股集團可以購併收納的企業標的就更多了。
例如,目前在手機零件部分,聯發科手機晶片為品佳所代理,大陸展訊的產品則由世平代理,兩家公司目前在手機晶片上打得火熱,但卻同屬大聯大控股下的代理線。另外在光學感測元件〈CIS〉部分,富威擁有美光〈Micron〉的產品線,世平則擁有豪威〈OV〉的產品線,在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部分,世平擁有海力士的產品線,品佳則擁有奇夢達的產品線,這些廠商均是商場上的競爭對手,但卻同時收納在大聯大集團旗下。
一般通路公司談合併時,通常產品線一定要非常互補才可能談成,如果對方有競爭者的產品線,客戶一定會反對,擔心購併後自己的產品被犧牲掉,但以大聯大控股模式來說,卻在同一個集團下擁有許多不同競爭者的產品線,這也是大聯大在收購企業時,一項強大的談判利器。
共享管理平台依績效分紅
除了產品線可以維持獨立發展外,對於新加入公司還有一項立即的好處,就是可以迅速導入大聯大整個後勤支援平台,這個平台包括倉庫系統、人事、總務、法務、資訊管理系統及ERP〈企業資源規畫軟體系統〉等,目前這些支援平台均已運作多年,已證明非常有效率,而且藉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管理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以目前大聯大營業費用率已降低到三・三%左右,不僅比全球前二大的一二%左右要低很多,在目前國內通路業中也是最具競爭力的公司。
在平台費用的分攤上,目前加入控股集團的公司,是以營收及人員比例來均分費用,這種模式與全球前二大電子零件通路商艾睿電子〈Arrow〉及安富利〈Avnet〉很類似,艾睿與安富利兩大集團過去幾年在全球購併了為數甚多的企業,採用的管理平台及分攤方式也是這種作法。
在獎勵制度上,每個控股集團的公司,利潤都要上繳到控股公司,但在紅利分派上,也以各公司的績效為準,目前評估的標準有兩項,一是資產報酬率〈ROE〉,二是營運資金回報率〈ROWC〉,這兩個數字同等重要,由於同樣也是看績效決定分紅,因此,在控股架構下,不會產生吃大鍋飯的情況,個別公司可以盡力追求表現,成績好壞也決定公司的分紅水準,因此對於員工的獎勵來說,可以維持過去獨立公司的自主精神。
針對這種控股模式的好處,增你強董事長周友義就說,早期大聯大在籌組之初,增你強也是參與者之一,但最後他卻決定退出,主因是當年增你強的代理線以日系產品為主,由於日系廠商一般作風較為保守,而且重視與台灣代理商的個人關係,因此在客戶反對下,增你強最後並沒有加入。
執行長會議防止一權獨大
不過,周友義認為,以大聯大這種營業規模已超過千億元,購併的效能確實會發揮,中小型企業若營收只在幾百億元,就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特色,才能擁有獨特的競爭力。
另外,也有人認為,加入控股集團後,儘管公司維持獨立性,但由於無法掌握董事會,是否會產生大權旁落的情況?事實上,在大聯大的運作上,一般重要的決策均是在經營管理會議上做決定,反而與董事會的運作較無關係。
一般來說,決定大聯大經營方向的會議,主要是執行長會議,這個會議目前由身兼大聯大董事長及執行長的黃偉祥,與世平、品佳及富威三家公司的執行長張蓉崗、陳國源及吳長青等四人一起召開,有關經營管理及公司重大決策,均在這個會議上敲定。
至於董事會的運作,目前有十一位董事成員,其中包括三位外部董事黃欽勇、黃日燦及蕭崇河,董事會討論的事項均是一般例行的事項,包括財報確認、盈餘分派或重大購併案等,基本上與一般董事會很接近。
在控股公司的模式上,目前國內僅有金融業有大規模的控股集團,大聯大則是電子業中絕無僅有運作較成功的一家,另外大眾電腦集團也組成了大眾投資控股公司,不過運作並不成功,主因當然是因為大眾並沒有與其他集團進行合併,僅是自家集團旗下公司的組合,預料未來大聯大的控股模式,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應該可以給其他電子集團相當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