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創投名家嚴選 台灣科技業回春四大趨勢

文章目錄

作者:林宏文、林易萱

讓台灣科技業回春的四項趨勢 八大創投名家嚴選  

在這波金融海嘯下,許多電子股大跌八、九成,雖然讓投資人受到重傷,但此刻正是創投業者逢低加碼的時候,本刊特別專訪八位創投名家找出未來最重要的電子產業新趨勢,作為讀者選擇投資標的參考。

八月,吸引著全球最多的創投資金的矽谷,其中最知名的「紅杉木創投」〈Sequoia Capital〉,召集旗下所有被投資公司的執行長,宣布從未有過的壞消息。

在會議室的大螢幕上,第一張投影片中出現的是一塊墓碑,旁邊的文字寫著,「安息吧,好日子。」此刻大家已經感受到不尋常的氣氛,沒想到,第二張投影片上的訊息更讓人不安:「將每一分錢,都當成是你的最後一分錢來花。」

最後他們宣布,未來兩年,將不再投資任何一家新公司。

同一時間,類似場景也在台灣上演。工業研究院旗下的創投公司創新工業技術移轉總經理林和源,平常就和矽谷接觸頻繁,比許多人更早嗅到美國景氣的急凍;回台灣後,他馬上要員工開始走訪旗下投資的近七十家公司,「一直到九月,還有很多中小企業主,都沒感受到景氣下滑。」

林和源分析,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平常都非常專注本業,如果訂單不間斷地進來,就會很自然地不斷備料生產,「當外面已有砍單的風聲,他們可能還埋著頭趕貨。」拚命趕貨之餘,「卻忘記貨款可能會有收不到的風險。」當十月訂單急縮,同時客戶付款能力大減自然招架不住。

不只是中小企業,大公司如台積電、友達或鴻海,營收同樣大幅下滑,必須裁員或減薪降低成本以度寒冬。

但對總在尋找未來趨勢的創投業者來說,卻還是看到了樂觀的機會。尤其是許多股票已經大跌八、九成,如今,正是投資人進場挑選便宜貨的最好時機。

國內八位創投名家普遍認為,未來一至三年,台灣科技產業的類別可能不會發生太大改變;但能夠生存下來的,必定是管理力最為突出的企業。若以五到十年的長線角度來看,以下幾個趨勢,就非常有可能成為台灣科技業的下一個春天。

一、關鍵零組件已具基本競爭力

上游關鍵零組件及材料領域,一直是台灣電子業競爭力最強的部分;目前上市櫃公司也以此類族群最多,主要都是圍繞在個人電腦、半導體、面板、手機、網通等大型產業的上游及周邊產業。但因產業競爭加劇、利潤降低,為爭取發展機會,只有朝向更具差異化、技術難度更高的市場,與美、日、韓等大廠較勁才有機會。

華鴻創投總經理何殷權認為,台灣目前在最上游的材料仍然比較缺乏,但在中段就有一些不錯的技術。目前華鴻鎖定以零組件及材料為主要投資方向,總計已占投資金額中的三成,範圍則從玻璃、化學、熱可塑橡膠、輕金屬到機殼等都有。

何殷權認為,材料產業特性是時間較長,要長時間累積,因此在投資時,最好找技術領先、獨特,成立五、六年以上的公司。材料產業一方面要掌握配方,一方面也要克服量產的難關,一旦能夠突破這幾個關卡,公司才能夠步入坦途。

預計於一月十五日掛牌上櫃的上緯企業,華鴻就有投資。上緯的核心技術為可以耐高溫、防腐蝕的樹脂,可以應用到遊艇底部、建築物的管路等表面處理,近年來則大量應用到風力發電機的葉片。

過去台灣電子公司總是大起大落——抓到時機點突然一飛沖天,等熱潮過了就不再成長,股價也明顯回落;主要原因都是沒有掌握到關鍵技術或差異化競爭力。能把關鍵技術建立起來,經營才會比較穩健,「雖然沒那麼刺激,但晚上可以睡得安穩。」何殷權說。

二、節能題材當道 LED為首選

雖然目前油價已跌破每桶四十美元,但卻無法改變天然資源如原油和礦產日益減少的事實。不論是替代能源,或是能有效節能的技術,都是重要的大趨勢。

中經合創投董事長劉宇環說,中經合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分四大類,醫療產業、消費者產業、通訊和能源產業,有許多投資案都是該行業中的第一名。其中在能源部分就包括LED與太陽能產業。

智融創新顧問董事長陳五福就表示,「LED的照明未來一定會普遍起來。」以往,LED大部分專利幾乎都掌握在日本手上,但是台灣過去幾年專注在「交流電LED」的研發,成果斐然。

一般家庭用電都是交流電,但是多數的LED卻是以直流電為驅動電源;要把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需要一個變電器,不只增加體積,且轉換過程還會浪費掉二○%的電力。林和源強調,「現在直接以交流電供應LED電源的專利,幾乎都在台灣手上,這是非常有機會的領域。」

怡和創投總經理楊邦彥則認為,在台灣,LED比太陽能產業的機會大,主因是LED產業目前台灣仍然領先,經營者都是經歷過多次景氣循環,並且是赤手打拚出來的創業家,經營能力很強。

此外,楊邦彥也認為在國際市場上,藍光與白光的專利上已打得差不多,加上中大尺寸面板的LED背光商機大幅出現,是台灣LED產業發展的大好良機。

不過,楊邦彥對於太陽能則持保留態度,主因是這個產業還是要靠政府補助;而且在眾多產業中,太陽能是很少數中國領先台灣的產業。

中國太陽能企業均以擴張市占率為最優先,加上過去四、五年赴美國掛牌取得的資金,幾乎都用於擴充產能;因產能供過於求,一定會出現殺價競爭。要等產能逐漸消化,或是技術上出現革命性改變,才能讓太陽能產業走向成長獲利之路。

三、三通讓台商直接參與中國內需

由於中國內需市場仍不斷成長,加上三通後時間距離縮短,以中國為後花園的台灣公司,將會有更大的發展,不管是從食、衣、住、行、育、樂及醫療服務等領域,都可以看到許多案例。

更廣義的看,包括台灣領先中國許多年的生活形態〈Life Style〉產業,未來也有機會因此延伸擴散到中國。

華登國際創投董事總經理江善頌認為,大三通後,將出現更多的大台灣公司〈Greater Taiwan Company〉,以中國內需市場為經營目標,這種公司過去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未來會更多

江善頌認為,過去台商做硬體的廠商,最辛苦的是產品不夠「黏」,像可口可樂把消費者全部黏住了,喝可樂就是指名可口可樂;像騰訊在中國的QQ〈類似微軟MSN的通訊軟體〉也很黏,不管是與人聊天、社交等都在上面完成;至於聯發科在中國的白牌手機晶片也非常黏,客戶只有整套拿來用,根本擺脫不了。

江善頌認為,過去台灣做關鍵零組件的、做液晶面板的,都黏不太住客戶,至於DRAM廠最不黏。這些沒有差異化的商品,一有風吹草動,客戶哪裡便宜就往哪裡跑了。「因此,未來最重要的,就是創造出自己可以『黏』人的價值。」

例如滾石移動,把台灣過去最強的音樂產業,應用到手機的鈴聲,成為目前名列中國移動提供手機用戶的第四大加值服務商;另外還投資 5173.com——中國提供網路遊戲寶物買賣的第一大網站。此外,怡和創投也入股一家協助中小企業在網路上進行IT管理的公司,利用的平台也是手機,也成為中國移動獨家的合作夥伴。

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認為,景氣不好,低價市場在全球逐漸抬頭,中國市場更是如此。從小筆電〈低價、功能夠用〉、線上遊戲〈支出最小的娛樂〉、便利商店〈用多少就買多少〉或八十五度C打敗星巴克等,都可以看到這種趨勢。像原本麥實投資的小恐龍玩具,由於定價三百多美元屬高價商品,銷售就沒有原先預期地好。

此外,中國的醫療市場發展仍未成熟,但隨著消費水準提升,也帶來醫療電子及健康照護的商機,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劉宇環都已積極投入。

其中劉宇環投資的美兆、愛康國賓等健檢醫療連鎖體系,都已是中國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至於施振榮則投入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平台開發。在該平台上,用戶可以輸入自己身體狀況的相關數據,搭配原本平台上由專業醫療團隊開發的分析軟體,就能自動產生個人的健康管理計畫;且由於個人的用藥史和病史都存放在網路上,即使在國外生病,醫師也能在第一時間,取得病人的完整健康資料,以利診斷。

四、品牌 小筆電的成功示範

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國內雙D〈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及LCD面板〉產業受到嚴厲衝擊,這讓大家反省,未來對資本密集產業的投資將要更小心慎重。

智融創投董事長施振榮認為,對於資本密集的產業,像台積電這種晶圓代工產業長期來看競爭力很強;面板產業雖然技術還須強化,但至今仍有獲利模式,長遠來看還是值得台灣繼續投入。

施振榮認為,DRAM長期不賺錢,這種產業是錯的模式,不應該再持續投入。「目前台灣DRAM產業經營模式一成不變,與我二十年前投入德碁時沒什麼兩樣,這樣的商業模式是一定要調整的。」

施振榮認為,台灣過去一直談兩兆雙星,但其實品牌才最值得發展,品牌會是台灣未來最重要的「新兆元產業」。

品牌不是零和遊戲,不像製造代工業,有一家公司接到訂單,往往就擠壓到其他廠商;台灣若有品牌做起來,會把整體產業全部帶上來,宏碁下單給許多製造代工廠,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是,成立至今已多年的智融品牌創投基金,十億元的資金,兩年多以來只投出四.五億元,這代表台灣在品牌仍投資不足。施振榮認為,要有更多人才及資金的投入,才能讓台灣更多品牌出頭。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