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億元該如何用? 連續三年企業獲利創新高 有一個辦法讓民眾更有感

文章目錄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去年全國稅收超徵4500億元,到底該如何運用這筆錢?行政院長蘇貞昌3日說,4500億元中的700億元屬地方、1000億元用於補貼勞健保電價、1000億元分配於強韌經濟,另外1800億元除了預留不時之需外,剩餘則規劃用發現金的方式,讓全民共享。

4500億元該怎麼用?大家都有不同意見,朝野都主張要「還稅於民」,尤其剛遭逢大選挫敗後的民進黨立委,更疾呼要趕緊發現金給民眾,提高民眾好感度。但已有不少學者專家反對,認為這種直昇機灑錢,沒有太大意義。

國內的勞、健保持續虧損,台電及中油虧損都在1700億元至2000億元間,另外健保每年虧損百億元,勞保已累虧5100餘億元,這些補貼及虧損都是因為全民共享所形成的,如今優先把超徵稅收拿來補齊部分虧損,應該是很正確的作法。

不過,對於剩餘的錢該怎麼用,我想提出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觀點。

(示意圖/取自pixabay)

先談為何會稅收超徵。稅收會比預期多,有三大因素,一是因為政府預算編列很謹慎,並撙節支出預算,二是過去三年疫情期間,台灣防疫做得好,讓經濟得以正常運作,三是企業盈餘成長超過預期,尤其以外銷為主的企業最明顯。

其中,疫情改變經濟面貌,讓許多產業需求大增,企業盈餘成長速度驚人。以2021年為例,全體上市櫃企業創造了4.298兆元的獲利數字,這不只是有史以來的歷史新高,更比2020年全年淨賺的2.449兆元,又多出1.85兆元。

2021年企業盈餘創下新高,在配息部分也創下新高,股息也刷新2.5至2.6兆元的歷史記錄。而且,企業獲利大增還持續到2022年,統計2022年前三季,全體上市公司總稅前淨利3.64兆億元,又較2021年前3季成長近15%。

台灣上市櫃企業創造驚人獲利,關鍵原因是企業擁有全球競爭力,還有傑出的經營能力。至於貢獻獲利的產業,是以外銷為主的半導體、航運及電子零組件等產業為主。

在疫情期間企業能夠創造高獲利,政府及相關政策也都有挹注,因為台灣在第一階段防疫做得好,維持經濟持續正常運作,因此台灣2020、2021年經濟成長率也得以維持疫情前水準,不像其他國家出現明顯衰退,這一正一負的來回差距就有10%,以台灣GDP達20餘兆元計算,10%就值新台幣2兆餘元。

但是,台灣經濟表現亮麗,企業創造那麼多盈餘,照理說應該大家都很開心,為何有很多民眾覺得無感?尤其是此次稅收超徵,明明是政策與企業表現都很好,反而被說成是引發民怨,要趕快發錢才能平息大家怒氣?

一般來說,大家認為會有這種現象,主因應該是過去兩、三年台灣經濟表現很強,但呈現的是「外熱內冷」兩樣情,外銷產業創下盈餘高峰,但內需觀光、餐飲等食衣住行育樂產業則受到重擊,疫情讓許多底層民眾收入減少,生活變得更辛苦。內需產業養最多人,難怪對台灣經濟表現無感。 

可是,若更進一步來看,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太多傑出的好公司,股東七、八成以上都是外資,台灣民眾並未明顯享受到這些企業經營大好的果實。

稍微了解台灣企業股東結構的人都知道,只要找出台灣上市櫃優質企業的資料,把台積電、台達電、聯發科、日月光、研華等公司的股東結構攤開來,就很容易可以發現,只要是台灣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公司,外資少則持股三、四成,多則持股七、八成。尤其是最好的電子股,都是持股五成起跳。 

若從整體資料來看,也可以很清楚看到這種現象。雖然近三年來外資持續賣超台股,但總持股還是占全體上市股票市值的43.48%。也就是說,台灣上市櫃企業的股東中,平均就有43%以上是外資,這也難怪外資在眾多好公司中,持股都超過五成以上。

因此,創造台灣最多經濟奇蹟的好公司,也是貢戲最多政府稅收的上市櫃企業,股東一半以上都是外資,台灣民眾反而持股不多,這也難怪享受不到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

同樣的,去年政府超徵稅收4500億元,不就是這些很會賺錢的公司所貢獻的嗎?從半導體、航運、電子零組件等產業,都創造歷來最佳獲利,照理說,台灣企業這麼賺錢,股民應該也會很開心,但其實這些盈餘分配等經營成果,有七、八成是被外資賺走了。

以台股市值最大的台積電為例,目前外資持股73.38%,創辦人張忠謀就曾感嘆過,台灣民眾投資很少,連員工也賣了不少,但外資卻看到台積電的價值,所以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長中,外資不斷買進台積電。

(取自台積電官網)

像台積電這種能夠創造高成長及高獲利的企業,台灣股民持股都不多,正是形成台灣民眾無感的主因。

可是,民眾對好企業沒有辨識度,政府國發基金的持股也是一直賣,台積電創立初期,行政院開發基金(現在的國發基金)持股48.3%(另外飛利浦持股27.5%),但國發基金一路賣出,目前僅剩6.38%持股,幾年前才突然發現原來台積電這麼有價值,是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是世界各國都羡慕嫉妒的對象,才決定停止出脫。 

世界各國都有主權基金,也為各國創造相當大的投資收益,台積電就是過去幾年挹注各國主權基金獲利最大的貢獻者,這些主權基金在全世界尋找最好的投資標的,其中台積電很早就已被鎖定,國發基金賣出的持股,很多就是落入外資手中,就算過去三年外資大量賣超台積電,但都是因為先前已持股很久,有很高的獲利才賣出的。 

台灣的國發基金目前擁有台積電6.38%股權,這些都是最早期的投資,持股成本很低,是貢獻政府基金最多的獲利來源,這個成績當然很好,但是否還可以進一步檢討,為何在台積電大成長的過程,國發基金不只不應該賣出股票,還應該繼續加碼?或是如果國發基金角色不適合,台灣有沒有設立相對應的類主權基金,或是其他政府相關的基金,可以像世界各國主權基金一樣,進來加碼台積電?

這其實就是國發基金的盲點,因為國發基金身負國家產業發展重任,必需兼顧各個產業的發展,因此無法以專業的操盤來創造基金最大獲利,台灣應該思考在國發基金之外,設立另外的類主權基金,扮演重要的穩定股權角色。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就知道我想講什麼了,4500億元的錢該如何處置,如今看起來朝野已有定論,也準備拿出一部分來灑錢了。但我思考的是,台灣應該有一個類主權基金,這個類主權基金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一定要到全世界找投資標的,而是要撥出一大筆錢,買台灣最好的公司,尤其是這三年來外資持續賣出的股票,讓這些龐大的籌碼有歸宿。

根據證交所統計,外資已連續三年賣超台股,從2020到2022年,分別賣超5395億元、4539億元、1.23兆元,其中,外資賣超最多的就是台積電,總計2022年賣出近100萬張,約略計算一下,光賣台積電一檔股票金額就有4、5千億元,剛好也與去年政府超徵的4500億元稅金差不多。

外資賣台股,把優質公司當成提款機,這是外資對股市操盤的綜合判斷,我們沒辦法怎麼樣,但代表台灣是自由進出的資本市場,也不需動用任何道德勸說。但是外資大量提款,讓台灣處於挨打狀態,我們自己也該想想要如何應對。

如果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或是還有很多優質企業,在外資拼命賣的時候,台灣自己該想一點對策,如果自己不護盤?那誰會幫忙護盤?外資籌碼不斷散出來,對台灣來說,是否正是趁機撿便宜的好時機?這是我對4500億元該怎麼用,提出另一個角度的思考,給大家做參考。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