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4輪業者放大共享運具經濟,WeMo平台厲害在哪?

文章目錄

日前我訪問共享運具WeMo公司執行長劉于遜,談到WeMo從共享機車平台,開始朝向與租賃汽車業者合作,並擴展到共享汽車的業務,成為國內首創橫跨汽車、機車、電動單車等多元運具的共享平台。這種共享運具平台的商業模式,很值得與大家進一步分享。

成立「旅途」拋訂閱制,加碼異業優惠

WeMo創立於2015 年, 名稱是WeMo Scooter,以提供共享機車服務為主,並以「共享經濟」、「綠能環保」為主要概念。去年8月,新任執行長劉于遜加入,公司也宣布新的品牌服務「WeMo RenTour 旅途」,朝汽車租賃領域發展,成為多元運具的共享平台。

3月初,WeMo宣布攜手租賃車業者,讓WeMo平台的上百萬名會員,都可以透過App直接租借2輪與4輪的運具服務,此項服務可以讓WeMo會員直接去租賃車業者的據點租還車,省掉過去需要工作人員協助辦理手續,也不必受限於固定的上班時間,讓借還車可以不分白天夜晚24小時進行,因此相當受到會員歡迎。

來源:林宏文

去年8月,WeMo Scooter 執行長劉于遜上任。


對於傳統租賃車業者來說,透過WeMo會員平台引進業務,可望引進新的會員及生意機會,過去他們雖然也可能營運自己的App,但由於會員數量有限,規模不易做大,很難維持線上營運,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租賃業者由於還是以現場人員服務為主,因此也受營業時間及工作人員的限制,難以擴展業務。

因此,與WeMo平台合作,傳統租賃車業者除了擴增新的業務機會外,其實還有一個額外的效益,就是加速本身的數位轉型。如何透過數位平台與工具,讓借還車都可以無人化,擴大租賃車的營運商機,顯然是WeMo這個服務可以延伸的效應。

當然,對WeMo來說,這個服務也是擴大經濟規模的好方法。WeMo目前已擁有百萬名會員,過去租借機車的年輕人,在年齡層上升後,自然會有租車需求,因此若能把這群會員引進租賃車市場,也是擴大業務發展的良機。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過去WeMo營運的共享機車,均是以自有電動機車為主,因此本身需要投入龐大的營運成本購置機車,但如今與租賃車業者合作,用的是合作方的車,本身營運負擔大幅降低,這是讓共享平台擴大效益的最佳方法。

來源:WeMo

WeMo與租賃車業者合作,用的是合作方的車,本身營運負擔大幅降低。


當然,WeMo從過去共享機車的B2C業務,到如今與租賃車合作的B2B,還是有不同的挑戰需要克服,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成效。不過,如何把平台會員服務好,尤其是如何推出夠好的訂閱制服務綁住客戶,絕對是平台經濟成功的關鍵。

目前WeMo已推出WeMo PASS訂閱制,只要每月繳99元,使用前3趟的共享機車,前20 分鐘內都免費騎,超過3趟單趟計價享折扣、騎愈多享愈高折扣。同時也和燒肉、冰淇淋等業者合作,要讓年輕機車族群覺得騎車也可以很酷很好玩。

克服維護費罩門,有望孕育新獨角獸

談到我個人的使用經驗,我經常搭捷運、公車及騎YouBike,但很少有機會使用共享機車或汽車的服務,去年暑假有一次與兒子嘗試iRent的租車服務,發現還挺方便的。我覺得,若能善用大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建設,再輔以共享運具平台服務,其實真的可以不用買機車或汽車,共享運具的確是解決城市交通與污染的好方法。

回想過去中國的共享單車熱潮,曾經走過一段坎坷路,許多單車到處丟棄形成單車墳場,有一段時間oBike來台發展,也同樣出現亂象。關鍵原因是自行車價錢低,維修及維護成本若太高,有些業者乾脆不維修,直接買新車就好。但問題是,單車到處丟棄不只影響市容,最後還把回收工作丟給政府環保單位,造成嚴重的社會成本。

來源:Xinbei city police department

台灣在2017年引進oBike,卻導致亂象叢生,當時街道上四處可見隨意丟棄的oBike腳踏車。


很諷刺的是,如今中國推動電動汽車政策,給予每輛車高額補貼,為了騙取補貼,又出現不肖業者粗製濫造的現象,目前北上廣等地又出現「新能源車墳場」,堆積許多賣不掉的電動汽車,與當年共享單車墳場如出一轍。這種嚴重的資源浪費,完全違背原先想達成的節能環保初衷。

不過,相較自行車來說,機車1輛金額至少都在5、6萬元,汽車則要數十萬至百萬元,因此維修及維護是很自然合理的,機、汽車的共享運具平台,如果可以發展出更周全、更有效率的營運管理經驗,要成為一股風潮應該不難。

台灣是摩托車王國,全島共計有1,400萬輛機車,但每輛機車平均每天使用不到1個小時,這其實是資源上很大的浪費,如果共享平台的商業模式能夠擴大營運規模,對於滿街跑的機車,應該有明顯減少的效果。

此外,如果共享平台採用更多電動機車與汽車,對減少空氣污染可望帶來更大的貢獻,對政府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加強管理要求,但也應該努力推廣的產業,因為藉此達成共享經濟與綠能環保,是民眾與政府都認同的目標。當然,若台灣還可以把這種共享平台營運經驗往海外擴展,很可能也是培養獨角獸的一個好機會。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