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投資美國400億美元只是起點 台灣需要有全面東進作戰的心態及準備!

文章目錄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日前評論指出,台積電投資美國400億美元,對台積電來說,「這只是一個起點,而非獲勝的終點。」這是一個很精準的評論角度,但我另外還有一個延伸的觀點,在此也與大家分享。

巴隆金融周刊會得出這個結論,主要有兩個角度。首先,400億美元是個大數字,卻不是萬靈丹,只占台積電整體資本支出的一部分。

根據摩根大通的預估,從2022~2024年,台積電三年的資本支出約為1,000億美元。至於台積電亞利桑納廠投資額400億美元,應該是計算從2022年至2026年的五年期間,因此,若以這兩個數字來對比,美國的投資額應該只占台積電總資本支出的二、三成左右。

第二個角度則是,台積電的亞利桑納州晶圓廠確實能提高美國的晶片產能,但也有限。在台積電美國廠上線後,生產技術仍將比台灣最先進晶圓廠技術落後一到兩代。

因此,屆時蘋果最新款iPhone的晶片將不會是美國製造,因為這些晶片需要以最先進的技術生產,因此亞利桑納州廠只可能支援較舊款的iPhone或iPad,最先進的晶片仍需要在台積電的台灣廠生產。

(取自台積電官網)

巴隆周刊的評論,與眾多討論台積電投資美國的觀點相當類似,應該也是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看法。

不過,在大家熱烈討論時,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角度被忽略了,那就是對台灣產業的轉型升級來說,台積電投資美國廠,正好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

台灣產業如今已發展到全新階段,必需告別過去以低成本為主要競爭要素的年代,並且往附加價值更高的方向努力。到歐美國家投資布局,正是這種產業升級過程中最重要的試鍊。

過去30年,台灣電子產業大舉西進,運用中國低廉的勞力及土地,創造出驚人的成長,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台商是最大的推升力量。大陸外銷出口創匯前十強中,經常性有六、七家是由台商佔據,其中包括鴻海富士康、廣達、和碩、仁寶、緯創等台灣電子五哥。

台商運用管理能力,加上中國低廉的成本,以及要多少人有多少人的人口紅利,鴻海可以運用上百萬名員工,為蘋果組裝幾億支的iPhone手機,台商的筆電生產線,也囊括全球八成市占,創造驚人的利潤及成長。

因此,過去台商到大陸投資,是以效率化管理,達到降低成本與創造獲利的目標。但在中國經歷多年成長後,人口紅利不再,加上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大陸製造優勢慢慢退去,如今只能將生產線再轉移到東南亞及印度等地。

逐水草而居,運用各地便宜的優勢做競爭,這是過去台商最熟悉的海外發展模式。但如今電子業已成長茁壯,卻造成台灣電子業一個嚴重缺陷,只能賺低毛利的加工錢,大部分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都不夠強,也較無能力賺技術領先及價值創造的錢。

因此,當台積電三年前宣布投資美國時,其實代表的是台灣電子業要展開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當如灣西進的紅利時代即將結束時,企業必需開始朝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投資,這些國家沒有低廉的人工成本,都是比台灣要貴很多的地方,要靠降低成本來賺錢,已經行不通了。

與其他電子代工五哥相比,雖然台積電做的事業也叫晶圓「代工」,但台積電毛利率可以高達六成,遠超過電子五哥的個位數毛利率,台積電絕對可以算是台灣電子業中,最能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半導體產業的龍頭代表。

(示意圖/取自pixabay)

外資法人也預估,台積電明年營收就有機會突破1000億美元,這是台灣電子業中第二家達到千億美元營收的公司,至於第一家則是鴻海,但台積電的毛利率遠比鴻海的6-7%高太多,因此創造的淨利也遠超過鴻海。

不過,儘管台積電是產業附加價值很高的企業,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支撐台積電的發展盛世,一樣是靠台灣高性價比(CP值)的工程師。台積電以台灣優秀人才為基礎建立的全球競爭力,如今台灣電子業到處都缺人,人口紅利一樣面臨瓶頸,企業只有到海外布局,才能找到足夠多的人才。

因此,即使是像台積電這種台灣最頂尖的企業,一樣有海外擴張布局的需求,而且也有不得不去的壓力,即使到先進國家的挑戰很大,但仍是企業必需面對的試鍊。

去年張忠謀應邀在玉山科技協會演講,鈺創董事長盧超群請教他,過去張忠謀在德州儀器,向海外擴張,如今台積電去美國設廠,要從台灣到美國擴張,會衍伸出台灣人在美國環境下人的管理問題,台灣人要怎麼管理美國人?

當時張忠謀的回答是,過去他在德州儀器工作時,當時德儀的海外擴張是很自然的事,美國人在贏得二次大戰背景下,可說是美國人的世紀,從美國管理全世界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張忠謀也直言,如果台灣人去美國設廠,用當時美國海外擴張的管理方式來管理美國人,這是不可能的!他也進一步指出,「我很確定,台灣人在亞利桑那州,無法像英特爾一樣管理美國的運作。」

張忠謀提出來的問題,確實就是台積電要面對的課題,也是所有亞洲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的挑戰。到美國設廠,當地的法規、安全、稅務、福利等規定與條件都很不同,台積電確實不可能把管理台灣的模式搬到美國,一定要拿出新的管理方式出來。

而且,英特爾畢竟是美國公司,已經累積很多在地經營的經驗和知識,台積電要把美國廠的營運績效提升,要做得比英特爾還要好,是高難度的挑戰。

台積電去美國投資,絕對很不容易,挑戰也很多,這些都會嚴格考驗經營團隊的管理能力,但如果連毛利率達6成的台積電,都無法做到海外投資及國際業務拓展,都無法解決這種跨國投資都會面臨的挑戰,那台灣還有什麼公司做得到?

張忠謀是大家推崇的企業家,我個人也相當尊敬他,他做過的很多預測後來也都如他所料,但我很希望這次他這個預測是錯的。

過去張忠謀赴美國投資的夢想,曾經變成一場惡夢,但我很期待台積電目前的經營團隊,有能力做好美國廠的管理,讓台灣產業能夠進一步立足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讓台灣企業可以真正做到跨國際的經營。

在台灣電子業要挑戰這個看似不可能任務的同時,我覺得台灣社會也應該想盡辦法做最佳的準備,並且支持這種向不可能挑戰的雄心壯志,政府也可以檢討,那些條件是對企業跨國經營有限制的,從基礎設施、財會稅務、到人才引進等,把不利因素去掉,放手讓企業去經營。

而且,在美國加強許多科研投資及基礎建設下,未來台灣電子業東進的例子只會愈來愈多。不只半導體要轉型升級,從電動車、伺服器、元宇宙到進軍太空商機等,台灣有很多產業,也都要投資美國,而伴隨著這些電子業的東進,鍋貼、茶飲、小火鍋等各種生活服務產業,也勢必跟著一起去。這是台灣飲食服務產業的另一種升級,絕對不要小看這個商機。

此外,不只是電子業及服務業,未來東進也將帶動台灣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機會,從廠務建設、工廠自動化、到電子產業的上下游化學、材料等,也將是許多傳統產業如鋼鐵、機械、石化、汽車、紡織等的新機會,這些產業同樣需要轉型,而且更渴求這種升級的機會。

從台積電美國廠的投資,我看到台灣需要有全面東進作戰的心態及準備,提醒大家不要再把焦點放在什麼「去台化」、「掏空」那些無聊的討論,趕快準備另一次台灣最重要的產業轉型升級才是重點吧!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