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最危險地區?三個角度看半導體如何成為政經的護國群山

文章目錄

今年四月,英國〈經濟學人〉以台灣雷達圖為封面,指稱這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文中指出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台積電是全球最有價值的晶片廠,生產84%最先進晶片,一旦台積電停止生產,全球電子業將隨之停擺,全世界要付出巨大代價。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至今四十年,過去一向是低調成長,不張揚且不搶功,扮演協助全球電子業發展的合作夥伴。這種隱身幕後、以製造代工為主要型態的發展模式,如今在美中對抗及地緣政治興起下,一時間突然變成全球鎂光燈注目的焦點。

從幾個數字,就可以看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去年台灣在晶圓代工全球市占77%,封裝測試市占58%,都是世界第一,IC設計市占20.1%,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在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與新冠疫情導致晶片缺貨下,台灣成為被半導體護國群山圍繞的無敵科技島。

從產值來看,2021年台灣全部IC產業產值為新台幣4兆820億元,年成長率為26.7%,其中,IC製造產值2兆2289億元 (約782.1億美元),IC設計產值1兆2147億元 (約426.2億美元), IC封裝4354億元 (約152.8億美元),IC測試2030億元 (約71.2億美元)。

若以美元對新台幣匯率28.5計算,台灣IC產業產值為1432億美元,扣除重覆計算與附加價值率調整,從業人員才29萬人的半導體業,貢獻台灣7900億美元GDP中約15%,這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成就,更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說「台積電已成為地緣戰略家的必爭之地」的主因。

不過,在面對全球關注的同時,台灣如何應對這個變局,並且讓半導體真的形成保護台灣的護國群山,我覺得有三點相當重要,第一是台灣是科技強國,應該極力爭取自己的權益,二是強化投資,讓半導體護國功能可以更強化,三是對廣大投資人來說,瞄準未來十年汽車半導體的巨大商機,才能取得財富重分配的大機會。

首先,台灣在全球政治版圖中一向不受重視,但在科技強國排名上,台灣則具一定地位,如何利用這個全球電子供應鏈的關鍵角色,是台灣必需學習的課題,尤其是如何讓半導體進一步形成具有制高點的產業位階,更是台灣產業發展最優先的目標。

因此,不管是對於美國晶片法案,要求接受補貼企業未來十年不能到中國投資先進設備,或是由美國主導的美、日、韓、台四方聯盟的Chip4,對成員國與中國大陸生意往來多所設限,韓國如今已透露出「有條件合作」的訊號,至於同樣受到衝擊的台灣,當然也要適度表達意見。

其實,從一開始台積電就已釋放出不完全接受的訊息。從美國想重建晶片製造政策時,已退休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多次表達,美國缺乏半導體製造人才,想要以補貼政策力推製造本土化,將是「昂貴且徒勞無功的事」。

之後,台積電前代理發言人孫又文也表示,美國520億美元晶片法案,是「不現實也不明智的」;另外台積電前法務長杜東佑也提出「台積電無法被複製,沒必要中美選邊站」的說法,他甚至建議,「台積電不要接受補貼,畢竟台積電也不是那麼需要這筆錢」。 

過去兩、三年內,台積電與三星陸續選擇赴美國亞歷桑那州及德州投資晶圓廠,這當然是在美方半推半就的情勢下做的決策,但美國不斷夾帶更多限制條款,卻逐漸形成台、韓兩國產業難以發展的困境。

不過,韓國是民間與政府炮口一致對外,共同爭取與美國談判的籌碼,但在台灣,目前只有台積電單獨發聲,而且都只透過退休主管表達意見,至於台灣政府則幾乎看不到官員表態,對美方要求似乎是照單全收。台灣的聲音能否被聽見,單靠台積電自己努力,顯然不會太樂觀。

其實,在這場美中對抗的戰局裡,形勢比人強,台積電不可能不加入美方陣營,但台積電很清楚,即使要參與補貼或加入chip4陣營,也要掌握主動出擊,不能只做一個被安排的角色。政府也應該理解台積電有這種需要及訴求,才能與產業界一起合作,將半導體打造成足以捍衛台灣的巨大力量。

其次,半導體產業對台灣有多重要,大家都已有體認,但除了每次秀出台灣全球市占率,可以讓國人很開心很陶醉以外,台灣整個產業發展政策,是否有把半導體當做重要一回事,有沒有繼續強化半導體國際競爭力,有沒有把未來十年要面對的挑戰都列入改善目標,老實說,其實還有太多事情沒有做。

每個國家都有相對具競爭力的產業,衡量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關鍵在於是否能取得價值鏈的上位,能不能夠建立不被取代或足以壟斷的地位,而半導體就是台灣具優勢的產業,也是台灣產業結構得以轉型升級、大舉蛻變的關鍵。

例如,以不到30萬從業人口,只占台灣勞動人口1600餘萬人不到2%,卻創造台灣近15%的GDP,這是不得了的數字,也代表這個產業在全球具強大競爭力,如何把更多資源放在這個會贏的產業,這是政府最優先的工作。

可是,半導體是否有獲得政策關愛的眼神,有無被列入重點策略支持工業,從許多現象來看,都做得不夠好。例如,產業政策不只是水電土地等基礎設施做好而已,政府對於重大半導體投資,沒有設立單一窗口來處理,另外大家都很擔心的人才培育工作,以及如何吸引國際人士來台工作,都看不到有什麼具體有效的解決辦法。

這也難怪,最近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也是台積電董事長的劉德音就示警,在中國持續大力支持建立本土產業鏈,美國也立法扶植在地研發與製造,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合與消長已是進行式,他很期待台灣產官學界在半導體產業創新研發、育才、留才、智財權的保護等相關政策上,提出更具建設性的措施,以維護台灣最關鍵的半導體產業優勢。

最後一點,半導體對台灣產業與經濟日益重要,對廣大投資人來說,半導體景氣若於明年落底,可望迎來另一波財富重分配的機會,其中最可能帶動股市新多頭的領頭產業,應該會來自電動車與自駕車,其中車用IC又將是重中之重。

日前在台灣國際半導體大展中,近來規畫股票上市的保時捷集團主管提到,從1978年推出的保時捷911汽車,到2021年推出的保時捷電動車Taycan,車內使用到的IC,已從8顆增加到8000顆,成長一千倍,至於在汽車電子中最重要的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也從1個增加到90個,這是很驚人的一個成長數字,也代表未來汽車半導體的用量將會很驚人。

保時捷Taycan是屬於較高規頂級的車款,其他電動車配備的IC,也都在數百顆到千顆以上,以全球一年銷售八、九千萬台汽車,單價又是手機數十倍到百倍,產值規模當然會遠超過智慧型手機。這種來自新產業帶動的破壞式創新,將是引領資本市場另一次大多頭的主要動能。

台積電車用暨微控制器業務開發處長林振銘說,車用 IC 市場可望由 2021 年的 410 億美元,成長至 2026 年的 850 億美元,台積電內部更預估,2030 年市場商機將達 1350 億美元,規模會比手機更大。

在電動車及汽車相關電子半導體的崛起過程中,台灣有眾多企業已積極轉型,目前汽車IC只占台積電、聯電約3%至5%營收,未來十年將會成長到一至二成,是長線大成長的機會。另外,鴻海著手建立上下游整合的汽車產業鏈,一樣聚焦發展半導體布局,至於其他以汽車IC及各種關鍵零組件為主的公司,成長都將很驚人。

台灣是個美麗寶島,在每個大趨勢中都能掌握到機會,例如90年代的PC產業,再到2000年後大陸世界工廠崛起,以及2008年之後的智慧手機產業,都不斷創造了產業及股市大成長的機會。如今,面對未來十年汽車半導體大商機,台灣應該也可以再創奇蹟,投資人絕對不要錯過這個財富重分配的機會。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