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減少、醫院高效運轉!智慧醫療國際大商機,「假日飛刀手」也能提供完整療程

文章目錄

近年來生技醫療與大健康產業興起,有關智慧醫院及國際醫療的討論也很多,如何針對醫療體系「長期以來未被滿足的需求,提供更完整及效率化的服務」,將是未來最重要的議題。

日前我採訪國內最早切入智慧醫院的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以及慧誠最大股東能率亞洲資本總經理游智元,有不少重點與心得可以與《數位時代》的讀者分享。

慧誠智醫成立於2016年3月,當時很多醫院都還不清楚「智慧醫院」的概念,但現在,許多醫院都已知道不僅要做,而且要趕快推動,主要原因是,過去台灣醫療院所長期忽略智慧醫院的建設,即使自己做研究及改善,通常規模不夠大,效益也不明顯。

醫務整合ICT科技,有效改善流程痛點

台灣有很強大的資通訊產業,若能整合醫療與科技(medical technology)的力量,將是解決許多難題的好方法。

例如,過去醫院診間的各種麻醉藥品或化療藥物,都由人員推車運送,但過程中不免有用藥安全,以及院內感染疑慮,因此這個問題也常常是醫院評鑑的重點。目前已開發出來的「智慧送藥車」,讓機器人送藥,減少運送過程出現的錯誤與人員感染風險。

可確保院內用藥安全的智慧送藥車。圖右為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及能率亞洲總經理游智元(左)。攝影:林宏文。

類似問題也發生在術後,許多受污染的器械或醫療廢棄物,也是由人員推車經過污物走道運送,此類運送過程一樣有感染問題,也可以交由不同功能機器人來處理。

另外,開刀是每個醫院最重要的業務,一般中大型醫院一天可能要開上百檯或數百檯的刀;但與開刀有關的各種細節,例如開刀前的準備,人員、材料及流程等安排,都是很複雜的管理,過去都是靠人力做安排,經常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如今「醫務管理系統」的建置,讓醫療組織可以更有效率地運作。

專門軟體設備,效率輔助前置作業

而醫院在人員安排上,一個醫生開刀時,至少要搭配7至8位醫護人員,組成上會有諸多考量:要搭配幾隻老鳥、幾隻菜鳥,有些人關係很麻吉,有些人就完全不對盤,一定要分開;有些醫生動刀要放巴哈的音樂,有的要放台語歌;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的刀一開就10個小時,中間得安排人員吃飯,年輕人想上夜班賺加班費,已婚的人就拒絕上夜班,每次人員安排都難免會違法超時,讓護理長傷透腦筋。

因此,智慧醫院會設置一個「手術戰情室」,有專門軟體設備,護理長能藉此控管上百檯手術,讓醫院手術台管理更有效率。

除了醫護人員的安排外,開刀很多時候需要上百種器械,相關材料及器具都必須在開刀前準備好。

過去仰賴在醫院服務很久的人準備,否則只要一個器械或工具拿錯,就會讓手術過程大亂。

因此,目前也有「智慧貨架」,可以將醫材及藥分門別類,所需材料都以亮燈指示,並可透過按鍵來自動扣除貨架上的數量,輔以電子紙做的省電面板,助醫療人員有效率地完成各種前置作業。

可協助醫護人員做衛教服務的服務型機器人(右二)及做藥品管理的智慧藥櫃(右一)。攝影:林宏文。

遠距視訊催生「跨海同在」醫療服務

為解決醫療糾紛、提升手術效率,也有供執刀醫生使用的「手術影像整合系統」。每次開刀過程中,醫生可以用腳踩踏的方式,記錄每一個重要時間點、病人的各種資料。

例如3小時的刀,記錄70個時間點,讓醫生在撰寫手術紀錄、病理報告時,可以很輕鬆地做各種病歷資料,省去很多時間。

過去很多醫院自己寫軟體,有些醫生也自己搞AI,但都沒辦法商品化。由於醫院通常沒有太多經費,不會買外面的系統或軟體,因此,很多軟體與系統都發展不夠成熟。

談到未來醫療服務最大的商機,「遠距醫療」及「國際醫療」將是兩大重點。

傳統上的醫療服務相當在地化,過去曾有所謂「假日飛刀手」,名醫被請到海外提供手術服務,最後療程都不可能長期持續,因為醫生假日去開一趟刀,但術後還是由當地醫生照顧,患者不會跟著走。

遠距醫療卻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醫生一樣待在台灣,但可以做全世界的生意。

新冠疫苗出來後,疫情逐漸展露曙光,當世界恢復生機,台灣生技醫療及大健康產業,接下來的最大商機,很可能就是國際醫療。畢竟台灣原本的國際醫療就做得很不錯,2019年產值達190億元。

此次台灣抗疫有成,醫療水準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將有愈來愈多國際人士洽詢相關服務,台灣相關業者應儘快準備好,接下來的商機一定大到無法想像。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