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到底是不是產業? 先解決這個問題 別讓法規成為醫療創新的最大敵人

文章目錄

台灣醫療科技展昨(2)日熱鬧開展了,今年展場規模與參與者都明顯增加,我抽空到會場逛了一大圈,與許多老朋友寒喧聊天,也聽到不少令人興奮的新服務與創新科技。不過,我想談的不是那些新科技很棒,而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那就是,醫療到底是不是一個產業?

醫療到底是不是產業?這個問題其實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但我特別要再講,是因為在會場中遇到好幾家電子五哥跨足投資醫療事業的主管,都不約而同談到這一點。

一位主管說,為了跨到醫療產業,他們很認真地開發各種技術與產品,也完成多種臨床實驗,但忙了五、六年,發現根本打不進醫院,醫生也不想用,而通常最好的理由就是健保不給付。他說,其他跨足醫療的電子業主管也都有同感,大家都覺得甘脆跳過台灣,直接攻海外市場比較快。

事實上,確實已有不少公司放緩在台灣的腳步,直接攻海外市場,例如朝東南亞的泰國或越南發展。以泰國為例,由於泰國醫院可以盈利,也准許掛牌上市,多年來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積極搶攻國際醫療大餅,企業有不錯的獲利後,更願意嚐試新科技與新服務,因此許多台灣開發出來的新產品,都會被優先試用。 

泰國醫院的商業化程度之高,聽起來有點嚇人。例如為了爭取中國大陸龐大的商機,只要20萬元人民幣就可以在泰國做一個試管嬰兒,想生男生就勾男生,想生女生就勾女生,各種配套應有儘有,只要有錢就想辦法幫你做出來。

泰國這種作法,是有點市場導向過了頭,台灣不一定要學習,但泰國醫療結合旅遊做得有聲有色,確實也是不爭的事實。泰國例子告訴我們的關鍵密訣是,醫療要成為一個「產業」,才能形成「獲利、創新、高品質服務」的良性循環,也才能據此建立一個具健康生態系的產業鏈,讓台灣醫療產業走向國際。 

要成為一個產業才能成長茁壯,這對電子業來說,根本就是一個不用討論的共識,但對台灣醫療行業來說,卻是一個難以達成的奢望。 

在眾多政府部會中,主管醫療的衛福部,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部會。以交通部為例,管的當然不只是交通事業,還包括觀光旅遊等產業,因此交通部在制定各種辦法時,心中不會只想到鐵路、航空、公路等交通事業,還要有促進產業發展的想法,因為振興旅遊、餐飲、飯店等產業,都是交通部的事。

但衛福部顯然不是如此,衛福部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畫紅線」,不斷告訴你,這個不准做、那個不准做,醫療是NGO(非盈利事業),要以救人為先,不能賺太多錢。至於醫療「產業」的事,不是衛福部的責任,產業的事情就去找經濟部或科技部,但主管機關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其他部會怎麼可能有辦法? 

舉例來說,台灣一年洗腎費用約五百億元,十年就要花掉五千億元,但目前所有錢幾乎都是買舶來品,這些錢花掉就沒有了,衛福部沒有產業發展的思維,管得也很緊,但若是心中有產業發展概念的話,就會訂一個培植產業發展的目標,例如十年後達到50%要採購國產品,分幾年達成。等到台灣企業在本國市場練好兵了,就可以出國作戰,想一想,這樣可以培養出多少企業,創造多少產值?

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訂目標,民間企業能力很強,很多電子公司也都願意投資,政府只要訂出十年發展目標,每個人都搶破頭想進來,賠錢也願意拗。但現在這種制度,就是逼著大家去國外發展,先出國比賽拿冠軍,然後才有機會紅回台灣,聽起來真的有點悲涼。 

另外還有一個規定也令人哭笑不得。在台灣,同樣的醫療服務若對象是外國人,最高上限是收取國內費用的5倍,超過的都不准做。理由是醫療服務要優先服務本國人,如果外國人的錢太好賺,大家都不願意服務本國民眾了。 

這個規定與理由聽起來有沒有很蠢?高品質醫療收費高,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有錢人願意付錢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為何要限制?醫院有更好的利潤,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吸引更多人才與資金投入,產業與創新才會更進步,這不就是產業得以發展的重點嗎?連售價上限都要管,是不是有點太奇怪了?。 

擔心醫院不服務本國人,實在是太小看政府的管治能力。醫療服務的對象,政府當然可以想出好的管理辦法來,例如先開放一個比例讓大家試試看,會發生什麼問題,大家再想辦法來解決,而不是全部不准做。

台灣的健保制度非常好,但管制到過了頭,不斷地壓縮價格,好到太過頭就不妙了。現在的問題是,大家有沒有認真去想辦法解決,可能才是關鍵。 

台灣醫療品質高,但收費之低,真的很嚇人。一位主管跟我提到醫生開的病歷診斷書,台灣醫生開一張1300元新台幣,但老美開一張3000美元,收費差了70多倍,目前台灣的品質並沒有比較差,但長此以往,繼續低價下去,品質絕對不會提升,但那些收費貴的,就會繼續鼓勵更多創新者加入,價值創造會更加速,只怕再幾年後,台灣醫療水準,只能淪為低價又低品質了。 

我還聽到一個很誇張的例子,一家醫材公司已拿到許可證,但健保不開放自費,要求公司把BOM(物料清單)表攤開,以此計算成本後再訂價。也就是說,廠商辛辛苦苦花了七年時間開發,投入數千萬元研發費用及數千萬元臨床行銷費用,但這些都不算,健保要你用材料成本費,再加一個利潤比例來訂價。

有這種制度,真的可以說是世界奇蹟了,也難怪健保如此成功,因為它就是奠基在不斷砍價與降低成本之上,把許多人的研發努力視為無物,要求大家都要做功德。許多人還可以把鼓勵創新與研發掛在嘴上,真的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嗎?

醫療產業集合了台灣最多聰明的人,發展條件完全不輸電子業,但醫療成不了產業,讓大家都只能困在台灣,整個台灣醫療產值加起來一年只有一兆多,電子公司營收超過兆元的,就有鴻海的五兆,台積電、廣達、和碩都超過一兆,整體醫療加起來的營收,恐怕連電子業的零頭都不到。

一群台灣最聰明的人,訂出一個把自己手腳都綁起來的制度,然後大家窮忙一輩子,全部變成廉價勞工,這就是台灣醫療業的現況。更可恨的是,大家都覺得這樣不對,談到問題也都講得頭頭是道,但卻沒人拿得出辦法,醫療要朝盈利事業發展的話題,完全碰不得,談都沒得談,這就是台灣醫療行業最大的罩門。 

規定醫院不准掛牌上市,但大家都知道,掛牌的盛弘與慧智兩家公司,背後其實就是敏盛醫院及禾馨醫院。楊弘仁及蘇怡寧都是五年級生,都對現有制度失望透頂,但他們也都想開創與突破,醫療行業中有很多想創新的人,但他們都只能在沒辦法中想辦法,如果環境更好,他們的成就絕對不會只有今天這樣。

台灣醫療科技展總共舉辦三天,我預祝展覽順利成功,但我更期待的是,如果醫療無法在台灣成為一個產業,那麼對許多在行業中努力打拼的人來說,真的是很不公平。期待我們有大智慧,能夠認真思考及檢討那些綁住大家手腳的法規,不要讓法規成為醫療創新的最大敵人,也讓大家的努力,都可以進入更良性的循環。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