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找不到人才是政府的責任?劉德音、魏哲家想要打造國際級企業 必須這樣做

文章目錄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4月21日表示,台灣在晶圓製造方面,擁有大量優秀敬業的人才願意投入製造業、經理人都是台灣人、高鐵及高速公路交通方便等三大優勢;他也認為,美國製造業幾十年前就不紅了,且工程師敬業程度不如台灣,優秀人才多投入研發、金融業、創投或行銷等領域,這些都比製造業吃香。

張忠謀也認為,美國除了幅員遼闊,土地、水電等資源優於台灣外,在人才方面包括工程師、技工、領班、作業員都不如台灣;另外,中國大陸雖然投資金額大,但仍落後台積電至少五年以上,唯獨南韓才是台積電強勁的對手,因為當地的製造優勢與人才,跟台灣狀況相近。

張忠謀退休後難得露臉,此次公開演講又提出許多對競爭對手的觀察,也引發市場上不少討論。張忠謀提到人才是台灣半導體業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我相當認同,一流人才願意投人又非常敬業,確實是台灣半導體業成功的關鍵。

至於中國大陸比較像美國,一流人才不一定往製造業發展,而是往網路、金融及投資等發展。至於南韓的環境與人才等條件與台灣類似,因此造就了南韓與台灣在晶圓製造業稱霸世界的局面。

不過,張忠謀也提到,加入台積電的都是台灣一流人才,但這樣的人才到國外就不一定是一流的。這個說法,很像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20多年前就說過的觀點,當時他認為台灣IC產業成功的關鍵,是因為台灣投入最強的菁英到這個產業,他以孫臏賽馬「以上駟對中駟、以中駟對下駟」來形容解釋。

以這個角度來觀察當下的產業競爭現況,例如英特爾的一流人才都去做產品設計,但製程與工廠在英特爾並非主流,二流人才才去做生產,這是英特爾製程技術落後台積電的主因。

管理散漫、紀律荒廢 美國晶圓製造大不如前

另外大陸中芯已成立21年,但過去大陸一流人才更想去參與網路創業,每個人都想當馬雲或馬化騰,沒有人喜歡整天在穿著無塵衣、包得密不透風的晶圓廠工作。

因此,台灣用一流人才與國外二、三流人才對打,而且從高階經理人到最底層作業員,全都高出一到兩個層級,例如台灣晶圓廠的技工、領班至少都有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不少生產線作業員都有大專學歷,完全體現了「以上駟對中駟」的贏家策略。

人才素質高出一大截,表現出來的就是企業努力追求卓越與績效。過去曾有在國外晶圓廠工作過的朋友說,他就曾目睹過,有美國人在黃光區無塵室裡吃三明治,把他這位長期在台灣晶圓廠工作的人嚇了一大跳。老美這種散漫的管理與荒廢的紀律,難怪美國晶圓製造的良率與績效早已大不如前。

不過,話說回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把台灣一流人才吸走大半,這對台灣產業發展來說,恐怕已經是個大問題,沒有妥善的解決,對台灣的發展會很不利。

台灣的高階人才一直處於淨流出的狀態,而且人口開始負成長,台灣剛被評為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台積電新設一個研發中心就需要九千人,把全部半導體相關科系的人才都給台積電也不夠,更何況還有那麼多企業也需要人。

找不到人才,問題也不能全部推給政府。例如在美國,英特爾或高通公司CEO若找不到人才,應該不會要求拜登政府給人,頂多會要求及主張政府應該有更開放的人口政策,提供更多工作簽證給技術移民或留學生,因為企業找不到人不是政府的責任,企業自己要想辦法去世界各國找人才。

因此,除了近來官民合作出資的半導體學院,繼續在台灣挖掘及培育人才外,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更應該到世界各國去找人才,不管是日本、印度或東南亞等國家,想辦法吸收國際人才加入,並以更好、更完善的管理制度與企業文化領導他們,這才是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

例如像日本人才素質佳,對台灣產業來說,如今正好也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好條件。

因為,日本過去擁有很多一流半導體企業,但如今產業沒落,很多專業人才沒有舞台,若能吸收到台灣工作,對台灣來說是最好的人才來源,而且近年來日本與台灣關係緊密,日本人來台工作一般也都能適應,更重要的是,目前日本也沒有很強的半導體企業可以與台灣競爭,這些人離職後不會和台灣老東家對打。

除了日本,印度也是很好的人才來源,一方面印度人才庫龐大,二方面印度也幾乎沒有晶圓製造業,大部分都以軟體業為主。目前台灣IC設計業已有不少印度人加入,未來晶圓製造廠也可以積極尋找印度人才。

另外東南亞國家多、人才也不少,值得花更多心思培養人才;中國大陸人才同樣很多,但比較不利的是大陸正積極發展半導體,未來離職後糾紛比較多;至於南韓人才最好就不要碰,台積電應該也不會自找麻煩。

找出更多優秀人才 台積電接班人另一個重責大任

台灣企業向來缺乏跨國管理人才,如今半導體面對人才不足的問題,更是對這項傳統弱點的一大挑戰。

過去明基收購德國西門子手機事業失敗,有不少人談到收購案失敗的原因,是台灣企業很難管理歐美先進國家的人才,尤其像德國這種歷史悠久且有高度優越感的民族。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簡化,而且以台灣企業多年來發展出來的實力來看,如今已有更多突破難關的本錢了。

台積電已經是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企業,同一層次的公司有谷歌、微軟,更遠超過英特爾、高通、博通等公司的市值,前述這些外商公司都積極在台灣設點尋找人才,對台積電來說,顯然接下來也應該跨出台灣,到全世界去找人才,想辦法用傑出的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度,讓這些國際人才心悅誠服,願意加入效命。

台積電去年光是淨利就超過5178億元,這個金額比台灣110年度科技預算1186億元還多了4千億元,這麼驚人的數字,代表台積電有龐大的資源及預算可以做更多事,如果台積電突破不了台灣企業的瓶頸,我不知道台灣還有什麼企業做得到。

台灣終究只有2300萬人,人才資源有限,就算一流人才都願意加入,但台積電也不可能一直搭順風車、打順手牌,如今台積電已進入另一個新階段,劉德音與魏哲家是張忠謀的接班人,如今擁有更好的條件,更需要做出一番成績來。突破台灣企業的天花板,是台積電無可旁貸的責任,也是兩位接班人最重要的考驗。

其實,不只人才是有限的資源,水、電也是。以綠電為例,台積電去年7月與沃旭簽約,一口氣把沃旭二十年產出的離岸風電全買下來,對沃旭來說,當然覺得簽了一個很好的合約,但這也代表其他企業想要綠電,就要更搶破頭去爭取,而且很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多資源可以爭奪。

在演講中,張忠謀以退休人士身分提出感性呼籲,希望台灣政府、社會及台積電,都能更加珍惜本地的半導體晶圓製造優勢。我很同意張忠謀這個說法,對於台灣之光台積電,台灣人當然是充滿了感激與敬意,因為它讓台灣走向世界舞台,也大幅提升台灣在全世界科技產業的地位。

但是,為了台灣更長遠的發展,台積電應該更積極展開全球布局,把優秀人才找進來,這可能也是劉德音、魏哲家繼續守住台灣晶圓製造的優勢外,另一個更重要的使命。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