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是不是太浪費?到底會不會倒?相信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很關心這些話題。最近看完張鴻仁先生的《2030,健保大限》新書,終於覺得過去對健保的許多疑問都獲得解答,很值得在這個專欄與大家分享。
張鴻仁先生是何許人,其實已不需要多介紹,他擔任過健保局第三任總經理及衛生署副署長,早年是教授學者,歷經藥政、防疫、疾管等公職後,最近15年又投身生技創投,出任眾多生技公司董事長,是國內極少數橫跨公衛生醫產官學等領域的代表性人物,由他來分析台灣健保這個複雜又重大的議題,當然是不二人選。
張鴻仁說,他經常被朋友問到「健保會不會倒」的問題,但每次都覺得這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因此在構思5年後,今年趁著疫情在家整理出來。他認為大家會擔心健保,根源是台灣民眾一向對政府沒信心,因此公辦公營的健保,想當然爾破產倒閉的機會一定很大。
不過,先說作者的結論,答案當然跟你想的不一樣。張鴻仁先生的書名雖然叫《2030,健保大限》,但他的看法是健保不會倒,因為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達九成,沒有人會讓他倒。
可是,過勞的醫生及醫護人員滿意度只有兩成,更嚴重的是,台灣的健保及醫療價格都太便宜,而且是比全世界便宜5至10倍的巨大差距。
因此,作者認為健保要不倒,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未來5年要調高保費,否則一定會面臨重大危機。
台灣醫療資訊系統 「結帳」就領先美國半年
其實,台灣健保實施至今25年,成績確實超出大家的預期。早期社會大眾根本不看好,都覺得健保做不起來,一定會拖垮台灣的財政,還有不少人不願納保。
但是,如今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達九成,多次在世界排名中領先,健保給台灣人帶來的健康保障及幸福感,已成為世界奇蹟,讓許多國際醫療與公衛專家都感到驚訝。
例如一位普林斯頓教授倫哈德,2008年在國際醫學雜誌寫了一篇《到台灣感到謙卑》,文中誇讚台灣醫療資訊系統,不知已領先美國多少年,因為台灣早就將所有看病資料電腦化,政府都知道前一天全台灣用健保卡看什麼病、看多少病、在那裡看,月底就可算出全國共花多少錢,但是美國保險與醫院的結帳,卻要到年度會計作業結束後半年。
不過,健保的成功背後,卻是建立在許多不合理的基礎上,便宜到離譜的收費,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新冠肺炎來襲,在美國做一次核酸檢驗要3000美元,台灣一樣也是3000元,但單位是新台幣。
另外,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顯微手術專家—中研院院士魏福全,他可以把病患的腳趾頭移植到手上當大姆指用,這種手術要分兩階段,每次開刀8至12小時,但健保給付給長庚醫院大約10萬元,可是這種手術在美國一樣也是10萬元,但單位則是美元。
張鴻仁說,醫生及醫護人員待遇不可能永遠這麼低,許多醫師假日被邀請至大陸各城市,待遇是一樣的數字,但單位是人民幣。醫生現在收費那麼低,都是抱著做功德的心態,等到1965年戰後嬰兒潮世代醫生都退休後,2030年就是一個極富挑戰的臨界點,屆時不可能要求年輕醫師也如此犧牲奉獻。
因此,當台灣健保和國外相比,已不是便宜幾十趴、而是5倍、10倍的落差時,這種「看病比洗頭便宜、藥比糖果便宜、點滴比可樂便宜」的現象,張鴻仁認為不可能長期持續,勢必要調整。
事實上,健保在2009年新增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也就是從股利及利息等六大收入中扣近2%,確實讓健保維持幾年的財務盈餘,但從2017年起又開始出現明顯虧損,預估今、明、後三年各需虧損676億、909億、1838億元。
過去健保兩次調漲 就有兩位署長請辭下台
張鴻仁認為,健保已讓台灣人很幸福,但是,幸福足夠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再過度要求,因為「樂極生悲、物極必反」,一個系統不可能長期如此扭曲。他也斷言,未來5至10年間,台灣健保不僅要調高保費,而且是要倍數調整,否則一定會面臨重大危機。
不過,問題就在這裡,台灣是一個只要漲價就會動搖國本的地方,只要一漲價就是立委名嘴炮轟、人民走上街頭,每次漲價就有官員下台,過去健保兩次調漲,就出現兩位署長李明亮及楊志良請辭下台。
因此,未來政府若要大幅調高健保費用,恐怕要準備三個部長才夠用。至於像現在高人氣的阿中部長(陳時中),未來媒體若出現「健保調高保費,阿中部長下台」的新聞,應該也不會令人太意外。
張鴻仁也指出,醫療體系是防禦產業,平時可能覺得不重要,產值也可能沒那麼高,但到了戰時,就會發現對生命財產的保障是極端重要的,尤其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終於讓大家了解,「醫療體系」非常重要,就像被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醫療也是台灣的另一座大山。
對比台積電去年營收1.07兆元,台灣2018年全國醫療保健總支出大約1.2兆元,但是,今年受到疫情衝擊,去年底台股市值達40兆元,但三月時一度跌到29兆元,一下子跌掉11兆元,不過台灣因為防疫醫療體系做得好,很快就恢復元氣。
因此,台灣現在有像台積電這樣的科技業,幫大家拼經濟賺外匯,但更要有健保,幫我們拼社會和諧與保障安全。只是,我們用這麼少的經費建立醫療與健保的神山,會不會只是紙糊的?這真的是台灣必須正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