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參加創投公會舉辦的「投資台灣高峰論壇」,台杉投資物聯網基金合夥人吳錦城談到,台灣的創投業應該更有世界觀,只做小型的技術投資或繼續做白牌的生意,不是台灣該有的策略,台灣應把目標訂得更大,朝軟硬結合、系統整合的方向努力。
吳錦城是全球網通產業非常知名的創業家,從90年代開始的四次創業都很成功,總計創造1,800億元市值,他雖長居美國但心繫台灣,身兼工研院、資策會、台杉、宏碁等重要科研及企業的顧問及獨董。
吳錦城以5G產業為例,他說5G不是只有速度加快,還可以創造更多更重要的加值服務,因此台灣策略上不要只做小型基地台,應朝向系統及軟硬整合發展。另外自動駕駛系統未來發展機會很多,產業生態鏈也會很大,台灣若只切入零組件也是不夠的,目前全世界都朝開源軟體(open source)發展,台灣可以在系統整合上尋求更大的突破。
我同意吳錦城先生的觀察與建議,台灣確實不應該只偏重在硬體產業,往難度更高的系統及軟硬整合,絕對是轉型升級該做的事。但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觀察與角度,想藉此專欄與大家分享。
首先,盤點台灣最成功的兩類電子公司,一是以代工與白牌生意為主,二是關鍵零組件及模組廠商,前者有台積電(2330)、鴻海、廣達、緯穎等,後者則有聯發科、大立光、國巨、欣興等,這些都是目前台灣最頂尖的企業代表。
過去很多人會說,代工不是好生意,因為只能賺微薄的加工錢,而且生意都掌握在客戶手上,不過,如今這種說法需要修正,因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
其實,代工與白牌生意也可以做到很高階且很有競爭力,例如台積電的晶圓代工做到世界第一,其他對手根本追不上,緯穎的白牌伺服器也是不斷升級技術及服務,展現高度成長力。同樣的,零組件也有強弱之分,若可以做到不可或缺,掌握「掐脖子」的關鍵技術,一樣可以躋身世界供應鏈的重要位置。
因此,台灣硬體產業很強,不僅已是事實,更因經年累月的累積,已成為台灣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相對來看,為何台灣軟體產業不強?答案其實也很明顯,因為產業主流發展偏重硬體,國內的硬體公司不僅強大,薪水也高,把大部分的工科人才都吸走了,至於軟體人才缺乏舞台,在硬體公司也很難被重視,當然很難一展長才。
一位曾在電子五哥負責軟體事業的主管就跟我說過,在他任職的那幾年,老闆每天忙著照顧千億元的代工生意,對於營收相對很小的軟體部門,根本抽不出時間給他,他掛一個軟體事業群主管其實就是好看而已。
美國「軟體吃掉全世界」
對比美國矽谷蓬勃發展的軟體業,早已實現「軟體吃掉全世界」的夢想,一樣是因為軟體在矽谷已形成一個超強的群聚效應,今天軟體人才不在微軟工作,也可以去臉書、Google工作,企業、人才愈交流就愈強,就像台灣半導體業也有群聚效應,大家一起競爭較勁,功夫一樣是愈練愈好。
因此,當台灣本地沒有強大的軟體公司,當知名外商企業如Google、微軟、亞馬遜等來台投資,就把一大群優秀軟體人才全部吸光了,剩下很少數想追求自己一片淨土的軟體工程師,最後只能自己找機會創業了。
硬體當道、軟體又不強,這是目前台灣電子業的現況,想做軟硬整合的機會當然就不大,至於要達到系統整合的境界當然更困難,因為系統整合不僅要有軟硬能力都很強的前提,更要對產品規格、技術標準、未來產業發展及架構定義都有認識,這些都不是台灣的強項,挑戰當然相當大。
去年底我到英特爾總部採訪,見識到英特爾在晶片系統整合上的超強功力,這讓英特爾的晶片設計架構超越所有對手,如今英特爾會落敗是因為製程良率不佳,但在IC設計上還是超前很多,未來若將代工交給台積電,或是自己的工廠良率調好了,屆時英特爾的競爭力依然很強。
因此,未來台灣該如何走?我認為本來很強的項目應該繼續做,而且要擴大做,想辦法做到更好,讓別人追不上。發揮優點,隱藏缺點,這是國家產業發展策略很重要的原則,也可以持續台灣產業競爭力的基本盤,不應輕言放棄。
但是,台灣軟體產業做不好該怎麼辦?我覺得,以現在主流硬體產業的型態來說,每次談到要軟硬整合,最後軟體一定只能當陪襯的角色,甚至完全被忽略,在主流硬體產業中,軟體人才只是可有可無,喊軟硬整合的口號其實用處不大。
我認為,台灣要發展軟體產業,大概無法期待現有的硬體大廠,因為大部分公司的想法都以硬體為核心,軟體人才要在這種公司出頭很困難,台灣軟體產業要重建,恐怕要放棄硬體拉抬軟體的想法,而是從新的產業及應用去尋找。
其實,從新市場、新應用、新技術去找,一直都是改變產業生態的最好方法,過去台灣最好的軟體人才都在新興的產業領域,例如電子商務、數位廣告、資訊安全等,這些公司由軟體人才創業或主導,不必忍受硬體主管的「霸凌」,如此才能自主發展出軟體業者的優勢,至於未來,將有更多的AI及5G應用、金融科技、區塊鏈將會大量崛起,台灣軟體人才的機會應該都在這裡,我已在這些領域看到許多優秀的企業及創業家,相當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