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林家丟經營權 百年企業該如何修鍊與維繫?

文章目錄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右)出書探討百年企業策略轉折點,並邀請葡萄王董事長曾盛...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右)出書探討百年企業策略轉折點,並邀請葡萄王董事長曾盛麟(中)一起參與座談,左為作者林宏文。攝影/林妍霓

近來大同公司被市場派入主,創辦及經營大同超過百年的林家因此丟掉經營權。百年企業該如何維繫?企業面臨策略轉折點,又該拿出什麼辦法?日前我主持一本新書〈百年企業策略轉折點,活下去的10個關鍵〉發表會,作者是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有不少收獲值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由法國巴黎銀行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蔡鴻青撰寫的這本書,整理歐美日包括愛迪達、BMW、雀巢、IBM、LVMH、寶僑、杜邦、飛利浦、華納媒體、7-Eleven等十家百年企業案例,並將這些經驗再歸納出十項關鍵的修鍊,做為台灣企業可以學習的角度。

談到台灣的百年企業,外貿協會曾統計台灣有70餘家百年企業,但幾乎都屬於糕餅、醬油、茶葉、小吃等類型,這些都屬於「百年老店」,但不像歐美的「百年企業」,書中研究的這些公司,都是透過上市及併購等資本市場力量,將營運觸角伸展到全世界,成為具規模及影響力的百年企業。

台灣這些百年老店,以前做不大不是問題,但如今全世界像個地球村,競爭更加激烈,什麼東西都買得到,蔡鴻青認為,「台灣這個小島能留下的企業,坦白講不是非常多。」如果企業願意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自己更壯大,尤其是利用合併與收購等工具,現在是對台灣企業很好的機會。

若以歐美百年企業的發展歷程來分析,即使有的傳到第三代、第四代,但時間一拉長幾乎都逃不過「去家族化」的過程。至於對比台灣大部分的企業,明顯都還停留在家族化的經營模式,並逐步往「去家族化」的方向發展。

根據董事學會調查發現,目前台股市值前一百大上市櫃企業中,家族企業占比從2012年約七成五逐年降到目前的七成左右,每年家族企業都以1.5%的比率消失中,30年後將少掉一半,這種「去家族化」的趨勢,也代表企業面臨迫切接班課題,專業經理人重要性大增,未來將會邁入「家族與專業經理人共治」的年代。

此次新書發表會也邀請葡萄王董事長兼總經理曾盛麟一起參與座談,葡萄王創辦至今51年,由已過世的曾水照創辦。六年前,曾水照跳過長子曾盛陽,直接交棒給次子曾盛麟,這個安排引發一連串風波,包括哥哥出走、公司出現改標事件,造成公司聲譽受損及業績下滑,經過兩年多時間,品牌形象才逐漸回穩。

如果去家族化是百年企業必走的路,問曾盛麟是否已經為專業經理人接班做準備?他很坦白地說,其實身兼董事長與總經理相當累,他早就已規畫好交棒的事。現在47歲的他,希望三年後50歲時就把總經理交給專業經理人,八年後他55歲時就從董事長位置退下來,自己只做董事就好。

曾盛麟說,這些都是他的計劃,如果合適的接班人選還沒有到位,或是還要再多幾年歷練的話,時間點也有可能往後延,不過他會盡可能讓一切朝著規劃前進,要交棒給專業經理人的是相當明確的。

他也強調,目前他沒有小孩,就算50歲前生出一個小孩,小孩30歲的時候他也已80歲了,「所以下一個接棒總經理的人,一定是專業經理人。」

台灣與歐美的家族辦公室差異

當企業去家族化後,一般歐美的家族企業又是如何規畫未來?很多國外家族企業為了傳承,都會設立家族辦公室,處理家族成員接班、資產、稅務、投資等事項的溝通與協調,確保家族財富及企業治理得以永續傳承與發展。不過,台灣常見的家族辦公室,卻往往出現變調走味的現象。

蔡鴻青認為,台灣很早就有家族辦公室,但大部分都放在公司內,變成投資公司的型式,這是比較不好的現象,因為很多都不是為了做交棒傳承,而是要投資賺錢,而且很多目標都是要每年翻倍賺錢,但歐美很多家族辦公室致力於永續及傳承,對於每年投資回報率只要求5%,兩者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至於成立於1918年的大同公司,近來林家丟掉大同公司經營權,也是一個相當引人注目的話題。大同與以食用油脂起家的福壽實業公司,是目前台灣唯二的上市櫃百年企業,福壽創立於1920年,今年剛好成立滿100週年。

事實上,歐美許多百年企業也都曾遇過「維權基金」或「維權股東」的強力挑戰,不過,這些得以存活下來的家族,大部分都會想盡辦法與這些外部人士溝通周旋,盡量從改善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讓投資人放心。但是,當面對異議股東時,大同林家卻一直抗拒封鎖、一路蠻幹到底,面對處理的態度與作法就完全不及格,難怪最後會出現完全翻盤的結局。

大同林家會落到如此下場,其實是多個關鍵因素累積出來的。首先是經營績效太差,18年沒有獲利配息,華映、綠能等子公司破產收攤,投資人損失慘重,其次是公司派持股僅剩不到一成,給市場派有集結的可趁之機,最糟糕的是今年股東會還逕自刪除所有市場派的投票權,強硬作風把所有主管機關都惹火,在法令上又忽視已增訂的「大同條款」,最後只有落到股東會重開並失去經營權的結果。

大同公司的案例,讓台灣百年企業寫下一段不太光彩的歷史片段,市場派千萬也不要只想著要開發大同的資產價值,這可能會更快加速大同的滅亡。當然,若市場派真的可以為大同帶來一番新氣象,重振大同的經營績效與公司治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對股東來說,誰當董事長或總經理根本不是重點,能夠做出績效才是關鍵。

台灣有沒有百年企業可以發光發熱,或許可以先把大同這個血淚教案了解清楚,大家不要再重蹈大同林家走過的路,或許我們可以再期待有另一個新百年企業的出現。

error: 歡迎直接轉貼本文網址
回到頂端